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视角下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

2024-10-29 00:00严玥李琳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9期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今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青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参与者,是否具备正确价值观关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败。文章通过调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与其所处地域的特有生长环境、课程教育和文化认知密切相关。基于地域视角,建议从加强区域网络和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打造地域特色的课程教育深化文化认知、搭建粤港澳三地开放交流平台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融合,培养和塑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地域;青年;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26-0184-05

地域,也叫区域、地区,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其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今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1]2023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青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生力军,其是否拥有正确价值观关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效。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地域、年龄段青年的成长环境、文化因素与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力,本研究基于地域视角,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摸底近年热点舆论参与度情况后,针对性地设计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与生长环境、课程教育、文化因素关系的调查问卷。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基本情况,旨在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出生和生长地域、年龄段、学业和职业状况、对生活的满意度,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在区域性自我认同中对经济发达、开放程度和传统文化(乡俗)了解较多,也最为认可;第二部分涉及环境文化认知,主要调研在成长过程中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影响较深的文化现象和课程教育,从而精准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学校开设的思政课和通识教育课有关,价值观中的爱国、主旋律与乡情乡俗的黏合性更强;第三部分涵盖对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建议,主要从文化概念的定位认知、生长环境与内地的区别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情况等方面了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对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建议。

本次调研以粤港澳大湾区地域范围内的青年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897份,有效回收率达97.425%。从年龄段来看,18—25岁的青年学生占99.28%;从学业状况来看,在校学生占99.26%;从出生和生长地域来看,粤省青年占60.02%,共2339人,港澳学生占17.96%,共700人,非粤港澳大湾区学生占22.02%,共858人。本次调研涵盖粤港澳地域范围内的部分青年学生,调研对象与问题适配度较高,所呈现的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区域青年价值观教育状况。

二、粤港澳青年价值观教育与其所处地域之间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众多城市。[3]该区域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地域文化独具特色。通过调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与其所处的特殊地域之间有以下关系。

(一)粤港澳青年价值观教育与地域生长环境关系密切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特殊地域优势,历来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4]其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5]

在“您的生长环境与其他内陆地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选题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发达(69.49%)、传统文化活动多(63.54%)、产业化工厂聚集(60.02%)。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生长环境较为优越,生活经济状况良好,青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达、传统文化传承较好有较高自豪感。在“生活满意度”选题中,有58.76%的青年选择“比较满意”,13.16%的青年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两者加起来占71.92%。以上两个选题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生长环境对其价值观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经济越发达、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区域,其青年价值观在主流上越是体现为积极乐观向上。但同时,有11.39%的青年在“生活满意度”选题中选择“无所谓”,选择“不满意”和“十分辛苦”的分别占11.19%和5.49%,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仍有少部分青年在价值观上比较迷茫和消极,需要国家、社会高度关注并予以正确引导。

(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受地域文化认知影响较深

从长期历史发展来看,粤港澳三地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血脉血亲、传统价值与行为思维习惯,三地青年从小均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共享一套文化符号,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与宗教礼仪,这使得其深层价值体系是相通相融的,[6]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其根本是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入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7]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多元文化交融,包容性强的独特地域文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与其所处独特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在“您入学以来接受教育的文化概念中,经常性会提及的文化现象是哪些”选题中,93.53%粤港澳青年选择“爱国”,82.6%选择“孝顺”,67.92%选择“法律”,59.17%选择“红色”,55.35%选择“家族”,48.94%选择“生态”。在“您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且对你为人处世影响突出的文化现象(排序)”选题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娱乐与网络”(3.47分),其次是祭祖社戏等文化(3.44分),再次是华侨文化(2.96分)。

在“您印象最深的3个成长记忆属于什么文化范畴”选题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本地节庆文化(71.8%)、 家族文化祭祀(70.9%)、民族与国家文化(46.47%)。民族与国家文化、孝文化、家族文化、祭祖社戏文化、本地节庆文化、华侨文化等都是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特别是对爱国主义文化均有共同的认知;也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下,“娱乐与网络”这一文化现象对粤港澳青年价值观教育也有着深刻影响,在粤港澳青年价值观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网络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

