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更迭,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体验式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多样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音乐知识的生成过程,深入理解知识内涵,自发地完成知识建构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必须正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作用,积极探索体验式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内涵的内在联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音乐课堂,深化学习理解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助力学生成长。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以讲学为主,教师讲授音乐理论,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赏析音乐,跟随教师的引导学唱歌曲,教学流程死板,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影响教学质量。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小学音乐课堂,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发地探索音乐知识,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习乐理和乐器知识,保证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不仅如此,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学习中的促进作用,学生聆听歌曲、动手演奏乐器、放声歌唱,抒发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多种方式自由探索音乐知识的内涵,提升音乐素养,为音乐学习兴趣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掘个人潜能,提升创造力
体验式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自我整合探究过程,将知识碎片重组为结构化的音乐知识体系,巩固音乐知识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这种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中,总结情感体验,感悟音乐之美,实现美学素养的提升。由于独立思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合作讨论同样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学生相互交换思想,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对音乐活动的感悟,自发运用多种手段传递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为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音乐特征的自主分析,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有必要营造一个开放性、自主性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发地欣赏音乐,感受旋律带来的别样美感,在欣赏优美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感受音乐学习带来的魅力,为学习和鉴赏音乐作品提供有力支持。不仅如此,体验式教学丰富了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情境、合作讨论等先进的教学活动走进音乐课堂,唤醒了学生探究音乐内涵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和正向的态度面对各类特色的音乐教学活动,多角度入手探究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发展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小学音乐体验式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生动情境,营造特色教学环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较为分散,难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成为保证体验式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教师从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出发,创设特色的音乐教学情境,依托情境展示音乐的魅力,丰富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了解音乐的美感,为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保证教学情境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感悟音乐之美。传统的情境创设方式以口述为主,情境创设时间相对较长,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要求较高,经常会出现学生难以融入教学情境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改进情境创设方式,引入信息技术,灵活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中,结合故事、景色分析音乐的美感,为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深入理解音乐的思想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美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八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为例,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歌曲思想内涵的体验,使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教师从歌词中提取要素,结合互联网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桃树环抱的村庄旁是美丽、明净的湖面,一棵棵桃树环绕,形成美丽的景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村庄里传来,姑娘喜悦的脸为这份美景更添了几分活泼。”在学生被美景所吸引时,教师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是自己的故乡,我们会不会想回去看一看呢?大家说此时的‘我’内心想不想回家呢?”情境结合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发散思维,认为“我”既然唱这首歌,那肯定是希望回到家乡。此时教师提问:“但歌词却又说‘我’愿意漂泊在外,这又是为什么呢?”自然唤醒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深入分析歌曲营造的意境与表达的情感,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二)融入生活元素,赋予趣味学习体验
音乐与人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音乐来自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音乐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助力。为了深化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对音乐情感的感悟,教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生活与音乐的内在联系出发,设计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分析音乐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使其自发地运用生活经验解析乐理,推导歌曲的内在思想情感,建构知识的同时促进音乐感智能力和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以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八课《甘洒热血写春秋》为例,这首歌曲选自《智取威虎山》,戏剧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为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体验式学习状态,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京剧唱腔中西皮唱法的特点,体会拖腔手法中力度由弱到强展现的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剧中人物不得胜利不罢休的决心与毅力,教师在开始阶段为大家简单介绍故事内容:“《甘洒热血写春秋》是杨子荣化名胡彪深入虎穴担任卧底探听情报时庆功所唱的歌曲,结合以往的影视剧资料,你们认为卧底杨子荣应当是什么样的形象?他所唱的歌曲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自主地结合以往所观看的影视剧片段分析杨子荣的人物形象:高大、胡茬密布、双眼有神,结合唱词分析,歌曲应是威武豪迈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先播放用柔和的曲调改编的《甘洒热血写春秋》,再播放京剧原有唱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唱法,大家说哪个应该是原唱呢?为什么?”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比唱腔的特点,认识到第二种唱腔更加符合歌词和故事内容,强化了情感理解能力。
