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应对国民党空军的作战策略

2024-10-25 00:00:00裴恒涛
党史文汇 2024年9期

红军长征途中,国民党军队利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对缺衣少食、缺少武器装备的红军进行残酷“追剿”。其间,国民党空军参战频率虽高,但只是起到配合辅助作用和战略威慑作用,加上其航空技术相对落后,红军长征所经之地特别是川西北高寒地区的地形、气候限制了其飞行效果,使其不能影响和改变战局。广大红军将士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发明了许多战术,如夜间行军、伪装掩护、对空警戒、对空战斗等,把消极防空和积极防空有效结合起来,表现出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来自国民党的空中威胁

国民党空军参与侦察及轰炸长征途中的红军时,一般采取编队飞行,通常是4架、6架或8架飞机编组。聂荣臻回忆湘江战役期间国民党空军的猖狂情况时指出,“在我们撤退的时候,敌人的飞机活动很疯狂,几乎是擦着树梢投弹、扫射、撒传单”①。

(一)开展空中侦察

空中侦察红军动向是国民党空军参战的重要任务。长征文献多有提及,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陈伯钧在日记中反映,1935年3月22日红军在川黔边赤水河流域行军时,准备通过太平渡,“十六时飞机三架向古蔺太平渡间侦察,幸未发现目标”;4月24日向云南沙寨进军途中,遭遇敌机侦察,“将抵沙寨,敌机四架在此一带轰炸与侦察,友军暴露目标,我们后方部队亦被炸伤十余人”;5月11日由四川会理向德昌行军时,“敌机低空侦察会理通德昌大道”;6月27日翻越川西夹金山时亦遭遇敌机侦察,“敌机一架,午间由南而北,向达维飞去又飞回,在山顶曾盘旋数次”。

国民党方面资料也有印证,1935年3月16日蒋介石给孙渡、王家烈关于防堵红军于毕节黔西之线的电文中提到其空军侦察得知,红军在仁怀、茅台间聚集,向西转移。4月18日《云南民国日报》称,“十五日巳时飞机侦报,匪大部似在紫云城附近隐伏”。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兵临贵阳、直逼昆明时,蒋介石及云南地方当局高度紧张,派军事长官随侦察机在宣威一带进行侦察。

(二)实施空中打击

红军在贵州遵义战役中,曾被国民党空军轰炸;在转战云南过程中,也多次遭到空中打击。《云南民国日报》称,1935年4月15日巳时,国民党军出动飞机侦察红军行踪,发现红军大部在紫云城附近隐伏,申时即对红军进行轰炸扫射。跟随红九军团长征的林伟在日记中记载:1935年3月8日,“拂晓前,我军进抵花苗田,敌机冒雨前来大肆轰炸,五六架轮番飞来,在我行军路旁落弹多枚,幸无伤亡”②。国民党空军还曾对泸定桥进行轰炸,企图破坏铁索,阻止红军通过,陈云对此指出:“蒋介石的空军连续对吊桥轰炸了3天。但是他们连一根铁索都没有炸断,因为河岸太高,飞机飞过铁索桥时无法降到需要的高度。”③跟随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的瑞士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写道,离开湖南桑植行军期间,“这天,飞机总是跟在我们后边盘旋,好在他们只是侦察,没有扔炸弹。可是好景不长,又来的飞机轮番从空中俯冲而来,炸弹忽拉拉从天而降”④。

对于敌机突袭扫射的情景,李德回忆指出:“特别狡诈的是那些低空飞机,它们从一座山背后贴着地面飞出来而没有一点声响,然后用密集的机枪火力向我军扫射。”⑤湘江战役前后,国民党空军大量散发传单,对红军进行心理攻势,时任红八军团无线电分队政委的袁光在回忆文章《湘江边上》中,就曾提到桂系军阀飞机散发传单的情况,“敌机既不投弹也没有扫射,在空中转来转去,突然撒下许多花花绿绿的宣传纸片”。

(三)国民党空军“围剿”红军的效果

国民党军的空中打击,给红军行军造成了局部惨重伤亡。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的童小鹏在1935年3月5日长征日记中反映红军在黔北行军途中,遭遇3架敌机,“因处置不妥,致遭炸弹,伤亡连保卫在内六十人以上,惨状真是目不忍睹” 。同在红一军团长征队伍中的萧锋也曾回忆,3月17日,“敌机不断来侦察、扫射、轰炸,七连二人受伤,二排长崔米成同志牺牲,连队开追悼会”⑥。红军休养连在长征时期专门负责收治伤病员,有时亦遭遇敌机轰炸。1935年4月中旬,在黔西南紫云县境,总卫生部休养连遭遇轰炸,贺子珍因产后不久,身体虚弱,坐在担架上,没来得及卧倒被弹片炸成重伤,头部、背部有14处弹伤。又因长征路上没有条件动手术,嵌入她头骨和肌肉里的弹片无法取出,导致伤痛影响了她的一生。12月8日,为阻止红四方面军南下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国民党空军第三航空队飞机从成都飞临荥经上空,将荥经城南铁索桥及城北红军所设浮桥炸毁,从9日开始,第三航空队支援第一、二纵队进攻荥经,激战至15日,给红四方面军造成重大损失。

