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改变“纺织色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缺乏系统性、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思想道德问题的现状,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纺织色彩学”课程组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五个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深挖思政元素形成案例库,探讨了思政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应用场景和应用效果评价形式,以期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案例资源,培养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也为同类型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课程思政;案例库;案例教学;纺织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26-0176-04
课程思政是指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将思政教育纳入各个学科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存在缺乏思政教育案例资源和案例教学培训的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因此,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1-2]
思政案例库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案例资源。思政教育需要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案例,也可以是虚构的场景案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从案例中看到具体问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思想道德问题的理解。然而,目前,教师往往缺乏相关案例资源,导致思政教育缺乏具体的引导和实践。
思政案例库能够培养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很多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掌握较少。建设思政案例库,可以为教师提供案例教学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通过专家的引导和教师的交流分享,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
思政案例库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学科课程中接触思政案例,可以加深对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的理解。通过分析案例、辨析事理,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价值判断等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格。
“纺织色彩学”是纺织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数量较多,开展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本课程是纺织、数学、物理、化学、心理、生理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丰富的颜色科技发展历程、解决难题的鲜活事例、颜色科学家的动人故事,多重选项的遴选困难,贴近生活的艺术氛围,以及悬而未决的世界难题,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为案例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科学适宜的教学资源。课程从认识色彩、理解色彩、表征色彩、评价色彩、测量色彩、透析色彩和应用色彩中挖掘素材,提炼、设计和制作教学案例库,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然观、生态观和唯物辩证观,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担当意识和工程理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本课程共计11章节,课程组成员根据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课程特点搭建了课程思政体系,按照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评估案例、设计教学的思路,将教材、教案、研究文章和实际案例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和汇总,从众多案例中优选了31个课程思政案例形成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社会、伦理、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和应用思政理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
一、思政案例库的建设主题设计
“纺织色彩学”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按照课程的专业特色、知识架构和教学特色,可以归纳为五个维度,即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3]在专业知识中浸润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三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正确树立,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青年。[4]
(一)政治认同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自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政治制度的肯定和支持。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国家的全面发展和服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引入典型案例“染色面临的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生态意识。染色是织物呈色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根据纤维、染料的性能设定合适的工艺(如涤纶染色需要高温高压条件),染色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不经处理会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系统。课堂中以活性染料染色为例,阐述其危害,引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认同政府治理环境的政策、制度,未来能够自觉将生态意识融入工作中。
活性染料是指分子中含活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具有色泽鲜艳、色谱齐全、成本低、染色工艺简便、染成品耐洗牢度和耐摩擦牢度高等优点,目前在染料工业中广泛应用。然而,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并不能100%地被利用,仅能用到60%—70%,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有色污水,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活性染料在使用时,为了抑制纤维表面的电荷,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解质,从而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也使排出的废水当中氯离子增加,在进行废水处理时难度也就增加了。[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找资料、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染色工艺对纺织品色泽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生态意识。
(二)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中的许多原理、公式、仪器是由华人科学家提出并在国际上推广应用的,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使命感,以纺织创新强国建设为己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对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引入典型案例“中国科学家和中国企业在颜色测量领域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颜色测量设备作为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一直都是靠从国外进口,如美国Datacolor公司的SF1000、爱色丽公司I7系列、Hunter公司的HunterLab UltraScan VIS、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公司CM5等产品。随着中国工业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可以生产、制造同类型的设备,如HACA-3800 系列高精度分光测色仪、CS-821N高稳定性台式分光测色仪、Digicolor非接触式多光谱颜色检测仪等。这些产品的精度和稳定性完全不逊于进口产品。[5]通过引入事例,在介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复兴中国为己任,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色彩拥有最鲜明的地域特色、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最悠久的历史、最丰富的文化形态,形成独一无二的美学体系。学生通过在课堂上感受我国灿烂的文化,从而树立起热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引入典型案例“中国传统五色学说与三原色”,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特有的五色学说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可用现代色彩科学理论加以解释。正色即原色,现代色系中的三原色青、品红、黄相当于五色中的青、赤、黄。