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2024-10-27 00:00王太华
天津教育·下 2024年9期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出台,为学生减负提供了明确指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了顺应“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理念出现了较大变化。站在教师的角度,必须落实教育改革工作,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让学生轻装上阵,一方面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双减”的积极影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优化策略以及“双减”下的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实践证实: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在满足“双减”政策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双减”的积极影响

(一)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低年级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善,面对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其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情绪不够稳定,自我控制力较差;第二,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一般为20分钟左右;第三,从具体形象思维初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尚不能理解复杂的概念;第四,集体意识和个性正在形成,开始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第五,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二)“双减”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1.让学生快乐学习。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并不复杂,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依然采用题海战术,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点。实际上,大量作业不仅缩短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思考,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双减”政策实施后,要求 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教师可以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这既能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厌烦心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有利于改善教育环境。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事业,近年来国民素质普遍提升,人们的学历明显提高。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开展的基础,教学中的盲目攀比、过度拔高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纠正了教师错误的教育理念,回归素质教育的本质,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的培养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完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割裂,以教材内容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双减”政策实施后,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一方面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质量;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双减”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新知识

减负并不是一味地缩短学习时长,而是更加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课前预习作为教学活动的环节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知识,标记不懂的问题,有助于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这些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讲解更多的知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完善,预习时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少走弯路,这也是减负的一种体现。

以“观察物体”课程为例,教师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物体或立体图形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教具,或者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类似形状的物体,如文具盒、闹钟、乒乓球等,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提出合适的任务目标。另外,预习效果的好坏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学习能力和潜力进行判断,了解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探究欲望强烈,但是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预习,有助于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尽快进入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数学知识并非枯燥乏味的,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一旦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知识的理解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就会一知半解,这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认为数学知识枯燥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以“认识钟表”课程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整时刻和大约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家有钟表吗?钟表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呢?”然后向学生展示不同样式的钟表图片,让学生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特点,以进入本次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将课程中的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专注精力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一个个问题的解决类似于闯关,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应用。相较于口头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画,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符合减负要求。结合实践,要想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从教学设计入手,整合教学资源,制作电子课件,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以“认识图形”课程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感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进而区分图形、完成拼图,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图形教具费时费力,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播放与图形相关的动画或短视频,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特征,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低年级小学生的孩子气较重,他们习惯了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方法,面对比较严肃的教学过程一时间难以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设计环节着重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方便理解的图像,从而实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与提高学习质量的双重目标。

(四)游戏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游戏教学法是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动脑思考,又能动手操作,有助于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记忆效果。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心智发育特征,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满足“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

以“认识时、分”课程为例,学生对于时间流逝的理解薄弱,对1秒、1分钟、1小时有多长缺乏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小游戏,让学生体验1分钟到底有多长。具体到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包括拍球、踢毽子、写字等。一名组员参赛,一名组员计时,其他组员记录数量。1分钟时间到,有的学生拍球拍了74下,有的学生踢毽子踢了46个,还有的学生写字写了55个。那么,在参与游戏的学生眼里,1分钟就等同于拍74下球、踢46个毽子、写55个字。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创新课后作业的设计方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后作业的功能较为单一,存在量大、重复性高、实践性差等问题,是学生厌烦做作业的主要原因。“双减”政策实施后,规定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教师可以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应创新设计方法,满足精简性、开放性、探索性、趣味性、实践性等要求。

以“克与千克”课程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知道物体的称量方法,初步培养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初学重量单位,因认知不足而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对此,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跟随家长到超市购物,记录物品的类型与重量,并用手掂一掂,与实际重量进行对比,从而对重量单位形成初步认知。实践活动后,教师布置以下作业:我去超市寻找1千克重量的物品,发现()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妈妈在超市里买了1千克的(),我数了数共计有()个。我估计()的重量要比1千克重,售货员称重后,()的重量更重一些。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从实物体验到抽象感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促使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以“认识时间”课程为例探究“双减”下的教学实践

情境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引入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认识时间”是二年级上册的课程,要求学生认识时、分、秒,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现实情境,放手让学生观察、交流、实践,在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

(一)设置问题场景

一个具有启发性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场景:“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你们猜猜是谁呢?”学生听到钟表走动的声音,猜到这个朋友是钟表。教师继续提问:“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中,自然而然地引出关于时、分、秒的知识。

(二)设置故事场景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有许多典故,将这些故事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走进童话世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故事场景:“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兔子输了比赛很不服气,想和乌龟再比赛一次。有一天,他俩又见面了,决定在钟表面的跑道上比赛,这一次兔子不敢偷懒,快速地跑完一圈,此时乌龟才缓慢地爬过一格。请问,兔子跑了一圈是多长时间?乌龟爬过一格是多长时间?”利用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时针与分针,明白1小时=60分。

(三)设置生活场景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在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场景,能够增强学生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置生活场景:用四张图片分别展示小红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活动内容,第一张是早上7:00,小红正在刷牙;第二张是上午9:20,小红正在教室里上课;第三张是中午12:00,小红正在吃饭;第四张是下午16:30,小红正在课外活动。这个生活场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教材知识的距离,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教育环境,让低年级小学生快乐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低年级小学生为对象,从课前预习了解新知、巧妙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创新课后作业设计方法五个方面出发,介绍了“双减”下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