国民党空军还对红军的战略转移等行动造成了干扰和破坏。比如,红军强渡湘江时架设的浮桥就遭到桂系空军的轰炸,据国民党方面报刊记载,“各机于数分钟内,投弹多命中,悉予炸毁无遗”⑦。1935年5月,中央红军由云南巧渡金沙江转战会理途中,龙街通往会理大道左侧沙沟菁附近塔桥,被国民党空军炸毁,使得红军不能过河,只能绕道前进。10月11日,在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出发前,国民党空军轰炸了桑植红军兵工厂。

但从整体战略上看,国民党空军侦察、“围剿”红军的效果并不明显。如中央红军转战西南巧渡金沙江前后,为侦察红军渡河地点,国民党空军第三、四中队专门调驻昆明,但始终毫无头绪,时任国民党空军第三中队上校中队长张有谷回忆,这两个中队几乎每天都派飞机沿金沙江侦察,均未发现红军渡江痕迹。加上红军防空系列措施的采用,特别是采用夜行军、走山间小路等方式,国民党军的空中侦察效果甚微,“这时红军大多夜行昼宿,不走大路,空军侦察发现的情况很少”⑧。 此外,国民党空军只能在4500米高度飞行,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多,而红军在川康高原地区活动时,当地海拔高,气候恶劣,极大地限制了敌机在该地区的活动。

红军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国民党空军

早在苏区时期,面对国民党军的空中威胁,红军高度重视防空工作。《红星》报发表社论文章,强调“把防空防毒的工作真正建立起来”,既进行防空宣传,克服战士的恐惧心理,也采取具体办法,如挖飞机洞,伪装隐蔽目标,对空射击等。⑨

(一)加强防空宣传与防空演习

红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空工作。长征途中,朱德撰文《对防空应注意之点》,全面指导红军的防空工作。强调面对国民党军的飞机等先进武器,应该在战略上蔑视它,“我们不是拜物教主义者,不应丝毫惧怕这些武器。应用现代技术,及一切科学方法去消灭它”;而在战术上重视它,强调“我们的指挥员无论在前方作战,行军宿营,与后方运输,住地集合,与群众的对空都是特别重要的”。并在具体战术方面进行详细指导,涉及对空射击方法、对空观察哨设置和行军、战斗、驻军等不同时段对空隐蔽方法、对空伪装、对空纪律等方面。⑩长征出发前,红军总部就加强了对红军干部防空知识的培训。不仅设有学习防空和防毒知识的军事学校或课程,还用标语漫画的形式向广大红军指战员进行防空作战宣传。在四川会理南阁保存有一幅红军漫画,文字旁白为“提高军事技术创造对空特等射”⑪,反映了红军战士用高射机枪对国民党军飞机进行射击的场景。此外,面对敌机的频繁骚扰,红军适时开展防空演习,提高了大家的防空能力。

(二)采取夜行军以应对空中侦察

利用夜幕是防空的最佳手段。长征出发前,红军总部给各主力军团电文中强调利用夜行军应对敌空军侦察的重要性。如1934年10月7日,朱德在致彭德怀、杨尚昆关于红三军团应在目前集中地进行补充和军政训练的电文中强调,整理训练中要“严密防空”。同日,朱德致罗炳辉、蔡树藩电中亦强调夜行军防空的重要性。长征开始后,朱德、周恩来、项英关于第一野战纵队组成及集中计划的命令中再次强调,“为隐蔽行动,避免飞机侦炸,应用夜行军。黄昏前集合,黄昏后移动,拂晓时停止”⑫。关于红军长征时夜行军的情况,红军文献中多有反映,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科长的李一氓指出:“由会理出发到冕宁,共有八个晚上的夜行军,计程五百二十五里”,“夜行军,主要原因当然是避免飞机的侦察和轰炸”⑬。跟随红军干部休养连长征的成仿吾也回忆,“我们从根据地内出发起,总是夜行军多,使敌人无法侦察我军的动向”⑭。可以说从出发到渡湘江的前后,红军差不多都是夜行军。此外,长征中的一些重要会议也都在清晨或傍晚举行,以避免国民党空军轰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1935年9月28日,在甘肃通渭县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就是在清晨敌人飞机尚未起飞的时刻召开的。

