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单元”教学是对知识结构、方法体系和数学思想的整体性教学。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将“大单元”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结构性思考能力、整体思维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引导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迁移。
一、大单元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大单元教学方法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传统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授课,缺乏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把握。而大单元教学方法则强调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并将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知识碎片化,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大单元教学方法能够设计连贯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连贯的教学活动。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使其逐步深入知识内部,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实现深度学习。
再次,大单元教学方法还注重思维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是一门需要高度思维能力的学科,而大单元教学方法则强调通过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最后,大单元教学方法还能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表现,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大单元教学方法则强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新课改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养,保障教学质量
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大单元教学能力的关键。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的专项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或资深教师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内容包括大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技巧、资源整合策略等,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大单元教学精髓。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其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也是提升教师大单元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分享大单元教学经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学校还可以举办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优秀教师展示大单元教学成果,让其他教师从中受到启发。再次,建立激励机制是鼓励教师创新实践大单元教学方法的重要保障。学校应该设立奖励机制,对在大单元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这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可以推动大单元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最后,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如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等,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大单元教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整合教学资源,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分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搜集与分数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直观感知。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与同事一起研讨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大家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讨论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中,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等,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实践大单元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知识体系。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把握单元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对教材的细致分析,提炼出大单元的核心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些核心知识点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提炼出核心知识点后,教师要积极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练习题目等,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与整合,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应该包括大单元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连贯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需要将知识体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形成教学合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时,首先,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提炼出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梯形的定义、性质和面积的计算等。其次,教师筛选与这些核心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资源,从网络上找到一些生动形象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概念讲解,还可以搜集一些典型的例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再次,教师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讲解这些知识的,以便更好地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最后,在筛选完教学资源后构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如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知识点进行有机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连贯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将这个知识体系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游戏竞赛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知识体系内部,掌握核心知识点和解题技能。
(三)设计连贯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设计层次递进的问题链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单元时,教师要进行整体分析,梳理出其中的主要知识点和逻辑关系。本单元主要包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图形的变换方式。在明确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图形变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接着设计连贯性的教学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一系列具有图形变换特点的动画或实物,如旋转的风车、平移的电梯、轴对称的蝴蝶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图形变换的例子?”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探索新知,引导探究。
针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变换方式,教师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在探究轴对称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轴对称?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性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逐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3.合作学习,互动交流。
在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安排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会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些与当前知识点相关的任务或问题。他们共同讨论、合作解决,并在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与思考。
4.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学习完整个大单元的内容后,教师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应用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情境,如设计一个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图案、描述一个物体在平移或旋转过程中的变化等,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解决,从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思,巩固提升。
在每个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所学内容,并指出其中的重难点。同时,布置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题或拓展性的思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注重思维训练,提升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教师通过强化数学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拓展数学应用领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统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大数,如国家人口数量、城市的建筑高度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数是怎么读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设计一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大数的特点:“大数和小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要用四位一级来读大数?”从而让学生逐步建立对大数的认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假设我们学校有2000名学生,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平均有40人,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算出我们学校一共有多少个班吗?”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五)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评价方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笔试成绩,还应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践、小组合作等多个方面。多元化评价能够让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同时,对于作业和项目实践,教师可以采用等级评价或评语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此外,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报告或展示,以评估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过程性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小测验或阶段性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改进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学习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评价表,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并进行反思;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互评活动,让他们相互评价彼此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
例如,在“数学与图形”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制作立体模型”的项目,评价不仅考虑模型的创意和美观度,还要求学生撰写制作过程报告,解释模型的数学原理。学生需要进行口头展示,说明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制作过程,这既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了他们的数学理解和表达能力。又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教师的评价除了应关注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应重视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态度,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主动承担任务等,然后根据这些方面给予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将“大单元”教学法运用于数学课堂,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预习新知,还能发掘新的教学资源,打破学生对传统数学模式的固有印象,激发其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