(三)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与其所在地域开设课程息息相关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8]青年阶段是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应抓住这个教育的关键期,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在“您在大学阶段学习了哪些价值观教育课程”和“这些课程对您影响最大的依次是”选题中,粤省青年和港澳青年的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在“这些课程帮您形成了什么样的价值观”选题中,粤港澳青年的回答几乎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爱国”(37.75%)“敬业”(5.62%)“友善”(5.41%)。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德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以上课程教育,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要求,已经深深扎根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心中,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三观”。

总体来看,从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覆盖范围相对全面,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较为熟悉;二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因与传统文化(乡俗)接触较多,因此在区域性自我认同中对经济发达、文化开放较为看重;三是粤港澳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爱国、主旋律与乡情乡俗的黏合性较强。

三、基于地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建议

以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为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价值观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就“要不要加强党对青年的价值引领”“用什么引领青年价值观”和“怎样加强青年价值观教育”等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为新时代做好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9]从地域视角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本研究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区域网络和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

在“您从小接触频繁的媒体”选题中,有47.52%的青年选择“中央台”,22.48%的青年选择“本地台”,18.71%的青年选择“翡翠台”。在“您或家人对党的二十大了解程度”和“您对建党百年的信息了解情况”选题中,60.84%和53.66%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表示“阅读过一些要点”和“在新闻上看到过”,这说明超过半数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关注国家大事,但也有3.67%和3.36%的青年表示“不关心”和“没怎么注意”。

在“您了解珠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别是什么”选题中,27.74%的青年选择“不太了解”,23.94%选择“国家战略定位不同”,20.27%选择“可能是带动亚洲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引擎”,18.32%选择“有更大的发展力度”,3.85%和4.77%选择“产业基础变了”和“国际环境变了”。这说明身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对珠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别并不是特别清晰,甚至有将近30%的青年是不太了解的。

“00后”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身处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网络,接触最多的也是国家、地方主流媒体平台。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域位置和国际地位,成为多元价值和文化思潮汇聚交锋的主战场,粤港澳三地的网络媒体和宣传部门必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加大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主导话语权、占领思想传播阵地的重要作用,引导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打造地域特色的课程教育深化文化认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素质和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量与其他学科的比重如何”选题中,66.49%的青年认为“基本可以”,14.14%的青年认为“太多”,6.26%和8.19%的青年认为“不够”和“需要加强”,选择“无所谓”和“没有这个意识”的青年分别占3.72%和1.21%。在“您认为更需要在学生阶段得到加强的文化与价值观教育前三位是(排序)”选题中,爱国主义、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的得分前三名,分别是4.41分、4.11分、3.45分。在“爱国、爱党、科学、孝顺、现代科技文明、理性、法制、地方传统文化中,您对这些文化概念的定位认知是”选题中,90.4%的青年认为是“作为基本素质的”,87.81%的青年认为是“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强调的”,77.8%的青年认为是“作为一般公民应该注重的”,60.17%的青年认为是“作为普通民众亟须强化的”,仅有42.01%的青年认为是“作为大湾区一员应该提升的”。

纵观当代国外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课程整合多途径加强价值观教育渐成主流。“很多国家不仅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通识教育、社会研究等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而且通过社团活动、宗教仪式、社会参与、公益服务等多种途径进行价值观渗透。”[10]一些国家将价值观教育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国; 一些政府通过对立法机构施加影响,共同颁布各种政策文件以加强对价值观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日本和澳大利亚;还有一些国家通过整合已有的人文社科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甚至自然科学课程来达到价值观渗透的目的,这方面的典型国家是美国。[11]

在我国,思政课作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显性课程,对青年价值观教育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调研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价值观受到在校期间开设课程影响,通过思政课程和通识课程教育,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认为有必要加强“爱国主义、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的文化认知,认为这些文化认知是公民基本素质。基于此,我们应当着力办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别是在思政课教育中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重商、开放的独特地域文化特性,结合地域传统文化、乡情乡俗开展青年价值观主旋律教育,将青年价值观教育与粤港澳大湾区既有的地域文化环境相融合,着力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特色的思政课教育资源,粤省和港澳地区在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上可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深化文化认知,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

