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调查研究

2024-10-29 00:00徐梦媛李昆吴丽军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9期

摘 要:身体意象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一种主观性、综合性、评价性的概念。建构正向的身体意象对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北京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身体意象测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了北京市青少年身体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身体意象的满意程度的相关数据和观点,在细致有效地分析数据和观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北京青少年身体意象的不同因素,旨在帮助北京青少年建构正向的自身身体意象,提升自我满意度,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关键词:中学生;身体意象;满意度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身体意象积极与否是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身体意象的建构是青春期自我概念构建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青少年非常关注自身身体意象的建构。身体意象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甚至关系着青少年成年后的生活。因此,了解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意象现状并探究其成因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身体意象的相关研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众多研究者针对不同角度、不同群体展开了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关于青少年身体意象的研究中,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中学生身体意象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较少。同时,对中学生身体意象的调查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学研究,可以为教育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实践意义。在实践方面,本研究对北京市中学生展开调查,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满意度现状,改善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初高中生以积极的心态乐观向上参与学习生活。

3. 创新点。本研究针对中学生展开调查并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中学生身体意象现状及影响因素,在研究对象上具有创新性,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研究问题

1. 了解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现状。

2. 初步探究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

(四)文献综述

1. 身体意象的概念研究

人类对身体意象(Body Image)的相关研究始于生理学与神经病理学领域。1935年,神经学家保尔·谢尔德在其著作《人体意象与外貌》中首次提出身体意象这一概念,并将身体意象引入心理学领域。他指出,身体意象是人类大脑中对自己身体产生的图像,也就是身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方式,包含着人们对于身体的认知和身体概念。经过长时间研究后,Thomas·F·Cash(1990)认为身体意象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外表、体型、健康等特征的态度与评价,包含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感知觉(对身体大小的估计)和态度(对身体的评价与关注)。

在我国,对于身体意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高笑、陈红(2006)于《消极身体意象者的注意偏向研究进展》中指出:“身体意象包括对身体生理、心理功能的认知、态度(如情感、评价)以及对行为的影响。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是自我概念的基本成分。”

张春兴(1992)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将身体意象定义为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一种主观性、综合性、评价性的概念,包括个人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特征的了解(如强弱等)与看法(如美丑等),也包括他所感觉到的别人对他身体状貌的看法,与Cash提出的概念较为相似,同时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张春兴认为,身体意象积极与否是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乐观接纳自己的身体并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才是心理健康之道。

根据以往定义,本研究采用张春兴对于身体意象的定义,即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身高、体重、肢长,肤色等)的一种主观性、综合性、评价性的概念。

2. 身体意象的测量方法研究

身体意象的测量方式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增加,其中,Thomas·F·Cash制作的《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下文简称MBSRQ)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身体意象相关量表之一,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成人与15岁左右青少年的身体意象状况。

马如梦(2006)对MBSRQ进行修订,使修订后的问卷更加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能够更加详细地对中国人的身体意象进行调查。

考虑到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市青少年群体,本研究将采用马如梦修订的《MBSRQ中文修订版量表》,同时对其中部分不适用于青少年以及当代的问题进行删减与修正,以达成更好的测量效果。

3. 针对身体意象现状的研究

在我国,许多学者主要针对各个群体身体意象现状展开了调查。

在对学生身体意象现状情况的研究中,谢依恬(2016)经过比较,得出“女性身体意象得分低于男性,大学生身体意象得分低于中学生”的结论,但被测试年龄、地域与人数有一定局限。龚洁(2020)对福建省厦门市初中生展开身体意象现状调查,得出初中生身体意象满意度不高、总体上接近“有点满意”程度的结论,其中初二年级因青春期身体变化更加明显,身体意象满意程度低于参与调查的其他两个年级。

薛林峰(2009)探究大学生身体意象现状,并得出女性比男性有较高的身体意象不满意度的结论,与其他研究者指出的结论相符合。杨靖(2013)比较男、女大学生身体意象取向,发现男、女大学生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取向基本相同,但在个人偏好上存在差异。苏比努尔·阿里木(2020)比较新疆某高校身体意象满意度性别差异,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自身体型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如大部分男生对自己身高感到满意,大部分女生对自己的身高感到一般等。

4. 针对身体意象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对身体意象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孔仪(2014)、王茂(2022)分别探究了社交媒体对国内女大学生、男大学生的身体意象的影响,证实女性与男性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都会与他人进行上行比较,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比较低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自己的身体满意度。鲁媛(2014)探究中学生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中学生负面身体意象与媒体压力、同伴影响呈正相关的结论。

