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双向衔接的大班幼儿运动习惯养成的实例研究

2024-10-27 00:00:00邓燕琴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4年10期

摘 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的原则,可见,习惯养成在幼小衔接的位置相当重要。良好的习惯为幼儿进入小学系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运动习惯能长效促进幼儿肢体灵活性,提高睡眠质量,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幼儿运动行为经过持续的、有挑战性的和多形式的运动刺激,才能形成习惯。文章以S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坚持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导向,聚焦幼儿运动习惯养成开展实践研究,摸索出新的幼小衔接教育教学模式,为其他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双向衔接;运动习惯;教学模式

一、幼儿运动习惯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动作发展迅速,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范围更广,基于这种特点,灵活的运动更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本研究对S幼儿园的大班100名幼儿的自主运动时间和频率进行调查,得出结果为每天运动3次1小时或以上的有40人,每天运动3次1小时以下有35人,每天运动1小时或以上10人,无固定运动时间15人。虽然大多数幼儿天生好动,精力旺盛,但每天持续固定的时间运动时间比例相对较少,运动习惯的形成还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

二、幼儿运动习惯养成的实例分析

周义强在《幼儿体育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运用效果之研究——以32节教学视频为例》中认为“幼儿体育游戏活动能否对幼儿成长发育与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其关键要素是教师的有效指导。”体现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教师的组织作用对幼儿的学习的支持的重要性。本文中教师以游戏为基本的方式,以分解式游戏教学模式,以减缓幼儿的学习焦虑,保持运动的、持续的兴趣,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为进入小学进行系统的体育学习做准备。

(一)大班体育游戏——跳大绳

大班大部分幼儿能掌握单人跳绳的动作要领,跳大绳体育游戏体验是由幼儿对教职工运动会的老师们甩着又大又长的绳子,起跳穿梭,感到特别好奇并强烈要求体验的事件产生的。教师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供了大绳。但是当教师把大绳甩起来时,幼儿却非常担心,不敢尝试。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分析原因,大致归纳成以下四种:

A类(畏惧型):“绳子太大了,好吓人,不敢跳”——所提供的材料超出幼儿的经验,有一定的难度,幼儿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B类(力量不足型):“脚不够力,蹦得不高,会绊倒摔跤的”——腿部力量锻炼不足导致心理压力增加。

C类(协调性差型):“想跳大绳,但脚不听话,刚刚想要跳起来时绳子就绊脚,或者落地时总是踩到绳子”——运动灵活性弱,身体协调性不足,节奏感欠缺。

D类幼儿:“不喜欢跳绳,太累了”——对跳绳等等游戏不感兴趣,未养成运动习惯。

综上,幼儿不肯尝试跳大绳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无法很好控制身体节律,未能掌握跳绳的动作要领。那么,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力量性培养方面。据小学教师反映,这与幼儿进入小学所将遇到的各种困难的反应一致。因此,克服心理压力,及时鼓励和疏导,引导幼儿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勇敢的体育精神,显得相当必要和重要。

《幼儿运动分解教学》中提到:在运动教育中,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有利的环境,引导幼儿进行动作的练习,而分解式游戏教学法及模式恰恰就是运动教育的辅助与运动目标达成的桥梁。教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以游戏为主要方式的指导策略。

1. 辅助游戏一:“大蛇地上爬”。基于幼儿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喜欢扮演角色的特点,教师把大绳称作“大蛇”,设计了难度较低的子游戏“大蛇地上爬”。目的是降低难度,增加角色,营造气氛,让幼儿在游戏的欢乐中锻炼身体灵敏性、增强腿部力量。教师把大绳放在地面上,甩动大绳,变成一条“大蛇”,幼儿来回跳动躲避大蛇。从幼儿兴奋的笑声中可以看出,幼儿对这个游戏充满好奇和兴趣。

2. 辅助游戏二:“大蛇圆圈舞”。两名教师各执大绳一端,把大绳甩成圆弧拱门,幼儿在中间穿插跑跳,身体躲避大绳。

3. 正面示范。教师让幼儿观看花式跳绳,让幼儿观察跳绳运动员的脚步动作和精彩的跳绳表演,充满喜感和运动能量的视频,加上之前的辅助小游戏的铺垫,幼儿逐渐积累了经验,对跳绳产生强烈的欲望,幼儿经常主动要求玩跳大绳。随后,教师分解动作,示范和讲解跳大绳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幼儿表现积极而投入。

