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将地方革命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中,有利于德育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对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地方革命文化的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革命文化;德育;沙县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科学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立项批准号:Fjxczx23-34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龙海(1977—),男,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教师进修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时代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地方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富含学校德育资源。如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便是学生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学习素材。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以下简称“沙县”)的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丰厚。1928年,在省城福州求学的沙县夏茂籍共产党员官锦铨等人回到家乡建立了中共沙县特别支部。这是闽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红军工作团在中共沙县特别支部的配合下创建和扩大红色区域,并积极筹粮筹款。由此,革命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开来。目前,沙县有若干处与革命文化相关的教育基地。鉴于此,本文将依托沙县地方革命文化,介绍地方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并探讨地方革命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地方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
地方革命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具体如下[1]。
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小学德育素材。沙县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且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有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少将张廷发等革命人物的故事,也有芹山阻击战、青州阻击战、沙县攻坚战、湖源遭遇战等战役,还有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荷山中央红军东方军旧址群等革命遗迹。这些均是地方革命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也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将相关的革命事件等有效运用到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吸收学科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从而提高小学德育的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科育人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实施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沙县地方革命文化具有诸多育人元素。利用这些育人元素,可以为学生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向学生渗透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精神。并且,可以展现中共沙县特别支部的党员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品质的事迹,为新时代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动力。可见,介绍沙县地方革命文化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德育的要求。故而,围绕地方革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学习革命英雄人物所具备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更高的育人价值[2]。
二、地方革命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革命文化具有地域性,且富有魅力。在小学德育课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将课程、教材、教学与地方革命文化有机整合,发挥地方革命文化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深度融合校本课程,守好德育主战场
校本课程既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能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设融合地方革命文化的校本课程,对于立德树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学校及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根植现有教材。道德与法治作为有利于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之一,其教材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与建党、建军、建国等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3]。
第二,挖掘地方资源。校本课程开设要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的同时,与编者、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进行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充分挖掘地方资源。近年来,沙县出版了介绍地方革命文化的《红色记忆·沙县》《红色夏茂》等书籍。目前,沙县有多所小学将这些书籍作为校本教材。
第三,融入日常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该树立整体教学的理念,在深入研究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探索地方革命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的融合点,通过日常教学的途径加深学生的文化认知。教师可采取展示历史资料、播放纪录片和口头讲述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年代发生在沙县的红色故事。
(二)持续优化课堂教学,建设德育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推动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利用与地方革命文化相关的内容,适当增加地方革命文化占所有教学内容的比例,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教育。
一是提倡教师创新。作为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载体的地方革命文化资源在课堂中的融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比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难点是以抗战英雄的事迹诠释抗战精神,激发学生弘扬革命精神的意愿。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讲述关于“一颗消失65年的子弹”的故事。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1945年,张廷发率领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的战士与敌人进行战斗。在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腿。直到张廷发的遗体于2010年被火化后,人们才看到这颗子弹。之后,教师结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指导学生分析雨来面对敌人时的表现,了解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感受中华儿女坚强不屈、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向英雄人物学习,对“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形成深入的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每堂课上引入一两个当地的红色故事,可让学生听得认真、学得投入、悟得深刻,同时可增强地方革命文化内容的吸引力。
二是鼓励学生创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增强对地方革命文化的认同。比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培养读图习惯。为此,在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在用互联网搜索中国地图和关于沙县的行政区划地图的基础上,结合彭德怀司令员等率领红军东方军两度进入沙县的内容,让学生在关于沙县的行政区划地图上用红笔标出3个区苏维埃政府、27个乡(村)苏维埃政府所在的区域,再观察中国地图,了解中国的国土面积,同时对沙县的地理位置形成直观认识。可见,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对教材知识点做出合理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有利于为学生答疑解惑,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是打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可以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课外延伸的内容。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依托所在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及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地方革命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方革命文化元素蕴藏在自己身边,需要自己善于挖掘。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当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要求教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有效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则可以提升德育教育实效。如,富口中心学校在校内建设了红色教育展馆。展馆于每周一、周三、周五对外免费开放。展馆展示了富口镇各个革命时期的照片,书桌上摆放着党史学习资料、红色经典故事书供人们阅读、学习。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师生对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红色营养,重温革命历史,珍惜美好生活。
(三)不断开展学习实践,构建德育新模式
从深度研学的层面来看,社会实践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用地方革命文化时,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开启实地研学之旅。如在夏茂文昌宫开展的研学中,师生可在红色展厅、将军阁、讲坛仔细聆听校外辅导员对革命先辈的生平、英雄人物的事迹的介绍,深刻地了解有关夏茂文昌宫的历史,开阔自身的视野,感悟革命精神。
从实践活动的层面来看,因为知识源于生活,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增加实践活动的次数,将综合实践与革命题材的内容融为一体,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课内容后,教师可布置综合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一起参观夏茂第一中心小学的传薪阁,观看有关张廷发的图片展,从张廷发关心家乡建设等表现中对他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认同,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4]。
从主题体验的层面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利用革命题材的内容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比如,教师组织“我当纪念馆导游”“我述说照片中的故事”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由传统的机械性学习向自主活动式学习转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在获得体验的同时有所启发。又如,2018年4月13日下午,张廷发的亲属到张将军的母校夏茂第一中心小学参观。在传薪阁,学校的两位少先队员为大家表演了诗朗诵。之后,学校安排一些学生向大家讲解地方革命文化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铭记于心,增强使命感和传承地方革命文化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从而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目标。
结语
地方革命文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素材。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师要深入挖掘地方革命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德育教育与融合地方革命文化的课程教学的优化路径,从而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丰富地方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
【参考文献】
[1]马松.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2-13.
[2]石晓芸.基于生态体验观的德育课程一体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 30-34.
[3]陈尔杰.语文学科推进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浅谈: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21(17):55-58,75.
[4]雷洪.地方文化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整合[J].中国民族教育,2022(10):54-56.
[5]孙涵.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策略探析[J].小学语文,2023(7):43-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