许明姣(2021)经过调查得出健身房会员体育消费行为与其身体意象是相互影响的结论,并指出大众媒体、同伴评价与身体现状都是影响健身房会员身体意象的主要因素。王俞卜(2019)探究运动干预对男性、女性消极身体意象影响的动态机制,并得到运动干预前期、后期身体锻炼减少消极身体意象的不同原因,推动改善消极身体意象。

近年来,针对青年女性展开的研究多与大众媒体有关。费婷(2020)探究短视频应用对个体身体意象及消费倾向的影响,并证实持续观看人物类短视频的确会使男性和女性均呈现身体意象降低的状态。张伟(2011)通过研究得出对媒体的关注与青年女性身体意象呈显著正相关的结果。张兴雪(2018)比较不同媒介时代女性审美,对女性身体意象失调展开思考,并呼吁媒体推动重塑真实女性形象。

5. 针对身体意象影响的研究

在对身体意象造成的影响的研究中,众多学者进行了有关身体意象对社交焦虑的影响的研究。例如,对中产阶级职业女性展开研究,如沈佳婕(2020)与吴丹(2022)分别证实身体意象与大、中学生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赵月琴(2018)证明,高中生身体意象与情绪性饮食行为具有相关关系;薛晓钰(2021)证实身体意象会对进食产生影响;华凌凌(2020)、冯秋燕(2005)分别探究身体意象与青少年、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均得出了身体意象对抑郁有一定影响的结论。

此外,王菘(2021)认为身体意象的积极程度影响着主动健身行为的产生。王文辉(2017)则特别针对杭州市中老年女性身体意象展开研究,详细探讨身体意象与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推动多渠道联动改善中老年女性健康水平。

综上,以往的研究者对于身体意象的重要性、影响因素、改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对于中学生群体的研究并不深入。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在《多位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问卷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如考虑到中学校规禁止化妆,将“外出之前,我通常要化妆”修改为“外出之前,我通常想化妆”等。同时将题目按照不同维度重新排序,以方便使用问卷星进行统计。

本文选取北京市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907份,有效问卷共903份。按性别来看,其中男性425人,女性478人;按年级来看,其中初一年级289人,初二年级113人,初三年级126人,高一年级239人,高二年级98人,高三年级38人。

2. 访谈法

本研究对参与问卷调查的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共15人),访谈提纲采取半结构式,其中固定题目9道,随机开放性问题3道。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总体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依照自身实际填写了调查问卷。从表1可见,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平均得分为3.25分,对身体意象的满意程度总体上在一般到满意之间。各维度平均得分在2.43~3.72之间,其中超重平均得分最低,为不满意水平,体现出大部分学生对自身体重存在不满意的现象。身体部位满意得分最高,接近满意水平,但相貌评估部分低于身体部位满意得分。由此可知,北京市中学生对身体各部位总体较为满意,但对个别身体部位的不满能够对自身外貌的总体满意程度产生较大影响。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对自己身体意象评价为满意(4分及以上)的学生仅占0.8%,一般共占80%,不满意占19%。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身身体存在不满意之处。

2. 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年级分布情况

从表2来看,中学生身体意象满意度随年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图1可以看出,各年级学生相貌评估得分情况较好,其中,初一年级至高二年级相貌评估得分随年龄增长下降,高三年级得分回升且超过高一、高二年级得分;在图2中,各年级相貌倾向平均得分大概居于不满意至一般水平,其中初一至初二年级相貌倾向得分随年龄增长上升,到初三年级时下降,初三年级后逐渐提升,高三年级时相貌倾向得分达到最大值。

调查中,各年级舒适评估得分均在3分以上处于一般至满意水平。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舒适评估得分波动较大。各年级舒适倾向得分同样在3分以上,位于一般至满意水平,随年级增长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在图3中,各年级学生健康评估得分均较高,总体上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初二至初三年级得分下降。图4中各年级学生健康倾向体现中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情况位于一般至较好水平,但得分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在疾病倾向方面,调查结果体现出高中各年级疾病倾向得分普遍略高于初中各年级。中学各年级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程度随学业压力增大而下降,不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重方面,各年级超重得分均位于不满意水平,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即随着心理的成熟,中学生逐渐能够更加乐观地看待自身身体的变化。身体部位满意方面,各年级得分均较高,位于满意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北京市中学生对身体各部位的满意程度逐渐降低。

3. 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性别分布情况

由表3可知,北京市中学生男女身体意象平均得分相同,即中学阶段男女生身体意象满意度情况无明显差别,但男女生在各个维度中得分有一定差异,即男女生在观察与评价自身身体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相貌评估方面,男生为3.37分,女生为3.36分。男女生得分较高且差别不大。但是,研究结果中男生相貌倾向得分明显低于女生,即在中学阶段,男生对于自身外貌的关注少于女生,因此对自身相貌的评价与女生相比略微满意。

