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引领低年级绘本阅读德育路径

2024-10-27 00:00陈颖钦
天津教育·下 2024年9期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在“德育目标的‘(二)学段目标’”中提出小学低年级的德育目标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这为小学低年级德育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指南》在“实施途径和要求”上提出“文化育人”,并提出以下要求:“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推进书香班级建设;向学生推荐书目,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基于《指南》,本文从绘本阅读入手,践行低年级德育目标,并以“三贴近”为主要方向。

一、让绘本阅读贴近学生实际,寻找德育“撬动点”

(一)画面优美,贴合学生形象思维

绘本画面优美,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相贴合,能够使学生迅速抓住图片中的关键画面或对象,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征。

(二)内涵有趣,符合学生身心规律

绘本分为说明式叙事和讲述式叙事,主要通过有趣的叙事内容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且具有较强的代入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想象为“主人公”,经历书中有趣的情节,从而在情感、思想、情绪等方面与绘本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这与学生认知发展、信息接受形式和身心健康相应和。

(三)句式简单,符合学生阅读心理

绘本多以图片为主,并配以简单的文字,且文字十分精简,概述了图片内容。这种简单的句式和文字有利于消除学生阅读大量文字的抵触心理,反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字的兴趣,尤其将文字与画面相对应,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图片的理解和对文字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心理。

二、让绘本阅读贴近德育实际,寻找路径“方向点”

(一)图片生动,应用绘本内容呈现直观性,辅助学生孕育道德感知

道德感知是低年级学生对道德的最初印象,这种印象的获得可以借助图片的生动性特征。具体而言,图片的生动性与直观性特征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相匹配,让学生形成对“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感性认知,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灵、情绪等方面的共鸣,辅助学生孕育基本的道德认知。

(二)情节多变,使用绘本内容呈现丰富性,促进学生形成道德概念

道德概念是对道德感知的进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启蒙教育而形成的一种初级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概念突出表现在学生可以以个人经验为思维依据,以现实需要为最终判断标准,初步分析已经发生的行为后果与个人现实预期后果的关系。通过阅读情节多变的绘本,尤其是运用绘本“代入感”特性,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经历主人公的种种行为和心理活动,并在结合个人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形成对主人公行为的基础性判断,促进道德概念的形成。

(三)寓意丰富,实现绘本内容呈现多维性,丰富学生多元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对道德概念的深化,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道德价值判断,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获得。通过绘本的阅读,学生从多个故事中思考、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具体关系,以及相应的准则,如帮助他人、包容他人等,并在此基础上与个人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这种行为,而这也是多元性道德观念的体现。

(四)创编故事,拓展绘本内容呈现空间,培养学生道德共情思维

道德共情思维是指学生在整体认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代入主人公的心理,理解主人公在心理作用下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神态。换言之,共情思维,即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通过创编故事,学生在理解绘本故事情节和主人公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甚至是创造,进一步加深了对道德思维的理解和转化,有利于培养道德共情思维。

三、让绘本阅读贴近教学实际,寻找品格培养的“践行点”

(一)自读绘本图片,鼓励多边表达,让学生具备“亲情”感知力

亲情是最为接近学生的一种德育元素,与学生的生活“如影随影”。部分学生有哥哥姐姐(此处泛指年龄稍大的学生),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与哥哥姐姐产生很多交集,有过很多“小冲突”,在这些“小冲突”中,学生常常会受到哥哥姐姐的包容,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情感基础,教师引入亲情类的绘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结合故事中的亲情表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中体会绘本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感,增强对亲情的感知力。

例如,教师引入关于兄妹情的《一块巧克力》绘本,该绘本从哥哥有新的朋友,对妹妹产生“嫌弃”开始,并以“妹妹有新的朋友,到新朋友家中发现巧克力”为故事推动情节,围绕妹妹“得到巧克力—失去巧克力——再得到巧克力”展开,表现出兄妹之间浓浓的亲情。

1.借助故事线,让学生表达故事梗概。

为了让学生整体了解故事梗概,教师采用引入故事线的方式,并以问题为故事线的绘制“接力点”,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整体把握故事情节,为学生表达故事奠定逻辑基础,也为后续重点分析关键时间提供整体性认知。

(1)妹妹在哪里发现巧克力的?从妹妹看巧克力的眼神中,谈谈你的感受?(2)妹妹是如何得到巧克力的?又是在哪种情况下失去巧克力的?(3)妹妹最终得到想要的巧克力了吗?

2.分析关键事件,让学生体会浓浓亲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故事中哥哥对妹妹的宠爱,教师引入关键性的片段,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入手,体会哥哥姐姐包容自己的事,启发学生体会绘本中哥哥对妹妹的爱,感受亲情的温暖。

(1)哥哥在看到画被妹妹折得皱巴巴后,面对妹妹的大哭,为什么说“好了,好了,我不怪你!”请将自己代入各个角色。(2)为了让妹妹开心,哥哥把巧克力送给妹妹,哥哥难道不想吃巧克力吗?(3)请分享生活中你被哥哥姐姐照顾的小事,谈一谈你的心理变化,以及对亲情的感受。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回忆绘本故事场景,使学生将个人代入哥哥的角色,体会哥哥因妹妹大哭而心疼,继而原谅她的浓浓亲情;第二个问题以“难道哥哥不想吃巧克力吗”为引导,让学生了解哥哥对妹妹的谦让与爱护;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兄妹情的基础上,回忆个人的生活经历,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二)沉浸绘本情节,开展角色扮演,让学生形成“交友”的概念