为了深化学生对京剧和歌曲特点差异的理解,教师播放《智取威虎山》选段,带领学生一同欣赏京剧艺术,对比分析以往所听的歌曲,讨论京剧艺术的特点。有的学生指出:“京剧不光要唱,身上还要有各种动作。”还有的学生指出:“京剧在唱的同时还夹带着说话,但是与平常说话方式有差别”。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以板书的形式整理在黑板上,拓展性地引入京剧视频《坐宫》,让学生观看视频验证猜想,在体验式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京剧艺术表演特征“唱念做打”的理解。在课程的最后,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自主跟随视频学唱歌曲,反复学练京剧发声、念白,体会京剧中拖腔的特点,借助特色化的学习体验深化对京剧艺术的理解,为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三)开展游戏活动,逐步内化学习感悟
对小学生而言,音乐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学习理解难度较大,课堂氛围也会影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为了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将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效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游戏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之中,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乐理知识,强化学习感悟,助力学生成长。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吸引力的游戏容易牵扯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沉迷游戏难以自拔,影响音乐教学效果,而游戏如果失去吸引力则会影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同样不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教师应兼顾游戏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合理控制游戏进程,适时参与,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向音乐学习过渡,使游戏活动成为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推动学生成长的优势助力。
以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二课《四分音符X八分音符X》为例,本课主要学习音乐理论中的音符知识,音符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传统的教学以拍击节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节奏的变化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节奏练习效果,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音符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听一听、猜一猜”游戏和“抢座位”游戏,利用多媒体设备随机播放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音频,并说明游戏规则:只有当播放四分音符时大家才能开始争抢座位,谁先坐在座位上,谁就是本组的获胜者。为了避免暂时的失利导致学生丧失参与游戏的热情,影响游戏活动的教育效果,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设置多轮游戏,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随着游戏的进行,学生通过对比分析逐步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特点,此时教师进一步提高游戏难度,将《草原上》等歌曲融入游戏之中,学生直接听歌曲辨析音符特点,逐层递进,深化对音符知识的理解,收获成长。随着游戏的进行,教师结合教学要求变化游戏目标,学生必须准确识别不同音符的特点才能赢得胜利。游戏的融入在保持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促使学生认真参与辨析不同音符特点的活动,使音乐教学兼顾教育性与娱乐性,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组织实践活动,学用结合助力成长
知识的生成与再运用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核心素养同样要求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支持学生改编音乐作品,尝试全新的音乐风格,因此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也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为了在体验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开展音乐创编活动,引导学生自发地运用所学知识创编音乐成果,并在生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已有音乐知识的理解,从旧有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支持。
以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四课《外婆的澎湖湾》为例,教师播放乐曲,待学生熟悉曲调风格后,将其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深化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为歌曲再创编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考虑到创编活动的难度较大,教师决定以改编歌词为主组织实践活动。在开始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同学们,歌曲《澎湖湾》记录了作者在海滩边的美好经历,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值得追忆的场景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不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歌词的改编打下基础。有的学生改编的歌词与原歌词接近,如“大凉河呦,大凉河,外婆的大凉河……”教师从改编后的歌词入手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凉河在哪里呢?也在你的外婆家吗?有没有其他的词汇用来描述大凉河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发地结合所学知识创编歌曲,改进创编方式,在创作中生成音乐知识,提升了创编能力。
学习乐理是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音乐创编过程同样是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坚持学用结合原则,让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音乐创作成果,将结合生活经历精心设计的台词呈现在师生眼前,师生实时评价,指出歌词在情感内涵、文学性、节奏适配度等方面的优缺点,相互指正、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教师应以打造学生乐于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为中心,将实践活动、乐理知识、音乐鉴赏、音乐创作融入其中,通过合作式探究、信息技术支持、情境创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逐层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使其能够结合所学音乐知识表达自身情感,建立起一个学用一体化的音乐学习环境,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