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少先队员进行有效的政治启蒙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少先队员能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和正确性的认识,培养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好队员。文章以少先队员直接经验、感知体验等作为生长点,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课程整融、环境创融、活动巧融、三方相融等为载体,形成科学的、有序的政治启蒙教育网络,强化少先队员政治启蒙,以实现少先队员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四融四力;政治启蒙;少先队
作者简介:王妍(1976—),女,浙江省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政治启蒙教育是激发少先队员产生政治情感、获得政治知识、养成政治行为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少先队员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感,促使其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政治情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少先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责任,担负着爱党、爱国教育的重要任务[1]。少先队工作者通过系统的政治启蒙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了解基础的政治知识,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朴素情感,最终形成稳定的政治心理。然而,当前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当前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单一,缺乏多元
目前,少先队员的政治启蒙教育往往侧重于党史学习,而忽视了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的融合。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难以全面提升少先队员的政治素养和历史视野。
(二)课堂传统,缺乏创新
在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中,还存在生硬灌输、不重视少年儿童的情感体验等问题,导致教学缺乏互动和体验,难以激发少先队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热情[2]。
(三)活动分散,缺乏系统
活动是开展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的首要途径。而少先队员在校内外接触到的政治启蒙教育活动往往十分分散、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整合,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协同不足,缺乏配合
政治启蒙教育的实施多局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参与不足,缺乏有效的家校社三方协同,限制了政治启蒙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二、“四融四力”: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策略
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的政治性和教育性决定了它有助于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而且对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先队辅导员需要长期的、系统的、有目的地对少先队员开展教育启蒙。“四融四力”是一种有效开展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所谓“四融”指课程融合、环境融合、活动融合和校家社三方融合,强调少先队政治启蒙教育的内容和路径整合;“四力”指突破力、吸引力、整合力、协同力,强调少先队政治启蒙教育的内容和路径的特征、理想指向。
(一)课程整融,创建有突破力的政治启蒙教育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的核心阵地,需要跳出传统的教育框架,通过课程的整合,为少先队员提供一个深入的政治1ZQ0twjNuupjUfqfdxqqkpkEtCOdHoBnhfgYzDcsBf0=启蒙教育平台,使他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基本的政治概念,还能够深化对国家历史、革命传统、英雄人物及重大事件的了解。
1.由静到动,融合劳动教育课程
政治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课程相融合,是对少先队员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劳动,少先队员能够亲身体验到个体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同时了解到所有劳动类型的价值,促进对社会平等和公正的认识。教师通过劳动教育与政治启蒙的有机结合,把“静”的政治认知转变为“动”的劳动实践,让少先队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政治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由一到多,融合跨学科教育课程
通过跨学科教育课程与政治启蒙的融合,少先队员可以在多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和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历史阶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选取与中国革命历史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岩》《围城》。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少先队员不仅能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地理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研究中国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引入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能帮助少先队员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加深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政治知识的理解。少先队员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政治知识,不仅能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阶段的理解,还能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教师通过课程融合,可以有效打造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的学科主阵地,使少先队员习得政治认知,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环境创融,创建有吸引力的政治启蒙教育路径
学校的环境创设应融入有利于学生政治意识发展、信仰启蒙的元素,让少先队员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政治情感,促进他们政治意识的发展,确保他们政治信仰的形成[4]。
1.有选择,教育空间更多元
教师在校园内外设计并打造多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空间,如红色教育角、历史文化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利用这些空间展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内容。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吸引少先队员的注意,还能促使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政治启蒙教育,培养爱国情感。
2.有桥梁,教育平台更开放
