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视角下“以劳育德”的思与行

2024-10-25 00:00:00余郡
教育界·A 2024年26期

【摘要】文章围绕如何在生活化视角下以劳动教育提升幼儿道德品质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劳动教育在培养幼儿责任感、合作精神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劳动任务,使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学习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家园合作模式、创新教育手段,实现“以劳育德”;通过持续研究和不断创新,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教育;德育;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余郡(1996—),女,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幼儿园。

在幼儿的早期发展中,道德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与个体的性格塑造密切相关。劳动教育不仅是为幼儿传授劳动技巧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独特的道德培养手段。劳动教育能够让幼儿尊重劳动,并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而养成勤劳和负责任的品质[1]。随着“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把劳动教育融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创新教育模式的趋势。这一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幼儿在熟悉而又自然的生活情境下进行劳动,让他们在交往和劳动中获得切身体验,加深他们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一、立足劳动,融入德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德育提供了沃土。幼儿园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第一站”,因此教师设计的劳动任务既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能切实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2]。教师可以通过这类劳动任务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理解道德规范,领悟尊重和配合的意义。

以花卉种植活动“小小园丁”为例。该活动主要内容是种植zJddgMelCzTDSvw/5V8P7P2Mcyf73xXfhx+wFDAo1X0=花卉,其目的是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幼儿劳动技能,同时深化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爱护。活动开始前,教师应选择适宜幼儿栽培的花卉品种,并配制好相关土壤、花盆及工具等。而后,教师向幼儿讲解种植花卉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花卉生长习性、土壤选择、浇水方法等,以此为幼儿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己动手挑选花卉种子并将其埋在土里,并给花卉种子浇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幼儿要负责照料自己的小花,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和变化。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但能够学习种花的方法,而且能够体会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这一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耐心与专注的品质,懂得并让幼儿学会分享、交流与合作,增强其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可见,“小小园丁”活动既是劳动教育,也是鲜活的生命教育。通过这类活动,幼儿能从亲身体验中理解生命的可贵之处,学会尊重与保护自然,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以劳动为手段进行德育培养,其实质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它既注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幼儿在道德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为保证劳动教育发挥最大效益,教师需要增强活动的连贯性、渐进性,以保证活动能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协调,指导幼儿循序渐进地构建道德认知体系。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参加劳动过程中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增强其成就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引导实践,提升品质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富有实践机会的情境,从而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创造有利条件。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其中实践活动能够从各方面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意志、情感和社交能力等[3]。同时,实践活动又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多样化的劳动任务,以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于道德规范的认识。

以服务实践活动“快乐服务星”为例。该活动旨在通过角色扮演来促进幼儿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与团队协作精神。在此活动中,幼儿获得新鲜而又富有挑战的身份—餐厅服务生。这要求幼儿要向伙伴提供专业、亲切且无微不至的餐饮服务。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幼儿介绍服务员的责任与服务礼仪,其中包括接待客户的方法、端托盘的技巧、收拾饭后桌面的步骤等。这些细节能够让幼儿理解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意义,领悟优质服务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而后,教师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各小组轮流承担一桌的服务。这期间,幼儿需要协助发放食品、递餐具和倒饮料等,还要注意伙伴的需求和意见。这种交往能够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服务他人的乐趣与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繁忙而有条理的工作状态,并充分保持专注和热情,从而保证每位伙伴都能够获得满意的服务体验。通过这一活动,幼儿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深刻领悟团队合作意义。此外,“快乐服务星”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对幼儿的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的作用下,幼儿能够学会关怀和尊敬,呈现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当下,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实践活动不断深入,这要求教师继续保持对实践教育的关注与投入,并不断探索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保证幼儿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

三、家园合力,共育硕果

家庭是培养幼儿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陶冶、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幼儿的品格。在幼儿园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资源的整合利用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父母既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支持者,也是劳动教育中的主要参与者。通过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借助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使幼儿园教育不断延伸与扩展,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这一家园合作机制既能深化父母对劳动教育的价值理解,又能保证幼儿在不同情境下获得一致性的道德教育与行为引导。

