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路径

2024-10-27 00:00:00赵小峰
天津教育·下 2024年9期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语文教材中拥有一席之地。从小学到高中,教育的每一次越级都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对诗歌的关注与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诗歌的解读和对诗歌教学的规划也逐渐从浅层走向深层。而不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能被收录进教材的篇章都有着宝贵的艺术价值或文学价值,这些集中体现在语言、节奏、韵律和主题上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为学生多项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不少的支持,但诗歌本身凝练的语言和隐晦的情感也对学生的感悟造成了阻碍,所以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主要围绕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展开,一方面探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究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指向和开展路径。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进入高中阶段,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实现了复杂程度、深入程度的质变,这对那些原本就是学习重难点的学科和教学模块来说更是一种挑战,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内容的困难程度,语文学科中的诗歌模块就是其中之一。由于诗歌本身内容的理解难度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普遍难以达成特别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有效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必须正视这些不足,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调整来降低诗歌本身内容的理解难度。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到极强的导向性作用,科学、合理且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的大方向提供保障,确保课堂上的教学始终保持大方向上的一致,集中力量来推动学生成长突破和综合提升,而不够科学、合理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可能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混乱。就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而言,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集中在知识层面,注重对诗歌本身的解构,包括语言与修辞,而不够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动力来源,无论是在哪一个教育阶段,学生对感兴f0cc3e37a292969e53e96ab6ccc33de084e7c50568482437fc1ca94e94568f72趣的事物都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展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多,理解起来的效率就更高,效果也更好。但喜欢诗歌的学生占比较少,喜欢诗歌的那部分学生也会因为学业压力而无法自由地展开对诗歌的欣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教学诗歌时所采用的方式是简单粗暴地翻译与背诵,而这进一步加重了兴趣缺失对教学的影响。

(三)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的主体有两个,即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教师以自身的专业理解和专业积累为依托,向学生提供教育指导,并在此过程中推动学生知识水平、素养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而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提升就是教学的核心指向与核心目标。站在这一视角来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定位也不同,两者重要程度相当,重要性都不容忽视,但常规教学中,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实践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教学评价不够人性化

评价的本质就是对想法、方法、效果等方面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只要得出的结果足够全面和准确,也能在后续阶段起到导向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那么评价就是有价值的。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评价,其中对教学的评价最受关注。但是,虽然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评价的重要性,也会在完成教学以后开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但教学评价不够人性化的问题仍然存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指向

新课标是建立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和课堂教学新生态之上的教学纲领,其中提出的一些教学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也为教师的工作实践和专业发展奠定了思想与框架层面的基础。就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教学而言,参考语文新课标的建议与要求,教师就能够对新时代诗歌教学方向和目标建立更准确的理解与认知,即在诗歌教学中帮助学生完成表达技巧的积累,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表达技巧的积累

语言和文字是传递知识、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载体与工具,而对语言文字的应用选择和应用方法会直接影响知识、信息的传递效果和情感的表达效果,能准确传递知识、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文学作品大都在表达技巧的应用上十分突出,诗歌就是集大成的一种文学类型。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对语文教学也提出要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所以在开展诗歌教学时,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更注重学生对语言表达技巧的理解与积累。

(二)审美能力的锻炼

审美指的是对“美”的感知、发现、欣赏和创造,生活中一切存在“美感”的事物都可以是审美对象,不限于艺术产物,也不限于文学产物,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始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对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之美的感知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新课标也在关联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对学生审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概括,语文核心素养中就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所以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以审美为立足点。

(三)文化素养的提升

以语言文字、语言文章和语言文化为载体的特性造就了语文学科在文化素养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也让语文学科成为文化教育的载体,新课标就通过核心素养明确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的指标与追求。而不管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文化气息都十分浓厚,其中传递的文化也极具探究价值,所以在新课标下开展诗歌教学时,教师要紧抓文化,通过解析诗歌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开展路径

自新课标被提出并得到落实以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应当发挥的作用就受到更多关注与重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也逐步向核心素养靠拢,或者说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多地被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进一步展现出来,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导逐渐从教师身上转到学生身上。但就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设计与开展而言,教师要想保障诗歌教学质量、效果和有效性,就要以设计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完成目标设计后,再基于目标来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架设意蕴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朗读、吟诵的感悟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与节奏,以及通过韵律和节奏传递出来的情感、韵味、意境和内涵。

