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十分重视教育事业,陆续针对性地开展了扫盲教育、红军教育、干部教育、职业教育、工农教育、师范教育、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展开,大量的教育工作要求苏区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且素质较高的教员队伍。1930年12月30日,徐特立从苏联回国后来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代部长等职务,为教员队伍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创办师范类学校
创办师范类学校是培养教员的直接途径。徐特立在中央苏区领导创办了列宁师范学校、扫盲骨干培训班、闽瑞师范等师范类学校,并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31年10月,徐特立在瑞金城以北创立列宁师范学校,并兼任校长。该校学生主要由各级苏维埃政府选送,首期400余人,学制4个月。1932年春,根据临时中央政府第八次常委会决定,为解决苏区小学师资力量紧缺的情况,徐特立在列宁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筹办中央列宁师范并担任校长。同年10月,他又创办高级列宁师范学校,专门培养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的教员。他还创办闽瑞师范(也被称作瑞金列宁师范),学员来自江西、福建两省。在徐特立等人的努力下,中央苏区前后创立10多所列宁师范学校。此外,针对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徐特立还开办各类学校和培训班。1931年,为给苏区开展的扫盲运动培养师资力量,他在兴国县创建扫盲骨干培训班,首期培训90余人,学员们受训期间还交流了扫盲教学的第一手经验。1932年2月,他又在瑞金的天后宫举办师资训练班,培训200多人,还亲自主讲各门课程。
徐特立很重视这些师范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列宁师范、闽瑞师范等学校开设了国文、算术、政治、历史、地理、图画、唱歌、生理卫生、体操、劳动等课程。他在领导兴国县扫盲骨干培训班时,针对县级班和省级班学员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文化学习和“实习批评会”的讲授方法,提高了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结束后,绝大多数学员都回到当地,参与到列宁小学的创办工作中。
当时的苏区缺少教材,徐特立在办学的同时,还组织师范学校的教员和成绩优异的学员一起,根据不同地方和群体的特点编写合适的教材,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他不仅仅从识字上着手,还结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在编写扫盲识字课本时,他将识字与“打土豪,分田地”等政策和苏区群众的政治、经济生活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以徐特立为代表的教育工作领导者的努力下,苏区的师范类学校建设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兴国县为例,到1934年,全县教育工作者达1.3万余人,全县23万人口中参加夜校、列宁小学、识字组的有5.1万余人,占总人口的22%。
注重发掘教员并合理安排使用
寻找出适合做教员工作的知识分子并合理安排使用,是教员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徐特立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教员选拔范围、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提高教员待遇等,推动了苏区教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苏区教员主要来源于以下四方面,一是从红军和地方苏维埃政府中挑选,二是通过苏区师范学校、培训班等培养,三是对当地及来自白区的旧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改造,四是来自国民党军队中有一定文化的俘虏。徐特立在中央苏区注重从多方面吸收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来担任教员,对旧知识分子、国民党俘虏等也一视同仁。同时,注重发挥共产党员教员的表率作用,通过先进分子带动整体进步。
徐特立在扫盲运动中采取识字者和不识字者互相配合的方法,在群众中开展互教互学,“能者为师”,从而扩大教育范围。他1931年在《识字运动的办法》中写道:“识字最好的方法,就是同吃饭的,同睡觉的,同工作的人,从二人到五人,编成一小组,把所有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配合,用所有识字的,教所有不识字的”,“就是用工作人员教工作人员,战斗员教战斗员,群众教群众,老公教老婆”。这种方法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也达到教学相长、互相提高的效果。
徐特立和教育部还注重利用课余时间来加强对教员的培训,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中央苏区各地开办了许多教员训练班,在开办初期主要是培养新教员并分派到各地,尔后主要是轮训在职教员,互相交流经验,提高教员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培训期间,徐特立聚焦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课注意事项等方面向学员作认真叮嘱。通过培训,教员们的综合素质在紧张的工作中得以提高。
教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有多少知识分子愿意从事这个职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十分重视提高知识分子和教员的生活待遇及社会地位。1934年2月,中央政府颁布由徐特立主持制定的《小学教员优待条例》。该条例一共9条,规定小学教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享有同等待遇,群众应帮助小学教员耕田,奖励优秀教员等内容。徐特立坚决执行中央政府提高教员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要求,改善了教员的生活待遇,在苏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坚持教员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中央苏区时期,为保证工农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党坚持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政策。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徐特立担任教育部部长期间,在教员队伍建设工作上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无产阶级教育观,服从和服务于苏区现实需要。
