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力”之光照亮地理教学之路

2024-10-27 00:00朱顺平
天津教育·下 2024年9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察、调查等一系列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的活动。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及教育共识。当“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时,教师关注对学生“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既是对课程标准的遵循,也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诞生之基。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是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具备良好的“实践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更高效地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为例,首先分析了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意义;其次阐述了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基本原则;最后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实践兴趣”“设计多元问题,活化实践思维”“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实践环境”“借助社会案例,开展实践探究”以及“组织实践活动,创造实践机会”五个方面,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具体方法展开讨论,旨在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意义

首先,“实践力”是高中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就能使学82aaad79a3cf1f894277336977dfe89b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

其次,“实践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性。如果教师注重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就会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魅力和应用价值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学习的过程。

再次,“实践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主动观察、勤于思考、深入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是相对直观、具体的,相较于面对书本学习知识来说,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更真实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解决也会是更高效的。

最后,“实践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地理教师关注对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就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原则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基础。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确保地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引用实际案例、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以此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性原则是核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关键途径。在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设计、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及其应用价值,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再次,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整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力”的过程中,注重地理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辅助其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促使其更好地把握地理学科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力”的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实践意识

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情境创设作为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下诞生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进行落实,引入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件,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例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电影《后天》中南极冰盖断裂的片段,让学生思考“冰盖断裂的原因”,主动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世界性问题,依托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列举一些全球气候变暖的真实案例,为学生呈现我国某地十年来同一月份(夏季)气温的变化统计图、冬天降雪的次数逐年减少、海平面越来越高、部分岛国、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等生活案例。最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分为哪些类型?”“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寻找答案,引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实践意识。

(二)设计多元问题,活化实践思维

问题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注重对问题层次性、启发性的设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地理问题,进而活化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进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学时,从题目不难看出,这部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建立实践认知,教师可以在分析高中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布置一项前置性的学习任务,即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所在城市20年前和如今的交通路线图,了解运输方式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结构的影响。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呈现自己搜集的不同时间的交通路线图,并针对布置的任务进行提问,让学生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和教师的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活化学生的地理思维,为实践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践模拟

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地理现象的特殊性难以让教师组织真实的实践活动。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功能优势营造逼真的地理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知识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再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教学视频,或者运用VR技术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实现对抽象“水循环”概念的具体了解。接着,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如水盆、保鲜膜、石头等,让学生按照视频中的实验步骤,利用手里的实验材料开展实践活动,并在完成实验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推动学生的知识迁移。

再如,在进行《地球上的大气》这部分知识教学时,教师依旧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功能优势,将“三圈环流”这一重要知识点以更为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了解知识要点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实验任务,即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模型”要包括“三个高空风向”,三个“近地面风向”以及“四个垂直方向”的气流,制作完毕后,学生要进行分享交流。如此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也让学生在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复杂地理知识的解答能力。

(四)借助社会案例,开展实践探究

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力的过程中依托社会真实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还能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辅助学生理解,让学生主动探知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现实意义,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海水的运动》这部分知识教学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理论性的知识较多,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从社会发展和实际生活角度来说,海水的运动又是进行海洋开发、海洋利用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社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让学生讲一下在历史学科中学习过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以此引出“海水的运动”这部分知识主题。其次,在讲解海洋的分流等具体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如2020年9月,我国在进入秋季的第一个月中出现了明显的气候变化,多数地区出现降温,包括我国南方地区都出现了明显的冷空气现象,多地区气温降至20摄氏度左右,俗称“冷9月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拉尼娜事件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当年冬季,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也是拉尼娜现象导致的,且拉尼娜现象就是海洋运动的结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拉尼娜现象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这一已经发生过的具体事件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全球性气候大幅变化的严重后果,同时根据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就这一案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促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有效运用,实现对学生“实践力”的有效培养。

(五)组织实践活动,创造实践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践力”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自主调查、全面分析等得出结论、阐述观点、提升认知。因此,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地理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是提高学生实践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仅凭学生一人开展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在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仍然以《地球上的大气》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同一时间段内,市区温度与郊县温度相比,哪个地区的温度更高”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本地区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将学生分组,所有小组再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的学生去提前选定好的市区地点;第二大组的学生去提前选定好的郊县。两组学生分别在两天之内完成对两处地点同一时间段的气温变化分析,亲身体验两处地点在同一时间段内的温度差异,并在完成实践任务后撰写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直观感受到市区与郊县在同一时间段内的温度差异,最终得出“同一时间段内,市区温度高于郊县温度”这一结论。下次上课时,教师可以就学生的实践情况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亲自解开了心中的困惑,而且地理“实践力”得到了有效锻炼和全面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一名成长在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前提,革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力”的重要意义,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培养学生“实践力”的多元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将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