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趣味化教学

2024-10-27 00:00林爱华
天津教育·中 2024年9期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学生的主体参与,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提倡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趣味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验数学魅力的同时,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最终达到全面提升数学素养的目标。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开展初中数学趣味化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

教师实施趣味化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使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变得鲜活有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会被充分调动,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趣味化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单向传授,转而采用更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游戏、实验、故事等多元化的形式展示数学原理,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开展初中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策略

(一)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

1.师生通过学习平台互相留言。

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预先上传预习内容,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前独立探索,初步理解新的数学知识。而通过平台留言功能,师生间可以进行实时、深度的互动交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产生独特的想法时,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也能对学生的疑问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对有价值的思考予以肯定。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预习效果,还能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确保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从而有力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以“从算式到方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上传关于算式与方程的基础知识和过渡案例,如3x+5=14,以及对应的算式问题:“某个数的三倍加5等于14,求这个数是多少?”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表达。当学生尝试解决类似问题“7加上一个数等于12,如何用方程表示并解出这个数”时,他们可能会在平台上留言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解决方案,如“设这个数为x,则方程为7+x=12”。教师及时查看学生的留言,对正确的解答给予肯定,并对存在困惑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给出修正建议。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留言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构建的方程式以及解题思路,如:“两数之和为18,其中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6,如何列方程求出这两个数?”学生答:“可以用(x+y=18,x-y=6)这样的方程组来解决。”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建构与解决过程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从算式到方程的转变,提高了预习效率。

2.线下强化交流,教师加强启发。

新课程强调教学互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应用。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链,逐步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观点,并通过讨论、追问等方式逐渐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以“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课为例,教师应积极倡导并实践面对面的深度沟通,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三角形中相关线段的内在联系及其实际应用。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的现实问题或生活实例,如“如何利用旗杆、影子以及已知长度的标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以引出三角形中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等概念,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线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其次,教师逐步抛出一系列的递进性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它与其他边有哪些特殊性质?中线和角平分线又有怎样的特性?它们在三角形内部如何分布?如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这个点将每条中线分为1∶2的比例?”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还能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最后,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现有的知识体系,勇于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学习。教师适时追问和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三角形内线段本质属性和几何关系的深层次理解。

总之,在“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强化互动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深度思考等策略,能够有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象的认知转化,有力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3.依据学生反馈,教师因材施教。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反馈这一关键环节,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练习以及测试评估中的表现,识别他们在理解相关数学概念时体现出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能力。

以“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一课为例,在讲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等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如对概念理解的程度、解题过程中的疑惑点、实际操作中的难点等。例如,如果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感到困惑,教师要立即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实物模型演示或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解释三角形高线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不同三角形中的绘制方法。

另外,教师依据作业练习和阶段性测试结果精准识别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为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设计更复杂的探究任务,如研究三角形内各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运用相关性质解决几何问题;而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则要耐心辅导,设计针对性的例题,引导他们逐步突破难点,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个别辅导或小班研讨的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扰,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方案。比如,对于对三角形内线段关系感到困惑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或者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并把握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施精细化、个性化的教学,帮助每一位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有效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以生生互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

1.小组竞赛,激活氛围。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组织小组竞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间进行轻松的交流,以营造活跃的氛围,从而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以“直线、射线、线段”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图形建构大比拼”的小组竞赛活动:首先,将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用实物(如细绳、木棍或粉笔)构建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模型,清晰展示这三个概念的特点:直线两端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且长度有限。

其次,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并解说本组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如是否准确表达了概念的特征、解说过程是否清晰易懂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直线、射线和线段的不同之处,结合生活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最后,教师设置一些进阶性的问题,比如如何从一条已知线段出发生成直线或射线,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这种生生互动的趣味性教学策略不仅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扎实掌握重要的数学概念。

2.互助学习,共建认知。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互相设计问题链、互助解惑,在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知识的本质。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以“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分组活动,如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圆心角与弧度的关系,以及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其次,小组成员分享各自的预习成果,形成初步共识。教师组织各小组之间展开互动交流,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对弧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并解答其他组提出的疑问,或者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根据真实场景(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扇形水池)求解弧长和面积,各小组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并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再次,教师引导全体学生针对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同解题策略的优势与局限性,进一步提炼出通用的解决技巧。同时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尺规等工具亲手测量,并计算指定图形的弧长和扇形面积,增强直观感受。

最后,教师整合全班智慧结晶,对弧长和扇形面积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这样,学生能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知识的转变,而且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挑战欲望被充分激发,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并乐在其中。

3.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在课堂中期,即教师已经完成基本的知识讲解阶段,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范围的自主学习。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一次“老师”,为其他组员讲解知识点。知识本身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当学生向他人传授知识时,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解构,并重新组织语言表述出来,这有助于深化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随机事件与概率”一课为例,教师先引导全班学生初步了解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以及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任务,如一组负责讲解“随机事件基本概念”的定义,另一组则聚焦于“分类”和基本计算方法。

在小组活动阶段,每位组员都有机会扮演“老师”的角色,选取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份简明易懂的讲解稿,以便向组内成员清晰阐述该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和应用实例。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时,“老师”可以设计生活中的实例,如抛掷硬币,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如何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组内交流完成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分享重点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点评,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全面掌握随机事件与概率的相关内容。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讲授和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随机事件与概率的认识,还能强化其对所讲知识的记忆。而且,有了这样的经历后,学生能够认识到主动输出知识有利于强化知识的吸收,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应用建构式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趣味化教学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学习平台留言、线下启发式交流以及因材施教等方式,有效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使学生在积极互动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另外,以生生互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力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