而五色学说中的黑与白,虽然在现代色彩中属于无彩色系,但是在有色物质中,白色和黑色也是任何其他颜色通过混合很难得到的颜色,三原色青、品红、黄混合理论上可以得到黑色,但实际上通常混合出黑色浊色而不能得到纯黑,且白与黑可以混合成无限序列的灰色,因此以白色和黑色为原色的无彩色系具有一定科学性,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色彩科学的基本认识。[6]中国传统五色观比西方颜色科学提前将近2000年,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科学精神为核心,以科学态度为灵魂,贯穿于课程始终。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发现过程等案例,着力于纺织色彩的数字化表征与评价,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思辨科学、敢于探求科学的科学精神。课程的每一章都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CIE混色系的演变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与创新精神。CIE1931 RGB系统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因其可能会出现负值,在工业应用中很难理解,使用起来也不方便,CIE重新进行了数学建模克服原有缺陷,构建了CIE1931 XYZ色度系统。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均匀性和视场变化,分别于1960年和1964年推出CIE1960均匀色度图和CIE1964标准色度观测者光谱三刺激值。为了进一步解决色彩空间均匀性的问题,CIE于1976年推荐了CIELUV和CIELAB两个均匀颜色空间。目前纺织行业使用的CIELAB色差公式、CMC色差公式等都是基于CIELAB均匀颜色空间计算得到的。但科学家们并未止步于此,为进一步提升颜色空间的均匀性,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色貌模型,目前CIE推荐使用CAM16模型。CIE混色系的发展,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客观理性的科学思维特质和探索创新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拼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
(五)职业素养
“纺织色彩学”承接“纺织材料学”“机织物结构与设计”“染整工艺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仅涉及三原色、三刺激值、色差计算等相关基础知识,也需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判断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包括爱岗敬业的品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结合染整生产,在培养正确职业道德的同时,倡导和践行生态理念,促进纺织行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入典型案例“三刺激值的精准计算”,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在讲解完三刺激值基本原理后,结合实例,总结三刺激值算法的特点和应用。现有的很多算法,都是采用各种近似计算处理的方法来消除测量间隔、测量范围以及带宽误差,如CIE推荐算法、直接选择法、权重表法(包括ASTM E308 Table 5和Table 6算法、Table LWL算法、其他权重表)、外延法等算法。导致目前出现这么多算法的原因是由于实际的积分函数相当复杂,难以精确地表述为代数形式,所以积分运算事实上不能进行,往往采用5nm、10nm甚至20nm间隔的数据来代替积分,波长范围也进行了缩短。测量间隔的扩大和测量范围的缩短会造成的三刺激值计算的误差,除此之外,由于仪器固有性质的影响,测量得到反射率时还会产生带宽误差。通过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将三刺激值计算的误差降至最低,提升计算的精准度是科研人员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正是因为这种工匠精神才将颜色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二、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将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1. 实例教学
案例库中的案例可以作为实例来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选择与当前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讲解和解释概念,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和生动。
2. 讨论和分析
案例库中的案例可以成为课堂讨论和分析的话题。通过分组或个人阅读和分析案例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 课堂演示和角色扮演
案例库中的案例可以用于课堂演示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按照案例中的角色扮演,并展示相关情景中的行为、决策和交流方式。该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平台互动
将案例库与在线学习平台或教育应用程序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访问案例库、完成案例分析作业,与其他学生分享想法和经验,也可以有机会获取反馈和指导。
5. 创造性实践
学生可以案例库中的案例为基础,进行创造性实践。根据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或创新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案例库进行自主学习,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阅读和分析,拓宽自己的思想视野。还可以利用案例库进行团队学习,展开讨论和辩论,共同深入思考思想道德问题。
三、课程思政案例库应用效果的评价
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的效果应及时得到评价,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反馈,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课程组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一)学生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前,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满意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程教育效果的评价。
(二)案例分析
通过对学生课程作业的批改和评审,可以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思想认识的深度,评估课程思政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考试评估
通过设立关于思政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分析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及格率等指标来评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四)观察评估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表达能力和问题思考能力等,评估课程思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四、结语
通过“纺织色彩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建设,形成组织合理、结构严谨、规范实用的系列案例,反映行业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需求,帮助学生理解示例的内涵、意义和启发,搭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任务导向”的学习框架,训练逻辑思维、质疑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通过研讨与辩论等形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真实的科学研究、创新设计、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提升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实践、科研和人生追求等均具有参考性和启迪性。
参考文献:
[1] 刘敬刚,马新顺. 关于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3(40):88-91.
[2] 田其濡,赵思琦,刘诗雨,等. 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17):81-83.
[3] 郁崇文. 纺织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5-10.
[4] 付冬娟,夏晓川,张贺秋,等. 《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0(18):177-179.
[5] 杨红英,赵世龙,张靖晶,等. 不同测色仪器重复性的评价与分析[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23,34(04):9-18+29.
[6] 侯凤仙. 谈中国传统色彩命名的文化内涵[J]. 流行色,2017(11):38-41.
(责任编辑:邵秋露)
基金项目: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轻化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2年中原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纺织色彩学”(项目编号:2022ZGSZKC006);2022年中原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产教融合多元化推动纺织专业认识实习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ZGJGLX079)。
作者简介:杨志晖(1985—),男,硕士,中原工学院智能纺织与织物电子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纺织技术;张戈(1989—),女,博士,中原工学院智能纺织与织物电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纺织技术;杨红英(1970—),女,博士,中原工学院智能纺织与织物电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与智能化纺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