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更好地培养符合轨道交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须加强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文章从“原则—方案—措施”三个方面出发研究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遵循育人性、融合性和灵活性三大原则;其次,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形成课程思政实践应用方案,还要构建课程思政灵活调整方案;最后,提出了建设城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重视榜样力量融入课程思政、实施“五育并举”与课程思政融通育人和实施个性化课程思政育人四个关键性举措。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课程思政;五育并举;融通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26-0047-04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未来的生力军,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行业发展。因此,强化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能够助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更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2]
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使两者同向同行、同心同力。教师必须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充分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3-6]根据学生学情与市场就业需求,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形式,让课程思政育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更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质量持续发展。
一、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课程思政建设原则
1. 育人性原则
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落地,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始终贯彻育人性原则,将课程思政的建设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设计、教材课程开发等各个环节中,提高育人链条的长度。要注重专业群内各门课程、各个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协作提高育人效果,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载体,将育人性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打造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的生力军。
2. 融合性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育人场域需要进一步拓展,走出专业课堂、走进第二课堂、走进实践课堂,实现全方位覆盖育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课程思政是德育的最佳途径,通过课程思政强化德育,引领学生增智、强体、尚美、爱劳。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资源分配方式,从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提高高职综合育人效果。
3. 灵活性原则
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因时制宜,灵活地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协调不同诉求方的利益需求,逐渐形成具有共同目标的教学共同体。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课程思政指导方案,平衡校企之间的目标冲突,推动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要出台课程思政支持政策,在支持政策中鼓励创新,对创新过程弹性支持,对创新失败包容对待;教师要重点关注时事,将时事及时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实现育人不脱离社会、育人不脱离实际,消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1. 形成课程思政实践应用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关系到广大市民出行的安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一,重视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必须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主流的思想政治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思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二,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扩展课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方案,避免课程思政教育的重复和冗余。因此需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特色,宏观统筹专业群内各课程育人任务,积极探索专业群层面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课程思政团队构建方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教材和资源开发。
2. 构建课程思政灵活调整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设计具有较强的社会实时效应,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正面效应方面,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轨道从业者冒着感染风险,为保障基本通行而“战斗”在一线;负面效应方面,如在地铁上小部分乘客会出现偷拍等不雅行为。无论是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学生。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必须根据学生学情和社会热点等及时调整育人方案,构筑课程思政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坚实屏障。
第一,加强“线上+课程思政”设计。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线上教学日益普及化,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伴随着线上教学的普及,混合式教学变成常态化现象,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库,因此在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思政元素,及时更新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放课程资源,结合国家最新时政要点、社会热点,提炼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图片、动画、视频等新形态智能课程思政资源,有机融入课堂的教学过程,搭建蓝墨云班课思政课堂,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浸润思政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形成综合育人实施机制。课程思政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区别在于课程思政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交融,“五育并举”注重全方位综合育人。育人是一个综合化的立体过程,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与“五育并举”必然不能分割,必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五育并举”背景下课程思政要发挥灵活性特征,结合德智体美劳灵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根据德智体美劳的不同要求,灵活变化课程思政教学场域,通过灵活地处理,使两者协调发展、有机融合。
二、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关键措施
(一)建设城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教学组织和教育管理的组织形式,群内的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远超过其他教师,因此专业教师及专业课对学生的思想塑造具有关键作用。
第一,完成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教师往往会忽略人文内涵建设,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先天不足。要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等方面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围绕爱国情怀、工匠精神、责任意识等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7-8]围绕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线上与线下等角度构建课程思政协同体系。通过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等整个教学链中。
第二,加强教师的培训与考核。课堂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排头兵,教师掌控着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在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时刻牢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把精力放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上,吃透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重视榜样力量融入课程思政
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榜样示范效应,让榜样带领学生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第一,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个人发展诉求多样化,表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方式更加直接。一方面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社会经历有限,心智发展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过度的个性可能会阻碍社会化过程。但是,对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来说,单一的说服、批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客观现实的需要,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榜样作为先进典型,具有无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课程思政。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将轨道交通领域内大国工匠不畏艰难、矢志奉献的先进事例融入课程中,让榜样力量影响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化学反应,激发学生的精气神,引领学生不断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高度一致,是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案例。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要能够提升思政教育高度,深度剖析榜样力量,在榜样的传帮带中,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三、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灵活调整具体措施
(一)实施“五育并举”与课程思政融通育人
教师的“教”不是单向地给予,学生的“学”也不是单向地接收,高质量的教育必然依托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课程思政与“五育并举”两者充分融合,有助于发挥其更佳的育人作用。
首先,德是“五育并举”与课程思政融通育人的纽带。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推进立德树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类学生的思想培养;在“五育并举”中德位于首位,即“五育并举”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德是两者融合的关键,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贴近“五育并举”,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融合发展为指导,通过“五育并举”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时空领域。另外,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殊性,在德育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将安全意识打造成两者的联系纽带。
其次,加强“五育并举”与课程思政融合育人保障。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融合育人的可实施性。“五育并举”和课程思政虽然殊途同归,但是是由不同部门具体实施。为了减少不同部门间的沟通障碍,学校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力与责任,指导不同部门相互配合,避免部门间相互推诿。第二,设计评价体系,确保融合育人的可落地性。评价是检验育人效果、改进育人方式的重要措施,能够进一步推进两者的相互融合。为了保证评价对融合育人的功效,首先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设计评价方案,确保评价方案科学合理,具有切实的可执行性,其次更要采取过程评价,解决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景问题。
(二)实施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课程思政育人
学生的学情、心理、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不能采用“单边灌”的方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育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强化思想意识。
首先,教师须动态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认真研究当代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性格、基础和能力等进一步将学生分为更细致、更具体的类型,从类型角度出发提供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学生的性格、基础和能力等特性都可能随之变化,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变化改变课程思政育人措施,调整思政育人方案,引导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其次,教师必须激发高职学生的主动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广大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在复兴过程中,需要高职学生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难挑战。蓬勃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正在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其发展道路上正需要广大青年学生披荆斩棘。因此,课程思政教学应融入责任意识、自信意识和担当意识教育,鼓励他们勇于肩负时代重任,成为理想坚定、本领过硬、主动进取的时代新人。
四、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城轨类技术技能人才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高职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按照育人性、融合性和灵活性三大原则重新构思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形成课程思政实践应用方案和灵活调整方案。要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积极建设城轨类专业群课程思政、重视榜样力量融入课程思政、实施“五育并举”与课程思政融通育人和个性化课程思政育人等举措,保证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付杰. 三全育人视阈下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1(38):32-33.
[2] 闵祥娜,易群. 思政元素融入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的教学策略探讨[J]. 大学,2021(52):131-133.
[3] 孙婷婷. 融合思政教学元素的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以《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2):228-230.
[4] 闵祥娜,罗昕. 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课程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1(35):88-89.
[5] 安志龙,马丽. “双高计划”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与实践[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63-65+71.
[6] 徐作华,谭丽娜. “双高”建设背景下城轨交通机电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9):122-123.
[7] 辛宇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5):199-200.
[8] 程钢,彭密. “课程思政”视角下“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 南方农机,2020,51(23):141-143.
(责任编辑:张若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质量保障研究”(课题编号:ZJFZ/2023/06);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启示研究”(课题编号:ZJS2022YB042);2021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专项课题“轨道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S211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金立艳(1981—),女,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交通职业教育;邵孜科(1992—),男,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工程;王黛碧(1980—),女,硕士,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