在革命战争的环境下,中央苏区将成人教育放在首位,优先发展,以服从和服务战争需要。徐特立在主持教育工作中,通过师范类学校、教员训练班等大力培养夜校、识字班、业余补习学校等成人学校教员。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成年人文盲率高且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特点,注重对教员队伍教学方法的训练,还重视利用中央苏区众多的俱乐部来实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在1931年开展的识字运动中,他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即生活接近的几人编为一组,挑选该组识字较多的人担任组长,来教其他人;再定期召集组长讨论拟定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徐特立等人的努力,中央苏区的成人教育开展得十分红火,文盲数量大大减少。
中央苏区同时也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徐特立通过抓师范类学校的工作,为列宁小学培养了许多优秀教员。苏区儿童入学率得以大幅提高,以兴国县为例,1934年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61%,远高于同时期的国统区。徐特立对小学教员的教学方法也作了规定,例如在《小学课程教则草案》中指出,教科书中有不适应环境和儿童理解能力的内容,要由教员和学生共同讨论来改正;教员要领导儿童参加儿童能了解能执行的,尤其是和儿童本身有联系的政治活动,等等。
军事训练在革命战争的环境下必不可少,徐特立对师范学校学员的军事训练工作也非常重视,短期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的学员都需要加入赤卫军,学习军事知识,做经常性的军事训练。此外,他还重视对学员的体育教育,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如赛跑、徒手操、跳高等,提高学员们的身体素质。
中央苏区时期,临时中央在教育问题上曾犯过“左”倾错误,混淆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界限,认为应当实行所谓的“共产主义的教育”,有些人甚至认为在战争环境下应当取消教育工作。徐特立却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认为教育不能脱离革命战争,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将教育与革命战争相结合,与政治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因此在培养教员时,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对他们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学习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状况、党的方针政策,让教员们有正确的阶级立场和政治觉悟,有共产主义精神和理想,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做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
带头为教员队伍作表率
徐特立在中央苏区时期,虽然在干部队伍中已属大龄,但仍然以严格标准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热爱劳动,尤其是为教员队伍作出了表率,对中央苏区教员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有重要作用。
他勤奋好学,尤其注重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一味地依赖书本。他1930年底才来到中央苏区,为加强对许多方面工作的了解,他经常谦逊地向各行业工作者学习请教。1931年初,他参加了红军骨干训练班,学习军事、文化、政治等科目,同时兼任文化教员,“既当先生,又当学生”。他还深入农村、基层去做调查研究,提倡说实话,办实事,一边向群众学习,一边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学习了许多革命工作中所需要的实用性知识,且对各地的教育工作熟稔于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
他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与群众同甘共苦,从来不搞特殊化。来到中央苏区后,因环境十分艰苦,他在办学过程中带头发扬艰苦朴素、一丝不苟的作风,亲自解决物资、伙食等方面的困难,动手修建和改造校舍。他在教学工作之余,还要时常扫地、种菜、做饭。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他有时要到多所学校为学生上课,讲授多门课程,包括瑞金列宁师范学校、苏维埃大学以及许多列宁小学等,每节课都一丝不苟,面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总是认真地讲解,直到所有学生都理解为止。他担任瑞金列宁师范学校校长期间,亲自编写政治教材并为学生上政治课,还兼做教务及总务工作。在中央列宁师范任职时,他身兼数职,不仅是校长、教员,还负责上下课摇铃、管理师生伙食等工作。他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非常关注教学工作和学生生活,经常到食堂后厨监督,看到学生分得的食物足额下锅才放心。他鼓励教员们积极为革命作贡献,要有理想和奉献精神,不怕牺牲。
徐特立在中央苏区期间,为培养教员队伍付出很大心血,推动了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徐特立等教育工作负责人借鉴苏区教育的发展经验,在陕甘宁边区培养了一大批红色教员,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将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发展到新的高度。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