4. 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每天的早锻炼时间和户外自主活动时间,教师都在固定的区域里提供粗细长短不一的绳,供幼儿自主选择。当幼儿体验了不同的绳子后,消除了“绳子打到身上会疼或者绊脚会摔跤”等顾虑,大胆自信地冲入教师有节律的大绳中快乐游戏了。

效果分析:本游戏体现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智慧。幼儿处于求知欲强但不自信的状态中时,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将幼儿与运动联系起来,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辅导。幼儿在多种游戏的辅助下克服心理压力,逐步习得判断起跳和落地的时间频率的能力,最后能精准地随教师的节奏来控制身体,成功融入游戏,享受游戏的快乐。一个学期下来,幼儿既掌握了跳大绳的动作要领,又形成了每天进行运动的动力定型。顺应幼儿需求,教师把跳大绳运动加入户外自主游戏中,每天都有不同班级的幼儿来练习,运动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

(二)大班足球游戏——运“炮弹”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的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以引发幼儿的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内容,并使其心理机能向好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幼儿的情感抒发。

1. 情景故事导入策略。军人是幼儿仰慕的对象,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教师在活动设计“小军人”的角色,符合了普遍大班幼儿的英雄情结,容易获得幼儿的共鸣。体育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与幼儿共同创设“战地”环境,上高山、入隧道、过独木桥等情景,克服心理压力,迎接挑战。符合了幼儿好动、好胜的个性心理特征。

2. 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运动。教师观察幼儿的运动情况,及时发现、欣赏和肯定幼儿的努力和成功之处,并强调足球只能用脚带球的规则,让每个幼儿先自由搓球,积极投入到运送“炮弹”的任务中去,感受足球活动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对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价手册》中“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师能够关注幼儿的个体需求,并加以适当的方式指导幼儿,帮助其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建立自信。

同样,足球活动也加入了户外自主游戏中,倍受幼儿欢迎。练习强度和密度都在教师的支持下自主调节,幼儿掌握动作技能就更加娴熟,因而变得信心十足,如此良性循环。

三、运动习惯在幼小衔接中的实践效果

笔者使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手册》对教师和幼儿进行观察评价,得出结论:幼儿经过一个学期持续的户外体育自主游戏的实施,运动的自主性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也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一)提升学习品质

1. 注意力的提升。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专注力,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安静和专注,为进入小学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心理素质的增强。教师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基于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在游戏中发展幼儿坚毅、努力克服心理障碍走向成功的学习品质。

(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1. 乐观、勇敢。将体育游戏加入自主游戏中,常态化开展,增强了幼儿愉快的体育和自主性,对幼儿良好性格养成有极大的帮助。

2. 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幼儿感受到规则约束下的游戏更合理、更公平,为进入小学需要的更强规则意识做铺垫。

3. 合作和谦让。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减少同伴间的摩擦,保持和谐的关系,消除不良情绪产生的精神内耗,能促进身心健康愉快。

(三)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教师将幼儿园丰富的户外自主游戏延伸至家庭,在每天固定时间的亲子运动时光里,促进亲子交流,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

四、几点思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加强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适宜的时间用适宜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条件,增强其运动兴趣,促使其养成运动习惯。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安全,避免运动损伤

1. 安全意识和运动技能的提升,但要适可而止,注意避免难度过大或者带有危险性,以免让幼儿对运动产生恐惧感。

2. 教师根据幼儿当前情况调整运动的强度和密度,避免因过度疲劳而抗拒运动。

(三)建立个案跟踪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体弱儿的照顾,保护其自尊心,让幼儿愉悦的自然而然地增加投入时间和运动量,作息规律,睡眠好,这种良好的体验有助于幼儿产生强烈而持续的运动欲望,促进身体发育。

五、结语

科学的幼小衔接重点是双向衔接。因此,大班幼儿养成运动习惯,奠定了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为他们进入小学生活实现双向衔接平滑过渡提供更确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2021-03-31)[2024-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2]周义强.幼儿体育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运用效果之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3]窦作琴.幼儿运动分解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