(三)搭建粤港澳三地开放交流平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

在“对香港青年未来发展与上升通道,您的判断是”选题中,33.77%的青年认为“大有希望”,24.84%的青年认为“好政策来了”,15.83%的青年认为“狮子山精神还能崛起”,三者相加占74.44%。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制定以来,您了解的港澳和粤省青年交流情况”选题中,39.34%的青年认为“交流频繁多了”,23.4%的青年认为“在经济领域融合度很大”,12.52%的青年认为“在学习和娱乐方面交流加大”,三者相加占75.8%。但也有13.32%的青年认为“和以前一样”,4.77%和6.65%的青年认为“各玩各的”和“都是说粤语,但是人家用国际网”。

本调查问卷设置了三个开放性问题。第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您是港澳青年,您对大湾区框架下,有什么期望和建议”,填写建议排名前三位的是:“希望增加文化交流”(860人)、“希望促进发展”(214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5人)。第二个开放性问题“如果您是粤省青年,您对港澳青年和学生之间有什么建议”,排名前三位的是:“增加文化交流”(1006人)、“促进双方发展”(198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4人)。第三个开放性问题“从家族、地区发展角度,您认为粤港澳应该坚持哪些文化共性,改良哪些文化因素”,认为粤港澳应该坚持的文化共性,填写内容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爱国主义和一国两制”(891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52人)、“广府文化或粤语文化”(578人);认为粤港澳应改良的文化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包容”(1003人)、“创新”(973人)、“价值观教育”(853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12]通过调研数据显示,粤港澳三地青年对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并充满信心,同时又渴望进一步增加文化交流和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说明基于岭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处粤港澳大湾区的粤省青年和港澳青年在文化根源和文化基因是一致的,突出表现在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他们更注重开放包容、独具创新的价值观教育,这充分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既符合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又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域个性。[13]

四、结语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证调研,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总体趋向,研究认为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同质性十分明显。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生长环境、课程教育和文化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粤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爱国主义、国家认同方面差异不大,这也揭示了粤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存在地域相似特征,但三地青年在文化交流和融合上有进一步的渴求。从地域视角下,研究建议从加强区域互联网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报道、打造地域特色的课程教育深化文化认知、搭建粤港澳三地开放交流平台等方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融合,塑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求是网. 高质量高标准加快建成国际一流湾区[EB/OL]. (2023-04-28)[2024-08-15]. 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 23-04/28/c_1129576030.htm.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19-02-18)[2019-02-18].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 ntent_3635372.htm#1.

[4] 谢来风. 粤港澳大湾区三周年: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EB/OL]. (2022-06-23)[2022-07-01].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 nce/19153589/419eCP1NID2ToxebDxvZOxzqqCcayNoVFw9emKwlv14tKtyX8hGSuBKKhz9LCQp_v1NF-zWn25aeAgcTvu8 v0MAMAQb.

[5] 新华社.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人民币[EB/OL]. (2023-03-22)[2023-03-22].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9153589/a289S9w3oJ-fWbd_k3q6-b04F_o8qbH2pDORNA8dI2ZUHcTpSb9m5E1FrekGQ30f-FoeWruf6jCER90V4mkKJ RMAHywNg7_L 9L9Fmd34jKYe.

[6] 钟利红,邓之宏. 探赜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培育[J]. 南方论刊,2021(07):109-112.

[7] 王晓荣. 山西精神融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2(01):116-120.

[8]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9] 龙洁. 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体系与特点[J].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33(06):12-17.

[10] 杨威. 国外价值观教育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J]. 思想理论教育,2017(10):10-16.

[11] 岳鹏珍. 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以河南三大精神文化为例[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6):93-99.

[12] 新华社.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0-10-14)[2024-08-15]. https://www.gov.cn/ xinwen/2020-10/14/content_5551299.htm.

[13] 钟利红,邓之宏,夏镇鸿.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J]. 青年探索,2022(05):100-112.

(责任编辑:邵秋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粤港澳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现实路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9JD710024);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公民与品德教育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0WCXTD023);2023年广东省教育厅思政项目“高校与中小学校共建思政项目”(项目编号:20 23CUPS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严玥(1978—),女,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琳(1971—),女,博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