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构建路径

2024-10-27 00:00姚岳飞
天津教育·中 2024年9期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不断追求,课堂教学已经逐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其中以“学为中心”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心论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打造以“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课堂不仅能够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模式,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彰显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完成教学思想的转变,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发展学科素养提供良好的契机。

一、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构建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既是当前思维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及时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身份,由学生思维的“掌控者”转变为学生思维的“催产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以“学为中心”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主线,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学习情境,并为其设计以团队学习、自主学习为形式的课堂探究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探究中独立思考问题、合作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在对问题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充分开阔思维,提高思维活力。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思辨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全面而深入地发掘各个知识点的内在关联,了解课堂知识的来龙去脉,用创造性思维发表具有新意的、彰显个性的独特观点。由此可知,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的交流与高效的互动鲜少出现,师生之间仿佛隔着一层坚实的“厚障壁”,这不仅导致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形式较为死板,还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翁,学生与教师能够基于平等的地位展开双向的、高效的交流与互动,这样的新式课堂既能够改善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输出、师生低效互动的状况,促进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同时,学生学习地位的凸显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更加高效地探究语文知识。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学习更加实用的技能,充分锻炼综合能力,进而激发自身的学习潜力,提高语文学习成效。

二、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构建路径

(一)抛锚式教学,助力学生自主探究

抛锚式教学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高效的交流与协作,并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学科知识的建构。抛锚式教学法通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锚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教多学”的原则,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等多种因素,抛出适宜的“锚点”,引导学生在高效的探究中不断扩大思维的“面”,拓展思维边界,助力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课堂氛围的营造作为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歌曲《父亲》,使学生在音乐旋律中初步体会歌曲的情感抒发,并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之中。在歌曲播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与父亲相处的,有没有观察过父亲离去的背影,从而引发学生对“父爱”的关注。在简单的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于课文,并带着对歌曲的情感体验与对歌词的理解学习本篇文章。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高效阅读,教师可以结合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朴实中饱含深意的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人间真情”设计相应极具情境化的问题,为学生抛出“锚点”,如“结合你与父亲的相处经历,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本课对‘背影’的描写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内涵”,学生可以运用多种阅读技巧对文本展开精读,并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进行问题探究。经过自主阅读与思考,学生能够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紧紧抓住这一锚点式问题中的关键词“背影”,将作者所描写的四次背影定位在具体的文章段落中,同时在字里行间的叙述中回忆自己与父亲的相处经历,加深对本文情感内涵的理解。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引导其开展高效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可以与小组组员共享学习成果,并展开更加深入的问题探究。如在探究文章第二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学生要关注这一段落对于父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父亲送自己上学的场景或自己送父母离家的场景,与组员分享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充分发散思维,运用更加生活化的思考视角感知父亲的辛劳与父爱的伟大,进而增强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体验。

经过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将自己充分带入文本的世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

(二)引导式教学,助力学生彰显个性

初中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巧妙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不仅能够优化课堂学习氛围,实现“以学促教”,还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力与创造活力,使学生充分彰显自身独特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采用引导式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个性、富有新意的观点,并巧妙地将这些富有新意的观点转化为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在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彰显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马说》一课为例,本文作者利用托物言志、以事喻理的写作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于“千里马”与“伯乐”关系的独特思考。教师要紧紧围绕作者对于“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针对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充分思辨,并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在确定这一教学思路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文本精读,并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梳理作者的中心论点与主要思想。在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顺利地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及其他的主要观点,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等。

通过提取作者的观点,学生能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即“伯乐比千里马更珍贵,伯乐是千里马彰显价值的前提条件”。在学生领悟作者的这一思想后,教师应鼓励其对于“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观点展开充分思辨,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教师应当引导其跳出文本的束缚,并为其讲述“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主人公毛遂为什么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学生总结出毛遂具有才能、勇于自荐的珍贵品质,因此才获得了君主的任用。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毛遂称不称得上是一匹千里马?为何没有伯乐来发现他,他依然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地看待“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在教师的有效指引下,学生充分拓展思维,对作者的诸多观点提出疑问。如针对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认为世上未必先有伯乐,也可能先有千里马,再出现发现千里马的伯乐;针对“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学生同样可以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即千里马的这一结局可能不是因为“奴隶人”的“策之而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是由于这一千里马不是真正的千里马,真正的千里马能够积极顺应环境,不会被环境轻易地改变。这时,教师可以沿着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总结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引导其既关注千里马的价值,又能看到伯乐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会灵活地看待问题,并以辩证的思维认识事物,提高认知能力。

(三)任务式教学,助力学生积极参与

任务式教学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科学设计任务项目、合理安排任务流程,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这样的方式易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为其设计趣味化、科学化、多元化的活动任务,并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探究中来,助力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活动探究为例,本单元包括《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复赛二十五周年》这四篇关于演讲的文章,通过学习,学生对演讲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并初步掌握了关于演讲词的语言特点、抒情特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台词的阅读技巧与写作方法。

基于此,为了巩固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引导其积极参与本单元的活动探究,并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发展需求,为其设计本次活动的任务清单,具体如下: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重温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深刻地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关于演讲词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通过网络渠道等方式查阅更多关于演讲词的写作知识,积累演讲词的写作素材。

任务二:撰写演讲词。结合搜集到的写作素材,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写作主题,撰写一篇主题演讲稿。

任务三:参与演讲比赛。在课外搜索名人演讲视频或音频,学习现场演讲的基本技巧,积极参与班级演讲主题活动。

针对以上三个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共同研讨如何写好演讲词,以及如何开展好现场演讲。在演讲词的撰写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收集到的写作资料以及归纳的本单元知识要点。同时针对自己想写的演讲主题与他人展开讨论,充分发散思维、拓宽写作思路。写好演讲词以后,小组成员还可以互相修改,找出同伴的语法错误或书写错误,从而提高演讲词撰写质量。在演讲比赛准备环节,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开展演讲模拟活动,其他组员轮流为其提出指导意见。在这样的自主任务探究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体会到演讲的乐趣,还能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培育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角色,深刻把握“学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本质,将“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其营造思维发展与能力拓展的良好学习环境,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育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