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课标提出以来,核心素养就一直是教育行业关注的重点和讨论的热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在新课标导向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建立在满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地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融合到教学的全部环节,以便在教给学生更多课程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学科学习必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特征的表现被概括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而本文就主要围绕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参考具体的核心素养表现,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不足以及有效路径进行了探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不足
培养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下教师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满足的新要求,在新课标被提出并落实以后,很多教师也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借着对课程知识的教学实现了对学生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的培养。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来看,还存在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不受重视、素养培养方向不够全面和课程评价体系亟待优化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教育成果虽然存在滞后性,但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逐新”的过程,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才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因为这能够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推进。与之相对的,在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下,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那就一定会对当下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不足之一。
(二)主体地位不被重视
学生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核心主体,教师设计和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核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是评判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实践是否有效的标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和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质的影响。所以,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重视就是一个能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建构和发展的问题,也是需要教师重点考量和优先改善giBo0JoAULUdVXE+Xj1VIw==的。
(三)培养方向不够全面
虽然新课标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这些表层的表现上,还应当深入内里的思想、思维和认知,通过对学生内在境界的提升来反哺这些外在表现的发展。站在这一视角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直接暴露出培养方向不够全面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存在也会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造成一定的阻碍。
(四)评价体系亟待优化
评价是对教和学的总结、评估和反思,合理、全面且准确的评价能够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起到导向作用,而这种导向作用对课堂教学质量、效果和有效性的整体提升来说至关重要,对学生各方面素养和能力的建构与发展来说也有着十足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包括评价指标的单一和评价标准的不科学,应试思维对教育的影响仍未被根除,直接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与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向
虽然新课标推动着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由教师转向学生,但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也仍然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项工作的主要责任人,需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工作范围内落实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与锻炼。所以,在新课标下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教师就要从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在内的多个不同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建构。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的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态度和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涉及理论、操作、学科等不同层面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同步的教学理念就能为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指向正确方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新课标下以建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融入教学理念中去。
(二)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设计教学内容
在本质上,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细化就是对学科教学的目标用更具象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在这之中,核心素养更多起到的是大方向上的导向作用,借着核心素养的导向,教师可以将对学生具体某种价值观或某项素养、能力的培养融入实际的教学内容中,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知的熏陶奠定基础。所以,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以核心素养为主题来设计教学内容,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为其赋予时代性和针对性的特征。
(三)以核心素养为驱动调整教学方法
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和对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能够形成配合,为教师对学生更有针对性和更加全面地培养提供支持与助力。但不合理的教学内容规划和不科学的教学方法选择也能够形成合力,对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成长造成更大的阻碍。所以,要想践行新课标并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以核心素养为参考,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借着对以核心素养为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合力搭配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四)以核心素养为标准优化教学评价
评价是完整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同教与学的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紧密联系,能够与教学实践形成相互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教和学的目标是评价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是评价的主要参考,所以当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时,评价内容也要随之变化。站在这一视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新课标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具体到评价上,将核心素养纳入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中,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估。
三、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核心素养的定义就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应当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起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实际教学。教师在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设计好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学内容、选择好以核心素养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架构起以核心素养为标准的教学评价后,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有选择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基本框架的架构和基本认知的建构,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来提升核心素养培养高度。
(一)以生活案例为素材,通过故事教学架构基本框架
在面对熟悉或常见的事物时,学生总能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更旺盛的好奇心,同时学生的自身经历和经验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当教师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的现象引入课堂时,学生参与课堂探究和讨论的可能性就会更大,程度也会更深,而这种参与度的提升就能助力学生学习质量、效果和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开展以生活案例为素材的故事教学,以帮助学生架构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具体落实在法治观念上,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法治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法治观念的基础建构。而在准备故事素材时,教师一是可以选择身边的“新鲜事”,像认识的某个人做过某件违法的事,这件事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这个人最后又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二是可以翻看最近的新闻,选择其中相对典型的一则新闻展开具体分析,像“一男子从高楼往下扔烟头引燃楼下阳台”。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法治意识,以便为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
(二)以辩证问题为驱动,通过问题教学建构基本认知
在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里,除了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之外,还有就是关键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也大都以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为前提,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需要着眼于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锻炼。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质和内容特征来看,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以辩证问题为驱动,在“设问—提问—思问—答问”的逻辑链条中,落实对学生指向核心素养的基本认知的建构。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为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驱动了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网络生活已然成为人们基本生活的核心构成,同时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领域。而在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出发来设计一系列的辩证问题,如“在网络生活中应当遵循哪些规则和道德?”“为什么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的出现是否加重了社会乱象?如果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网络空间中的人都放飞自我、不遵守道德,网络空间会变成什么样?”在辩证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道德和规则的认知就会逐步变得完善。
(三)以自身素养为基准,在以身作则中引导思想行为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五项核心素养涉及政治、道德、法治、人格和责任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恰好组成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和“处事”之道。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评判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为人、处事之道的评判,关系到的不只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学习,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所以教师还需要从提高自身素养出发,以身作则。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为例,结合本课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能够落实的就是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而责任意识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具备的意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负责也是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以责任为立足点,将自己对工作的负责与实际工作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知识和引导实践的过程中更突出自己的责任意识,将自身树立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的同时,为其提供直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责任,以及责任意识的价值和作用。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亲身体验中提升培养高度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还要落实学生在实践中的核心素养体现,即教师除了借理论层面的灌输和熏陶来建构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还要借助实践中的感知和体验来推进核心素养的实际体现。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想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升培养高度。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结合本课主题与内容,教师一是可以选择用情境充当实践活动的载体,以模拟选举、模拟法庭的形式来开展实践活动,借着模拟场景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行使权利的过程和方法;二是组织学生开展旁听庭审的活动,通过线下实地或线上联网参与的旁听庭审活动来帮助其了解相关程序和法律规定,增强学生的程序意识和法治观念。事实上,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的合理搭配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真实助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中,核心素养是关键的元素,随着新课标的落实与推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心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种转向的确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助力。但就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还要注重表里统一,将核心素养要求渗透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模块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由点及面地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和整体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