以烹饪活动“小厨神”为例。该活动旨在训练幼儿的生活技能,尤其是烹饪技能,让幼儿理解美食的由来,体验烹饪健康美食的快乐。活动准备阶段,教师为家长详细讲解活动开展的目的及意义,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为实现活动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来到幼儿园参加烹饪示范活动,并邀请专业厨师来指导幼儿与家长如何一起在家中烹饪简单且营养均衡的食物。在实践环节中,家长带领幼儿前往菜市场选择食材,让幼儿了解各种原料的特点和营养价值。其中,幼儿可以摸一摸、嗅一嗅乃至尝一尝各种新鲜食材,进而更加直观地了解食物。在家里,家长和幼儿一起做饭,并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厨房操作,如洗菜、搅拌等。这一互动在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加深幼儿对食品制作流程的理解。最后,幼儿园开展“小厨神”活动展示日,向社区群众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具体而言,幼儿展示自己厨艺的成果,一边小心地端上料理让大家细细品味,一边分享着自己备餐时的经历与感悟。这样,幼儿不仅能够掌握烹饪食物的技巧,还能够学会分享与沟通,体会劳动的成就感与喜悦。

在家园合力作用下的劳动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掌握实际的劳动技能,还能够增强幼儿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与自豪感。同时,这类活动能够为家庭与幼儿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家庭与幼儿园针对活动的有效反馈有利于双方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期待与需要,从而助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具体而言,这类活动能够使父母有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在家中的学习和实践,亦使幼儿园教师了解家庭文化及饮食习惯如何影响幼儿的行为及学习。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协作与共同努力下,幼儿可以在一个多元环境下更好地习得社会责任,践行道德行为规范。

四、创新引领,劳育未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这一培养幼儿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是推动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现代技术能够为幼儿提供模拟真实劳动场景的有利条件,使劳动教育变得更生动、更直观、更有保障[4]。同时,对劳动过程的反思和价值理解是改进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启发性活动,激发幼儿对于劳动内在的兴趣与深层理解。在生活化视角下落实“以劳育德”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创新性地指导劳动教育,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

一是环境设计创新。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可营造模拟真实生活场景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处于充满生活气息的空间之中。例如,教师可以创建模拟超市让幼儿体验购物和收银的过程;建立模拟花园,让幼儿学习园艺;等等。这些模拟角落能够使幼儿的活动更有实际意义,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可见,这一环境设计创新能够为劳动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二是教育内容创新。传统的劳动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在劳动内容中加入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现代元素,这既能够增强幼儿对于当代技术的理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利用简单的编程工具来控制机器人执行规定的任务,这类活动不仅有趣,而且有教育意义,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对技术的探究兴趣。另外,教师可以将再生材料应用于手工制作活动,使幼儿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了解资源循环利用这一理念,切身感受保护环境的意义。教师还可利用太阳能玩具、风能玩具等智能化和环保化教学工具,让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学习有关可再生能源的知识。可见,这些互动体验让劳动教育变得更生动、更贴近生活。

三是教学方法创新。为增强幼儿学习劳动技能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如运用故事叙述、角色扮演等互动和游戏化教育手段,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劳动者的故事,让幼儿体会劳动者的艰辛,从而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崇敬劳动的情感。在角色扮演的游戏里,幼儿沉浸其中,切身体验医生、教师、警察等劳动者的劳动与责任,并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并学会团队合作与互助。可见,这些创新教学

方式可以使劳动教育生动有趣,更易为幼儿所接受和喜欢。

教师应不断探索与扩展劳动教育,以创新的方式与手段达到“以劳育德”的目标,培养幼儿尊重劳动、乐于劳动和善于劳动的品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是必然的要求,新技术的融合不仅改变了劳动的方式,同时也会不断促进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使教育模式个性化和多样化。这些教育创新有助于幼儿深化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培育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此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全局观与责任感,并通过劳动体验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生活化视角下的“以劳育德”,有助于增强幼儿的道德素养提升和社会责任感。教师需要在优化教育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教育的创新手段,促使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密切配合,从而有效实现“以劳育德”。

【参考文献】

[1]唐爱民,王浩.劳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通:意蕴与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2):91-101.

[2]姜子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价值观的变迁:基于政策文件的分析[J].基础教育,2019,

16(6):63-72.

[3]列夏·苏霍姆林斯卡雅.苏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概述[J].中国德育,2018(17):43-46.

[4]张茂聪.时代与心境:傅统先先生的学术人生[J].教育研究,2020,41(10):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