(三)积极开展对空伪装

进行对空伪装是防护敌机侦察轰炸的重要手段。伪装方法主要是将会反射太阳光的刀及物品,染成黑色,减少反光;人员装备插上树枝,减少白布、白马的使用,少插旗帜;尽量不悬挂露天标语,白天特定时间禁止行军。如1935年5月21日,朱德在军事部署中强调:“泸沽至冕宁道上严禁被敌机发现目标,不准挂露天标语,上午七时半至十时半,下午三时半至五时半,严禁部队运动。”⑮红军部队出发时,每个战士头上都带有防空帽,实际上是用树枝或草编成的伪装措施。长征时在中央军委总司令部负责电台工作的戴镜元回忆,渡湘江期间,其所在部队沿湘桂公路前进,“这时敌机又来了,我们置之不理,只是人人头上都戴着用树叶编成的‘防空帽’,往路边一蹲,什么飞机‘拉屎’也吓不了我们”⑯。防空用的草帽和走夜路用的手杖,成为红军指战员的标配。敌方文献中亦有记载,“萧克令所部各制伪装帽一项,此帽系以草织成环形,插叶于上,用以覆头,使飞机于空中难于辨识”⑰。此外,红军还采取挖防空洞的方式躲避敌机。1936年9月18日,国民党新编陆军第十四师《战斗详报》指出,红军围攻岷县时,在城外十余里外各村落都挖有躲避敌空袭的地窖。

(四)利用茂密山林或阴雨天气掩护行军

红军利用森林、村落、谷地等的荫影,再加上伪装,是白天进行隐蔽行军的重要手段。如红军在通过宣威的新公路北进时,部队沿着路旁在大树下行进,有效躲避了敌机的侦察;在茅台附近行军时遭遇敌机轰炸,休养连就因在一个山坡树林下隐蔽处休息,而没有受到损失。萧锋在1935年4月16日的日记中也记载了红军兵临贵阳、直逼昆明过程中,利用大路两旁树丛防空的情况,指出两侧都是丘陵树丛,便于防空。

利用阴雨多雾天气行军也是躲避敌机的有效办法。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一带,天无三日晴,阴雨天气居多,云雾低垂,对于敌机空中侦察、轰炸等起到天然的防护作用。国民党空军也有因天气原因不能起飞或执行任务的情况,陈伯钧在1934年12月30日的日记中记载,“自入黔境,未见天日,只阴霾四布,在灰暗中过生活。今日过新州后稍见太阳面,但阳姑娘怕丑,一现即逝,真使人十分留恋。不久飞机一架来此,盘旋两次即去,未发现目标”⑱。顾祝同也于1936年3月21日电文中谈到“此间连日因天候不良,未能飞送”的情形。

(五)管控烟火与进行对空警戒

禁止白天烧柴煮饭是红军防空的一项重要要求。杨定华回忆红军在川西北一个藏民村庄宿营时,为避免敌机发现烟火目标,连开水也不敢烧。基于对敌机活动规律的把握,红军长征途中还设置对空观察哨,进行主动的对空警戒,发现敌机就用军号发出防空警报。如中央红军向甘南哈达铺行军途中,敌机来临时,各部军号立刻发出空袭警报,为部队转移躲避争取了时间。中央红军北上先遣队由甘肃榜罗镇到通渭城的行军途中,对空观察哨也起到很好的警戒作用。特别是到西北后,植被稀少、天空晴朗,非常有利于敌机空袭,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的对空观察哨起到显著作用。长征亲历者指出敌人飞机虽然来了两三次,但因警戒严密,对空观察哨看得很远,警报一响,全军尽可能散开,所以有两次飞机来了都未发现目标。

(六)适时开展对空打击

长征中红军曾成功击落数架敌机。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就回忆指出,中央红军防空部队在湖南道州城附近击落1架敌机,并俘获两名驾驶员,一个是广东人,一个是江西于都人。1934年11月25日,《红星》报第五期第三版对此予以报道:“我红军于廿四日在西亢击落敌人飞机一架,击落飞机师二,缴获花机关二,望远镜二。”1935年3月12日拂晓,红军在茅台镇击落敌机一架。当天下午3时,有5架敌机来扰,其中一架轰炸机低空飞行时被防空高射连击中起火燃烧,坠入河西远处敌军控制地区。在川西北高海拔地区,敌机不能高飞,距离地面近,红军战士对空袭的敌机进行连续射击,虽未对其造成破坏,但起到了震慑作用,使其匆匆投弹后迅速离开。红军在甘肃岷山地区行军时,遭遇敌机轰炸,富有对空射击经验的红军战士,镇定地以步枪、机关枪对空射击,结果3架敌机在盘旋之后,仓皇撤离。

红军长征途中应对敌人空军积累的丰富军事经验,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宝贵财富,这些防空策略和实战经验,为后来人民军队开展对敌防空作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注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回忆史料(1)》,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②林伟:《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③⑬刘统整理注释:《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22页。

④[瑞士]薄复礼:《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自述》,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⑤[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1932-1939》,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53-154页。

⑥萧锋:《长征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⑦⑰中《红军长征过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3、479页。

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⑨《把防空防毒工作真正建立起来》,1933年11月26日,《红星》报。

⑩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277页。

⑪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图片》,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⑫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89、351页。

⑭成仿吾:《长征回忆录》(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页。

⑯戴镜元:《长征回忆:从中央苏区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第21页。

⑱陈伯钧等:《红军长征日记》,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