教师建设开放性的教育平台,鼓励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和公民身份的认识,培育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环境融合,可以为少先队员创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有效促进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历史认知,为其成长为具有理想、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少年打下坚实基础。
(三)活动巧融,创建有整合力的政治教育启蒙路径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政治启蒙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重要节日、社团活动等,因地制宜、因时因势、勇于创新,开展校内外政治启蒙教育活动,提升育人效果,使少先队员养成良好的政治态度。
1.节假日活动常态化
在节假日活动的常态化中,学校针对不同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旨在深入挖掘这些节日背后的政治启蒙教育资源。
学雷锋纪念日:组织“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雷锋精神”主题活动,包括分享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及开展校园志愿劳动教育等。
清明节: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祭扫英烈、重温入队誓词、参加网上祭英烈等形式,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
六一儿童节:组织“红色游园会”,在游戏活动中融入党史知识的学习,促进政治启蒙教育。
通过这些常态化的活动,少先队员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党史、英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和历史意识。
2.少先队主题活动精细化
少先队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少先队性质,围绕培养少年儿童对共产党的感情和初步建立共产主义理想而展开[5]。少先队代表大会是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少先队组织民主集中领导方式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少先队员实践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的关键体现,有助于少先队员形成积极的政治态度。
选举代表:通过民主选举,少先队员选出代表参加少先队代表大会,体验民主选举过程。提案讨论:代表大会上,少先队员讨论学校或少先队的相关议题和建议,实践决策过程。实施监督:少代会代表对少先队活动和学校管理提出监督和建议,行使监督权利。反馈执行:代表大会的决议被纳入学校或少先队的日常管理中,少先队员可以看到自己参与民主管理的实际成效。
少先队员通过参与少代会,对民主集中制、民主选举、议事规则等有了直观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增强了其对少先队和学校管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校园特色活动项目化
在政治启蒙教育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和利用校园空间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项目化活动。
思维导图“画政治”: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学习党史,使少先队员在创造性的绘画中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故事聆听“读政治”:通过聆听红色故事来了解党史,丰富少先队员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
经典剧目“演政治”:通过编排和演绎与党史相关的经典剧目,加深少先队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提升他们的价值判断力。
影片欣赏“品政治”:组织观看与党史相关的电影,通过影视作品深化少先队员的历史体验和爱国
情感。
通过上述活动,少先队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其爱国情感得到了显著增强。
通过活动融合,少先队员不仅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在情感上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有助于其形成积极向上、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政治态度。
(四)三方相融,创建有协同力的政治教育启蒙路径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少先队员的政治启蒙教育,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多元融合的家校社共育模式,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少先队员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政治启蒙教育环境。
1.有基础,家庭教育为底
家庭是少先队员政治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少先队员形成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着直接影响。家长通过日常对话、探讨政治内容和参与社会活动,激发孩子的政治情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等。
2.有阵地,学校教育为主
学校是少先队员形成政治态度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教育活动等,深化少先队员的政治理论学习,让他们系统地学习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少先队员在情感上认同国家,体会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的重要性。
3.有延伸,社会教育为辅
社会为政治教育启蒙提供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参观历史博物馆、参加公民教育等活动中,少先队员能够深化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增强社会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社会大平台下,少先队员亲身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中,对社会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家校社三者之间,是大道同源、殊途同归的关系。在政治启蒙教育的道路上,家、校、社“三驾马车”要相互补充,构建“政治启蒙教育共同体”。
结语
政治启蒙教育既关乎每个少年儿童基本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政治行为的发展,也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课程融合、环境融合、活动融合及校家社三方融合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多维的政治启蒙教育体系。每个融合领域都在培养少先队员的政治认知、情感和态度方面起着独特而互补的作用。通过环境、课程和活动的融合,提高少先队员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少先队员对政治的热爱和对国家、社会的归属感。通过校、家、社三方的合作,培养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意愿和责任感,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社会态度。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少先队肩负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使命[J].中国德育,2019(13):1.
[2]王晓丽,齐亚静.新时代加强少年儿童政治启蒙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4(1):62-69.
[3]许桂林,程红艳.儿童政治启蒙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少年儿童研究,2021(10):14-21.
[4]晏祥辉.儿童青少年政治意识发展的五阶段规律与启蒙路径[J].新生代,2023(6):69-74.
[5]吴小玮.少儿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11(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