在舒适评估方面,男女生均为3.25分。男女生在中学阶段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评价相近,都在一般至满意之间,能够达到通过各项体育考试的水平。但中学阶段男生舒适倾向为3.34分,得分相对于女生的3.28分较高,可见男生在初中阶段相对于外貌,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素质,是否能够更加积极地投身体育训练之中。

在健康评估、健康倾向、疾病倾向方面,中学男女生平均得分接近,体现中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均较为满意,但在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上都有一定欠缺。

在超重(如图5)方面,中学阶段男女生对自身体重均存在不满意现象,其中中学女生对于自身体重关注较多,且比男生对自身体重存在更多不满。

在身体部位满意方面(如图6),中学阶段男女生对身体大多数部位较为满意。其中女生得分略低于男生,即相对于女生,男生对自身身体各个部位更加满意。

(三)北京市中学生身体意象评价标准

通过访谈,参与调查的学生分享了自己评价自身身体的标准。许多学生提到希望自己变为大眼睛或双眼皮;也有许多学生提到希望自己的五官变得立体;也有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可以是冷白皮,认为白皙的肤色更加美丽。在身材方面,部分学生希望使体重保持在达标范围内,保持健康;部分学生希望可以变得更高或更瘦,使身材变得更好等。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审美较为多元,但对自身身体的评价仍受到“大眼睛”“高鼻梁”的审美影响,评价标准可能受到网络、社会影响较多。

三、中学生身体意象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个人成长。在中学阶段,身体意象得分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结合相貌评估与相貌倾向得分情况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青春期身体与心理的发育,中学生对自身身体的变化与各部分特征的关注度增加,更容易注意到身体各部位的不足,因此对相貌的评价更容易出现降低的现象。但在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学生对于相貌的关注随之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随之加强对于外貌的管理。在中学阶段,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能够改变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并对其身体意象满意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学校影响。第一,学业对身体意象的影响。舒适评估的波动情况与中学阶段体育测试安排存在一定关系,如初二年级为应对体育测试及备考中考体育项目加大了训练量,提升了身体素质,从而促进了自身运动技能评价的提升。在学校生活中,体育课与学业压力会对学生身体意象产生影响。第二,同学对于身体意象的影响。中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同学对自身的看法。同学对中学生的正面评价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对身体意象的满意度,而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身体意象满意度降低。

三是家庭影响。许多学生提到,家长会为自己选择体育兴趣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由此可见,家庭对于身体意象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四是社会影响。很多学生在访谈中提到,自己的审美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将自己与明星、网红做比较,并在比较中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四、研究结论

其一,中学生存在对自身身体意象不满的现象。学生对自身身体意象的评价以一般和不满意为主,大多数学生对身体意象存在较多的不满意之处。其二,中学生身体意象满意度随年级增长发生变化。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身体意象得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各个维度得分均随年龄增长产生一定变化。其三,中学阶段男女生身体意向满意度存在不同。中学阶段男女生身体意象满意度情况无明显差别,但男女生在各个维度中得分有一定差异,即男女生在观察与评价自身身体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其四,中学生身体意象受个人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 张氏心理学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苏比努尔·阿里木. 男女有“别”:新疆某高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的性别差异调查分析[J]. 公关世界,2020(12):158-160.

[3] 薛林峰. 大学生运动行为与个人背景因素及身体意象现状及相关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01):78-82+85.

[4] 高笑,陈红. 消极身体意象者的注意偏向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3):272-274.

[5] 张兴雪. 新媒介环境下我国青年女性身体意象失调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21.

[6] 薛晓钰. 青年群体成人依恋、身体意象和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探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7] 许明姣. 健身房会员体育消费行为与身体意象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8] 刘柏慧. 青少年身体意象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D]. 喀什:喀什大学,2020.

[9] 费婷. 短视频应用对个体身体意象及消费倾向的影响[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10] 沈佳婕. 大学生身体意象与社交焦虑的关系[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11] 王俞卜. 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消极身体意象的影响机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12] 赵月琴. 高中生身体意象、调节方式与情绪性饮食之间的关系[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13] 孔怡. 社交媒体对大学女生身体意象的影响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4.

[14] 郑冬琳. 动漫爱好与中学生身体意象的关系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 杨靖. 北京市女大学生身体意象和体育参与关系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13:50.

[16] 马如梦. 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的初步修订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6.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