(一)参考核心素养理念,设计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学科完整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覆盖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标导向下,教师就需要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传统的教学目标通常是以知识为导向,强调学生对重难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而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则需要以素养为导向,在重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之外,强调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沁园春·长沙》为例,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沁园春”,上阕描绘了一幅湘江寒秋图,下阕抒发了作者昂扬的意气和豪迈的激情。词的特点包括句式长短不一、声韵规定严格、有一定的格式、字数和长短固定、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等。结合词的特点和语文核心素养内容,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了解词的发展简史和《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能结合词牌名分析这首词的语言特征;提炼关键字词和意象,体会词中建构的意境,能结合词中之景和词中之情来理解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及词中表现出来的雄心壮志展开细节分析与整体分析,能在吟诵和朗读中感受词的音律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以这首词为出发点,结合其他词牌名相同的优秀词作来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

(二)融入多种教学方法,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

多样和有趣是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特征,前者体现的是教学的创新性,后者体现的是教学的趣味性,具备创新性和趣味性特征的教学活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也更有助于推动学生各项素养与能力的提升。而在新课标导向下,提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趣味性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在诗歌教学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并为诗歌教学设置灵活多变的活动,多维度推动新课标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践行。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诗歌《琵琶行》为例,这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乐府诗,其中主要描述了歌姬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不幸的人生经历,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被贬的愤懑。这首诗虽然很长,但结构工整,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而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就可以将这首诗的叙事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整体解构诗的内容,再具体对其中一些诗句进行更加细致的解读,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借着整体结构与细致分析的结合,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歌中所叙之事和所表之情的感知与理解。

(三)走进作者所处时代,架设意蕴丰富的教学情境

文学创作是具有时代属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很多年、很多代,后世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前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与之对应的,对跨时代文学作品的解析也要带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直接以当代思想来揣摩作者在当时的所思、所感和所表,这极易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在教学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时,教师要结合作者所处时代来架设教学情境,以更好地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追求和教学目标。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是宋代词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创作的一首词,词牌名是“念奴娇”。这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绘了月夜江景,化用了三国时期周瑜和小乔的故事,借美景和历史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解读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作者当时四十五岁,两年前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了放松心情而四处游玩,游至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在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可以立足上阕所写之景,压缩时间与空间距离,将三个时空串联到一起,让学生站在作者所处时代和境遇去追忆意气风发的周瑜,也借情境来帮助学生将周瑜与作者联系到一起,感受作者当时的忧愤之情。

(四)强化诗歌朗读吟诵,借韵律节奏感悟诗歌情感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在学习时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都是感悟诗歌情感、意境和内涵的关键,而对诗歌情感、意境和内涵的感悟则是诗歌学习的落脚点,对诗歌育人价值的发挥至关重要。所以,在新课标导向下,教师要着眼诗歌感悟,强化对诗歌的朗读和吟诵,将学生朗读、吟诵诗歌的目的从背诵拓展到对韵律和节奏的感知上,并借着韵律和节奏的感知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诗歌《再别康桥》为例,这是一首现代诗,整体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着丰富的音乐美,在吟诵时要注重节奏的缓慢和语调的轻柔。诗中很多次出现“轻轻的”这三个字,正印证了其节奏的缓慢和语调的轻柔,最后的“悄悄的”又加深了“轻轻的”的程度,更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和对离别的无可奈何,这种情感真挚又浓郁。在反复朗读和吟诵中,学生就能从“轻”和“缓”中感受到作者的不舍与留恋,体会这首诗本身的音乐美。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诗歌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和掌握难度较大的内容,对诗歌的鉴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还能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同时,诗歌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以新课标、新课改伴生的新高考更是进一步丰富了诗歌考查方式,不局限于简单的背诵,开始向感受与理解方向拓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融入诗歌教学,落实对诗歌教学的优化与革新,借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调整将学生真正引入诗歌的世界,让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主动参与到对诗歌的感知、分析、解构与创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