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深度学习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感知、深度理解、深度记忆、深度体验和深度思考,对于优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的奠基阶段,本文针对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提高国家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度学习理念的特征体现
(一)联想与结构
深度学习理念的首要特征是联想与结构,这一特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关联,鼓励学生积极实现知识的有效关联和有意义的建构,进而形成整体性、逻辑性的知识结构。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并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思路,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脉络,发展联想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活动与体验
活动与体验也是深度学习理念的关键特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丰富、真实的学习体验。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还要基于角色游戏、思辨讨论、课外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入探讨道德与法治问题,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维体验。
(三)迁移与应用
迁移与应用是知识学习的核心目标,也是深度学习理念的关键特征。它要求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能够基于深层次的思考与建构,把握知识的底层逻辑和核心要素,进而在变式情境中灵活、有效地迁移和应用知识。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情境中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培养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确立深度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进行了明确阐述。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要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有效抓手,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科学引领深度学习过程,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点、气候条件、行政区划、自然遗产、人口分布、民族关系等知识。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教学目标:第一,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培养其家国情怀,培养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第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其践行爱国奉献、与人为善、勤劳节俭、尊重不同民族生活习惯、自觉保护公共环境和文化遗产等道德要求;第三,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引导其了解我国有关疆域、人口、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第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基于对祖国家园的了解,培养学生自信、自立、平和、包容、坚韧、乐观的人格特质;第五,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有序参与公共民主活动的责任观念。
(二)创设多元情境,营造深度学习氛围
1.设置问题互动情境,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深度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为强烈,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其深层思维,使其自觉集中注意力,专注于课堂教学过程,也有助于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为例,本单元以“家庭”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家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尊重与理解家人、积极履行家庭责任、自觉弘扬优秀家风的道德意识。“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却往往最容易被忽略。教师可以依托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生活的重要价值。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家中有几口人,分别是谁?”“你平时在家中和谁交流最多,为什么?”“家务劳动平时都是谁来做?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家人对你的要求是否严格,你平时有烦恼会主动和他们沟通吗?”“家庭生活中是否爆发过矛盾,是怎样解决的?”“你知道哪些优秀的家风文化,应该如何借鉴并发扬呢?”通过提出多元、有趣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本单元知识展开深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积极调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思维,回顾与所学主题相关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这有助于学生不断激活思维潜力,完善自主建构过程,有效落实深度学习目标。
2.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实际的生活情境。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往往不能全面、准确、自主地构建知识学习与生活情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整合生活素材,有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度体验知识的价值,切实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为例,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了解并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原则,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发扬“助人为乐”的品质,从而获得更加充实、愉快的公共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培养其基本的公共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如,教师结合教室这一公共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说一说教室中的哪些设施为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作为教室的使用者,应该怎样爱护这些设施?校园生活中又有哪些公共设施?在班级和校园生活中需要遵循哪些行为规范?应该如何与其他学生或者学校工作人员和睦相处?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展开深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深入思考“维护公共环境、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规则和积极关心、帮助别人”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有效贯彻核心素养目标和深度学习要求。
(三)引入思维导图,巩固深度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对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所接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往往过于片面和零散,缺乏有效的逻辑关联和综合统整过程。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整合性、逻辑性、灵活性与创新性,这就要求学生基于辅助性的思维导图工具全面梳理知识结构,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深入挖掘学科内在本质,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法治原则具象化、体系化,以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为例,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公民”的基本含义,知晓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引导其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深度整合,以形成更加完整、有逻辑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公民”这一模块,学生需要以“公民”作为中心词,了解“公民”一词的历史渊源、含义、我国“公民”的身份证明、作为中国公民需要履行的责任、使命等;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模块,学生可以分别针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进行下一层级的划分,如公民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受教育权、劳动权、人身自由权等;公民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公共秩序、赡养父母等。
基于思维导图整合所学知识,学生能够高效地实现对于知识内涵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水平,优化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迁移意识,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完善活动体系,鼓励学生深度探究
1.组织思辨活动,提升学生思维素养。
思辨活动是落实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道德与法治学科既不是生活课程,也不是社会课程,其本质是一门思政课程,强调在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凸显学科的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案例或者经典话题积极组织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度思考与探讨中自觉构建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合理关系,不断挖掘学科知识的本质,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为例,同伴交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正直勇敢、理性包容等道德修养的重要过程。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引入“当正义与友情发生冲突时该作何选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辨活动。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案例情境:在班干部评选会上,好朋友想让你给他投票,可你认为另一位候选者更能胜任这份工作,你该把票投给谁呢?结合学生的意愿,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明确问题的深层含义,呈现充分的论据,在热烈的讨论中引发“头脑风暴”,促进思维素养的深层发展。
思辨活动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促使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进行深入理解与探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锻炼思维逻辑和表达逻辑,还有助于引导其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培养其整合归纳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深入吸收理论知识,贯彻落实深度学习理念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理论文字和思维层面的探究活动,还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质,深入挖掘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责任观念和道德习惯,真正发挥深度学习策略的价值。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为例,本单元学生需要了解环境污染的知识,树立变废为宝、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可以依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和实践素养。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生活中存在的污染类型,如“白色污染”元凶——塑料制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塑料制品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及其对土地、海洋、空气等自然环境产生污染的主要表现,并结合具体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措施。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切实动手实践,如参加社区的环境清洁活动,将旧衣服改良成可代替“塑料袋”的“布袋”,在日常出行中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出行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实践过程进行汇报交流,总结自己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通过实践过程,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直观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和表象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根据事件产生的原因深入思考并探索解决办法,明确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并自觉践行维护社会法治和道德规范的责任,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创新精神和迁移应用能力,进而贯彻深度学习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深度解析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深度学习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深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高阶思维,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迁移与创新能力,使学习活动从初步感知、表面理解和浅层记忆走向深度思考、创新研究和自主建构,切实贯彻深度学习理念的价值追求。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23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乡村学校隔空互动教研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立项号:AH202306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