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过渡与提升策略

2024-10-27 00:00周雪红
天津教育·中 2024年9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阅读挑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升。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前的教育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本文探究小学生阅读理解的过渡与提升策略,有助于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理解现状

(一)阅读理解能力普遍水平

大多数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较为流畅地阅读课文和简单的课外读物,识别文章中的基本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并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概括。同时,学生初步具备了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简单推断的能力,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或进行简单的讨论,但是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以及进行复杂推理等方面仍有不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由于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时,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小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确实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这既源于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也与教育环境、个人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从认知层面来看,小学生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更依赖于直观的文字描述和图像信息,对于深层次的逻辑推理、抽象概念的理解相对困难,这导致学生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文本时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甚至可能出现误解或偏差。

其次,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阅读理解往往被视为一种应试技能,而非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应试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更注重寻找答案,而非真正理解和欣赏文本。同时,学校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深度,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

最后,个人习惯也是影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速度过慢等,这些都会影响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阅读量的不足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新文本时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积累,从而影响其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生阅读理解过渡与提升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教师提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假设检验。因此,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开始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文本结构,如段落和篇章的组织,以及更深刻的文本意义。

(二)阅读理解发展阶段理论

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涉及对文本信息的解码、理解、推理和评价等多个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正处于从初步理解文本表面意义向深入探究文本深层含义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教授给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提问、总结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三、小学生阅读理解过渡与提升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的教学应着重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时期,因此,教师应精心挑选那些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等,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材料的难易程度,确保既不会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又不会过于复杂影响学生的理解。教师应组织阅读分享会、故事会、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教师应恰当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书籍、在线阅读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和互动体验。在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计划性,与学生一起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合适的阅读目标和阅读进度。同时,教师应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确保阅读计划顺利实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到技能的提升,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

词汇积累与运用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要不断扩大词汇量,掌握常用词汇的基本用法。教师应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课后复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词汇。例如,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文,标出生词,并查阅词典了解其含义和用法;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例句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含义;课后,教师安排相关的词汇练习,巩固学生的记忆,提高其运用能力。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重词汇的运用训练,通过造句、填空、选择、连线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词汇知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词汇量。

句子理解与表达是阅读理解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讲解句子的基本结构、成分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短语和语法结构,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句子表达方面,教师应通过写作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安排仿写、扩写、缩写等写作任务,让学生在模仿和创新中提高句子组织能力。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如朗读、演讲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段落与篇章结构的把握是阅读理解的深层次要求。学生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理解作者的观点。教师应通过分析文章开头、结尾、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提炼主旨等方法,提高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对段落与篇章结构的把握,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思维导图、鱼骨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在学生阅读理解过渡与提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1.预测与推理能力的培养方法。

预测与推理是阅读理解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预测和推理。例如,在阅读故事时,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前根据题目或插图预测故事内容,或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情节发展推测角色行为及故事结局,这种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应教授给学生一些预测与推理技巧。例如,学生通过观察作者的用词、句式和语气理解文章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通过关注文中的关键词和转折词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和逻辑关系,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预测和推理,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2.概括与总结能力的培养方法。

概括与总结是阅读理解中的关键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提取关键词和主题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同时,教师应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或总结中心思想。在培养概括与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概括与总结能力。

3.比较与联系能力的培养方法。

比较与联系是阅读理解中的高级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其发现文章之间的异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其理解文章的实际价值。在培养学生比较与联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其批判性思维,鼓励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在学生阅读理解过渡与提升的教学阶段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对于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基石。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兴趣特点和学习风格,从而为其设定符合个人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设定更高的目标,如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而对于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师应设定更基础的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基本阅读技能。

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采用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其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采用讲解式、示范式等教学方法,帮助其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阅读技巧。

再次,差异化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例如,对于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发言、多交流;而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则设置有趣的教学环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最后,实施差异化教学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教育情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同时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各种教学技巧,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教学。除了专业素养,教师还要具备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的成长,愿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付出努力。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同时,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为孩子的未来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理解的过渡与提升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理解过渡与提升的过程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