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2024-10-27 00:00白海
天津教育·中 2024年9期

新课改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以一种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更新,要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就要紧跟时代变革的步伐,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实现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问题引导教学等手段,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现当前教育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一)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培养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高效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新课改为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更多实践与互动元素,使学生在探索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深厚的数学基础,具备实际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与传统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高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转变为富有活力和趣味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中去,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适应新时代数学教学要求

新课改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刻改变了当前的教学格局,是指导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标杆。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为学生讲授更多的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关注重点知识的简单排布,想通过“增量”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这种只关注知识点传授却忽视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的教学形式,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大容量的知识堆积中,学生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深度探究,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不足。这种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机会,降低了整体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数学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数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数学概念和方法往往被孤立地呈现,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场景的构建,导致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抽象和缺乏趣味。这种忽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认识不足,难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

学生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于初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和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实践应用。在这种沉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无法及时表达自己的疑惑,也无法及时获取教师的反馈,形成一种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数学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评价形式单一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传统应试上,教师以学生的日常习题练习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形式只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简单掌握和应试技能,偏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更注重记忆和机械应用,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无法锻炼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深层次理解能力,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教师转向学生,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景和工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主体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摆脱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主体学习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讲解本课重点知识,转变师生位置,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

例如,在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制七年级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其借助掌握的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以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等式性质等知识进行移项知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数学知识,大胆质疑,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体验,站在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立场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去列方程,认识到方程模型对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之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含的化归思想,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构建生活情境,强化数学价值体现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强化数学价值的体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将数学概念置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具体应用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问题和案例,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数学不仅是计算公式和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更是一种解决问题、优化决策的工具。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从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相交线”内容教学中,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邻补角、对顶角等新的数学概念较为陌生,教师简单的口头讲授无法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畏难心理,不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者现象,以真实的例子去讲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结合具体事物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可以引入“剪刀”这一生活物品,让学生找出剪刀上的角和相交的地方,再观察剪刀的构造,在纸上画两条相交的线,并对相交的角进行观察,明确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且这两个角有公共顶点,那么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共用一条边且相加等于180°的两个角互为互补角。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字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问题引导教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离不开问题引导教学的开展。在问题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动用已有经验,并借助新知识进行思考、计算和归纳,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导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跟随教师的安排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去设计问题,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而是为了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索,提升自主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助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判定方法进行说理,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逐步深入本课教学重点,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提问学生:“平行线和上节课学到的相交线有什么不同?”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和对新知识的预习,学生能够简单地解释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最大区别在于平行线没有交叉。教师接着提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知识点,并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去进行问题探究。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掌握学习重点,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效率。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教师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赖练习结果和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限制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和努力方向的了解,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新课改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当前的教育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最终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程度、课后作业完成程度、探究性学习程度等方面,通过全方位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特长和学科需求。在此基础上,初中数学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为个性化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助力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采用前瞻性的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科教育的要求,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全体教师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富有启发性、更具有创新性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出更多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数学人才,这有助于建设更富有活力的社会,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改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