绘本具有叙事性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沉浸其中,并以代入性特征,使学生从主人公视角入手,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主人公的感受,实现心理、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共鸣,促进学生道德概念的形成。为了加深学生对“交友”概念的理解,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故事情节,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角色内心的表现中加深对“交友”概念的认知。

例如,在阅读《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绘本时,该绘本主要介绍了小绿鼠交友的故事:鼠群中没有绿色的小鼠与他做朋友,所以小绿鼠决定出去交朋友,并分别遇到青蛙、变色龙等,并未交友成功。之后,它遇到绿象,并与之成为好朋友的故事。在学生了解绘本内容后,教师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诠释对交友的正确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绿鼠”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是什么力量支撑它一次一次地找朋友?“小绿象”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为什么它在害怕的情况下还要和小绿鼠坐在一起好久呢?请分别从你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阅读内容出发,谈一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以下是学生交流的内容:

对小绿鼠的角色认识:在一次次被拒绝的情形下,小绿鼠仍旧坚持找朋友,这体现出小绿鼠并未因他人的拒绝而否定自己,而是在一次次的拒绝中再出发,不纠结于某一个小动物,这说明小绿鼠对待友谊抱有“随缘”的正确态度,既不勉强他人,又给予他人必要的尊重。

对小灰象的角色认知:在对小绿鼠存在惧怕心理的情况下,它未从主观角度判定,而是采用相处一段时间的形式,了解小绿鼠不是“坏人”,继而对小绿鼠产生信任,从而成为好朋友,这让我学习到正确的交友方式。

(三)多维度读寓意,渗透正确思想,让学生形成“辩证”的观念

人生哲理绘本不仅呈现出多种情节,而且引导学生结合多样性的情节,以主人公的视角为切入点展开多维度思考,使学生克服思维的局限性和偏执性,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逐渐形成“辩证”观念。在人生哲理类绘本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以及阅读情况实行针对性的思维指导,使学生全面体会绘本中的哲理,塑造学生的“辩证”思维。

例如,在阅读《好消息 坏消息》这一绘本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一是降低部分学生的阅读难度,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综合分析“小老鼠”和“小兔子”面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从而感受情节多变的哲理,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念。

1.阅读问题引导,理解人物情绪。

(1)结合第一幅图的“好消息”,观察小兔子的表情及其所做的事,体会小兔子的情绪。(2)结合第二幅图的“坏消息”,观察小老鼠的表情以及发生的事,体会小老鼠的情绪。(3)结合第三幅图的“好消息”,观察小兔子的表情及其帮助小老鼠解决困境的方法,体会小兔子的情绪。

通过问题引导的形式,教师让学生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文字出发,将各个故事相互串联,并在阅读“好消息”后分析小兔子开心的原因,以及在阅读“坏消息”后分析小老鼠悲伤的原因,体会主人公情绪。

2.情节逻辑引导,领悟思辨内涵。

在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形成整体性认知后,教师做出以下提问:

(1)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为什么说出“坏消息”的总是小老鼠,而说出“好消息”的总是小兔子?(2)在这个故事中,难道小兔子是幸运的,而小老鼠是倒霉的吗?(3)假如你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在面对小兔子和小老鼠的情境时,你是会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4)从小兔子和小老鼠的表现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5)整个故事的发展(好消息与坏消息交替出现)给了你哪些启示?

通过思考问题(1)和问题(2),学生在对比小兔子和小老鼠的场景中体会到:小老鼠在面对意外时抱着消极的态度,并说出“坏消息”,坐以待毙;小兔子则积极面对,说出“好消息”,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问题(3)和问题(4)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中,从整个故事的角度看问题,不仅承认情况的“不妙”,而且积极探索“妙计”,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的精神。问题(5)让学生立足整个故事思考坏消息与好消息交替出现,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既要认识到缺陷,又要认识到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念。值得一提的是,五个问题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辅助学生把握整个故事,塑造学生的“辩证”观念。

(四)模仿绘本情节,编创道德故事,让学生形成“共情”思维

学生除了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之外,还可以采用创编绘本故事的形式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体会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形成“共情”思维。

例如,在讲授完《给给和拿拿》这一绘本后,教师让学生围绕“索取与付出的微妙平衡”编写相应的故事,将给与拿的主人公情绪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与他人共情,塑造学生的“共情”思维。一位学生编写的故事如下:

小黄狗想吃骨头,但是手里只有一片绿色的叶子。为此,它打算用“以物换物”的方式,不断询问其他小动物是否需要叶子,而最终的结果是:小黄狗利用绿叶在小鸡家中换得杂草;利用杂草在小兔家中换得胡萝卜;利用胡萝卜在山羊家中换得一杯奶;利用一杯奶在一位老奶奶家中换得骨头。

这个故事凸显了“索取与付出的微妙平衡”哲理,充分考虑了人物的心理,从换位思考的角度突出“价值交换”,并将“共情”思维发挥到极致,升级为“共赢”思维。这则故事给予了教师深深的启发:不仅要让学生学故事,还要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哲理的基础上创编故事,突破学生的“思维束缚”,让学生真正在绘本学习中“共情”,提高思维创造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绘本德育的教学中,教师将“三贴近”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打造属于学生的绘本阅读世界,构建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连接,让学生体会绘本所阐释的德育知识,并适当地将学生“拉”回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中理解德育,避免传统德育的说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