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减负”和“增效”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开展教学工作的焦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减负”指的是缓解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压力,弱化情感障碍,激发学习兴趣。“增效”主要指的是发挥有效设问的启发作用,即向着减负增效的方向发展。减负增效是初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消除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及题海战术的困扰,合理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思考,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使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基于此,本文从提问的视角分析减负增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策略,以促进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推动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减负增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教学的桎梏被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发展需要,因此,“减负增效”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减负增效”,就是减少一些重复、机械的教学环节,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基于减负增效理念,教师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知识探索的欲望,找到学习的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减少负面情绪,增强探究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数学综合水平,为长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文化,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打心底爱上数学学习,发现数学独特的魅力,形成正向的情感,提高学习能力。
二、减负增效下初中数学课堂优化路径
(一)巧设启发性问题,降低提问难度
1.立足学生水平,巧设启发性问题。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要想有效落实减负增效的教学指导目标,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用到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加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使用一些合理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快速完成知识的迁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内涵,为可持续学习做好准备。
严谨设问不仅体现在“精”和“准”上,还体现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例如,在“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认知设置问题,有效地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如“如何确定三角形的高”等问题。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三角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得到启发后,不仅可以独立思考问题,还可以加深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2.铺垫提问过程,强化启发效果。
“双减”理念下,教师不能再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要进行引导性的设问,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求知”,在“趣味”中“感悟”。在进行思维交换时,学生感知到趣味的信号,就会更加乐意学习数学知识。在基于减负增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习难度降低以后,学生就能高效地吸收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完成减负增效的数学学习。
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过程中,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定理,教师要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用多媒体的方式,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理清思路。如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这两条线是平行关系,那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它们是平行的呢?”在这样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化身“福尔摩斯”,开始跟随教师的步伐寻找答案的蛛丝马迹,寻找“证据”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二)降低问题难度,丰富回答方式
1.注重课堂实践,降低思考难度。
数学教学活动并不是只属于教师一个人或者学生一个人的活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其中,让学生与智慧课堂相互融合,主动地融入智慧课堂,从而树立学习信心,从心理方面实现“减负”,从实际学习方面“增效”。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其抽象能力较强,学习起来就较为轻松,但是还有部分学生抽象能力不足,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此时教师就要开展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思考过程,降低问题的抽象性和思考难度,提高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增加内容对比,以借助生活元素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一幅老北京城的示意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示意图以后,有的学生说自己去过北京,见到过一些地方,有的学生说自己虽然没有去过,但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假如以天安门为原点,长安街和中轴线为 x 轴和 y 轴,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你们能明确说出西直门的坐标吗?”这种方式不仅将生活中的情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还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绘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其掌握图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实践的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象的内容,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找到问题的答案。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绘制平面图形,使学生的空间思维得到进一步培养,增强合作精神。
2.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合作探究。
教师应经常结合学生实际审视与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考虑到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减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心理负担,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利用丰富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探讨问题,不仅能够提高领悟能力,还能够形成对问题的深刻认知,促进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如“一定要满足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也分别相等,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能否通过简单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的优势,要相互合作。分组完成以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已知三角形ABC 与三角形 BCD 的两边相等,内角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你们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会有一种小组荣誉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判断速度。
(三)创新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1.引入练习题,引导学生互相提问。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本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熟练,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破思维的限制,尝试各种方式。例如,在“配方法解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设计问题串,积极地思考,如“x2+14x+____=(x+7)2”“x2-3x+______=(x-1.5)2”“x2-9x+______=(x-______)2”“在x2+10x+______中,空白处应填多少才能令其变为完全平方式呢?”“经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你发现常数项与哪一项相联系?”“将x2 +px +______ 配成完全平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一直都是基于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互相提问,综合思考,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阶梯式设问的形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在这一环节中完成思维的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在层层深入中完成对知识规律的探究。
2.指导合作提问,发现知识盲点。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减负”和“增效”并不是机械性的,也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符合“双减”的课程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讲,只有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有效的知识结构,才能减轻课后学习负担。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问题的价值性,还要关注问题的艺术性和全面性。另外,教师应设计不一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更加直观地看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盲点,知道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学习到位,这样教师就能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问题还要具有创新性,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梳理数学知识结构,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弧长和扇形面积”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弧长的计算公式,并熟练地使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推理出面积公式。首先,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抛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大家已经掌握了圆形的面积及周长公式,从图像上来看,弧形仅仅是圆形的一部分,那么弧形的长度和面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其次,教师立足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共同探究,完成系统的知识梳理,从而帮助学生扎实基础。
3.学生互相提问,降低设问难度。
严谨的设问无疑为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也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拥有互动的机会,才能启迪智慧,在互动中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开阔学习视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很多因素,教师不仅要思考提问内容的难度,还要思考学生是否有兴趣以及数学内容的真实性,从而提高提问的精准性。
例如,在“圆的有关性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抽象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要在一边引导,让学生相互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最终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如学生A提问:“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学生B进行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则学生B继续提出问题,如“圆的第一条性质是什么?”在这样的循环中,学生不仅提出了问题、思考了问题、解决了问题,积极地参与其中,而且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适度引导,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降低了数学学习难度,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将 “减负”与“增效”这“两难”做到“双赢”。在知识呈现、情境创设、解题教学、作业设计等多样化的内容中,立足实际,巧设问题,加强合作,将承载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问题落实下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善问、好问、敢问的“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