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意义、特征与进路

2024-10-29 00:00张怡君王刚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9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育人过程,贯穿大中小各个阶段。当前,由于大中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存在学段差异、衔接脱节、实践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和参与度不高。在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及实地调查,对各学段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紧密结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特征,总结了推广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良好经验,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有助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形成适应学生成长、推进内容有序、强化思想引领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26-016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这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须深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构建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才能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衔接。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意义与困境

(一)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1. 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新指向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指向,凸显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性,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实现不同学段之间、多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贯性、衔接性和递进性。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一体化,帮助学生将道德观念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贯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联动新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教学目标、理念、方式、内容、管理以及评价等多个方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得教学目标、理念等各个方面能够相互融合、紧密配合、相互关联、协调一致,有利于贯通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系统的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3. 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育人新格局

构建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育人新格局是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基础上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凝聚共识,同向发力。在制定各个学阶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遵循“一体化”的原则,根据每个学阶的学生特点、实践教育原则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统一教育理念与目标,整合教学资源,联动课堂与社会,协同学校和家庭,实现不同学阶教学要素连续性和统一性,从而构建全面育人新格局。

(二)一体化建设的困境

1. 教学内容简单重复、实践单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构成立体化课堂教学体系。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注重空间延展与资源开拓,然而教学资源的整合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一味追求内容新颖而忽视学理价值,未能将实践教学有序融入思政课教学大纲体系;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设置梯度不明显,教学内容重复,实践单一,合作不足。如开展党史教育,各大中小学均会选择参观当地革命纪念场馆、听取史实讲解等有限方式展开实践教学,但讲解内容很少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而体现各学段思政实践教学的差异,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学队伍交流不畅、合作不足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际出发,相互协作、无缝对接,整体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中,中小学和大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分属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这就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很难得到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不可避免地出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统一化管理的缺位。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准则,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数量不足,这使得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进而使得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的整体性研讨和交流变得困难,也导致了各个学段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仅以实现各自阶段的教学目标为目标,各阶段自成教学体系,合作积极性不高。

3. 教学评价主体单向、指标不一

鉴于各个学阶段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育内容和方法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连贯,甚至在同一个学阶段,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相对一致性也不明显,很难使用标准化、一体化、规范化的标准来评价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单一,且评估的主导权依旧在思政课的教师手里。对于各个阶段的思政课教学评估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教师更倾向于通过直观体验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提高程度以及思想认知。这个评价标准显然无法完全展示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成果,这对实践教学评估的公正、科学和权威造成了影响。

综上所述,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力,加强协作和合作,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特征

(一)教育理念的贯通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是一种进阶性教育,教育理念的贯通性是实现各学段思政课进阶教育的价值遵循,因此,要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按照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应统筹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在统一的目标下完成各自任务。要根据现实的变化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文化和心理结构特点,采取螺旋式教育方式,注重教育的层次、年龄差异,因地制宜、一校一策、一人一策,做好精准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整合建设,不仅需要确保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还需要增强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为了全面推动这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整合建设,要加强总体的布局和优化顶层的设计,并且在遵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则、教育的规则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则的前提下,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关系,不断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思政教育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2]

精准设计实践教学专题:针对实践教学基地场景固化与项目重复的局限,识别不同年段学生思政素养发展目标,对同一思政主题下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具体活动专题进行差异化设计与定制,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合力开发实践课程资源: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实践基地组织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使课堂内的思政理论教学在实践情境中得到丰富和延伸,促进课程内涵与实践活动载体的有机整合、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的有效衔接。

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教学与研究上的双重功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拓思政理念传播途径、优化实践基地场馆设计与资源呈现,加强实践教学的进程监督与过程指导,根据学生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知识领悟的评价考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增强思政课实践基地的育人效果。[3]

(三)教育方法的系统性

各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层面要体现“一盘棋”思想。组织层面要统筹推进,将实践教学融入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环节之中。各校根据自己的特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新教育手段、教育策略、教育模式,打造“必修+选修”的课程架构,并且创新“讲授+自学、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学分+综合评估”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构建纵横交错的思政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跨区域、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的思政教师共同体,探索共建、共享、共研模式建立学习交流平台与互动机制。建立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地、示范基地、德育实践基地作用。系统性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同心圆。

以上特征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成为一种富有活力和实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进路

(一)贯通学科融合,引导知识在交叉中碰撞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各学科之间也是相互渗透联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再仅局限于特定学科领域,鼓励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也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要求。如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现语文课上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历史课上历史事件中的思想启示,体育课上运动项目中的女排精神、奥运精神,太极、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健康教育,在医学课上挖掘医学史、医学人物、医患关系、临床诊疗案例等突出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4]通过学科融合来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通过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与有机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人文和历史背景,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实践教学一体化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与交叉,实现学科知识的融通。在实践活动中,全方位的学科融合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促进跨学科的学习。

(二)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校际合力集约化

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中的校际资源共享常态化,着力构建学段交流衔接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大中小学各校际通过共享资源,借鉴优秀的经验和资源,一方面充分运用不同学段在实践教学中的不同特色专长,实现彼此优势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在借鉴交流中碰撞出更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形成合作与合力,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各校相互独立状态,建立长期持续的合作模式,整合各校资源和优势,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联合申报课题研究,开展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观摩活动,增强合作氛围,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其次要通过建立校际交流平台,共建共享资源库,包括体现教师教学技巧和方法的优秀教学案例、精品示范课例、教学设计、教研成果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使教师之间突破时空限制,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除搭建合作平台,畅通交流渠道以外,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交流也是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资源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组织教师跨校交流,分享各自的学生特点、教学实践经验、教材资源和教学创新思路,举行联合示范教研、金课巡讲,促进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和发展,促进教学互动,形成广泛育人的合力。[5]

总之,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校际资源共享的常态化,可以促进教学资源互通,缩小不同学段教学水平发展差距,提升教学质量,拓宽教学内容,节约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培养,增强合作氛围,促进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这将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三)形成“特色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协作常态化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地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凝练思政课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一方面学生能够以体验式、沉浸式等不同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和地区的教育声誉、文化资源也能够得以充分调动。思政课特色品牌的形成,可以充分依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成果来丰富和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例如,实践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在现场观看和体验传统艺术表演、民间故事、地方风俗等,并通过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结合时代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依托改革开放成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素材。例如实践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实景参观当地能够体现我国经济建设成果的工业成就、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者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举办讲座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其对于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第三,依托乡村振兴成就。组织学生来到农村地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如农田管理、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文化宣传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成就和挑战,培养学生对于乡村发展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通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依托当地丰富资源,促进特色品牌效应的形成,开辟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场域新环境,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形成区域协调常态化,提升思政课程在大中小学中的影响力和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思政课质量和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每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目标和任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不仅是全面、系统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为实现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应当多方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共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2019-03-18)[2023-08-09].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 贾丽民,宋小芳.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1):101-105.

[3] 陆韵,杨玥. 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德育,2023(09):46-50.

[4] 隆娟,王茜.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153.

[5] 黎思思.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研究[J]. 大学,2022(24):181-184.

(荐稿人:侯亮荣,武汉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敖利)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生沉浸式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路研究”(项目编号:22Z045);2020年度湖北医药学院教研项目“‘新医科’背景下‘知信行’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HJ2020003);湖北医药学院“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路研究”(项目编号:ESDJS003)。

作者简介:张怡君(1995—),女,硕士,湖北医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王刚(1990—),男,硕士,湖北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