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探究

2024-10-25 00:00:00陈慧琳
教育界·A 2024年26期

【摘要】文章聚焦于闻一多的《红烛》,通过文本细读,剖析文本中“红烛”意象的含义及作用、独特的对话方式和语言风格,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探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诗歌教学

作者简介:陈慧琳(1982—),女,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其中,闻一多的《红烛》突出的是“青春的奉献与赤诚”。单元导语建议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为了更好地依循作者思路,落实编者意图,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笔者通过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来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1]。

一、“红烛”意象—诗人的精神象征

在《红烛》中,闻一多将剖析和审视的结果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高度赞扬红烛自我燃烧的精神,其二,深度共情社会的黑暗以及百姓的苦难。

《红烛》总计9节,诗歌开篇处引用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此句的原意是抒发对爱情的忠贞。后人则将其用于颂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己忘我、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而闻一多的《红烛》更是将“烛”所象征的自我奉献精神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在第1节中,诗人对“红”烛的赞叹,实质上就是对赤诚精神的认可。在第6节中,“红烛”的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诗人写道,“红烛”伤心流泪绝非源自个体的安危之虑,也绝非为了个人利益的多寡,而是源于对“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的担忧,担心难以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这恰似诗人的忧虑。可以说,诗人以“红烛”自喻,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红烛渴望更彻底地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

第8节实现了对“红烛”意象的进一步升华,其核心要义在于“灰心”。“红烛”这一意象本身蕴含着极为浓郁的悲剧色彩,就其主观意愿而言,其所有的奉献全然不期待能有任何回报,只渴盼凭借自身的满腔热血去润泽中华广袤大地。为实现这一宏愿,它不遗余力地燃烧自我,竭力释放光芒。但现实却是如此残酷,致使理想无法发出应有的光,红烛的牺牲落得“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的令人扼腕的结局。不过,最后一小节,诗人表现了红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果敢,作品的昂扬之情再次呈现,红烛始终践行“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态度,在梦想与失望交织的广袤土地上,毫无怨悔地辛勤耕耘。

作为一首咏物诗,《红烛》的动人之处在于那喷涌而出的情感,更在于诗人所咏之“烛”正是作者的自况,诗人借助鲜明生动的红烛之“象”传递赤子的奉献之“情”。“烛”的意象与“人”的自我形象高度统一,能让学生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情,进而真正理解青春的价值。

二、与红烛“对话”—诗人的自我探寻之旅

《红烛》开篇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赞叹烛的“红”,并自问诗人的“心”与烛的“红”是否是“一般颜色”,表达对红烛赤诚精神的赞美。在第2、第3节中,从“一误再误”至“不误,不误”,诗人通过向红烛提问并自己回答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自己思考和觉悟的过程。这是对个人品质的深入探索,也是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的体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展示了诗人的深刻领悟—只有无怨无悔地付出,燃烧自己的全部,才得以绽放光芒。

诗人以独特的方式赋予“红烛”情感和生命,将其视为一个活生生的倾诉对象,用“你”来称呼对方。诗歌并非只是诗人对红烛情感的表达,实际上,诗人也从红烛身上获得启示,激励自己。在诗人与红烛的互动中,诗人逐渐展现真实的内心世界。诗人与红烛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是诗人在探索期间表现出的迷茫和觉悟持续交替的内容。面对各种激烈的矛盾和冲突,诗人懂得红烛的牺牲,探寻到理想得以实现的路径。“烧蜡成灰”不仅是红烛的责任,还是诗人对自身的默默期许。

在“残风”的无情摧残下,红烛无处躲闪、无处藏身,陷入无尽的“伤心流泪”中,这就好似诗人历经残酷现实的反复摧残而受伤的内心一般。因此,诗人安抚的不仅是流泪的红烛,更是自己的内心。“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作品的结束语,源自曾国藩先生的名言,旨在进一步赞扬和升华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2]。诗人为革命奋斗的精神和红烛无异,他对前进的方向深信不疑。

总的来说,《红烛》第二人称的使用,使诗歌在叙述中具有亲切感,并具有自我反省的意味,诗人通过对话不断地展现红烛的精神内涵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究。红烛燃烧放光,心火将尽,流出烛泪,最终化为灰烬,这是红烛的自然属性,但通过第二人称的拟人化,红烛自我焚化的形象与诗人的奉献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红烛”的悲剧意味和诗人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高度重合。读者对红烛的情感从赞叹、困惑、明白、感伤到再次困惑、再次明白,最终感到欣慰,通过对红烛物质属性的观察、思考,深层理解奉献者复杂、矛盾的内心,进而对诗人追求理想的坚毅品格产生由衷的赞叹。

三、《红烛》语言—强调格律之美,注重形式加工

本单元的学习提示中指出:“洋溢在诗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也是欣赏时要关注的。”任何文学文本都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石,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在诗歌教学中至关重要。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等一众文人创作的诗歌均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突进之风,具有代表性的《站在地球边上放号》就大胆冲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然而一直以来,闻一多反复强调诗歌音乐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没有形式的诗歌持批评态度。基于此,他提出了新格律诗理论。作为新诗的拥护者以及文化爱国主义者,闻一多能够兼容西方的美学现代性和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意蕴,《红烛》兼具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优点,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首先,《红烛》中以“红烛啊!”为主的回环吟唱,搭配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延续了《诗经》“一唱三叹,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使句式显得整齐之中有变化。闻一多在《歌与诗》一文中说:“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而感叹字本身则是情绪的发泄,那么歌的本质是抒情的,也就是必然的结论了。”在闻一多看来,简短有力的叹词不仅充满了音乐性,还饱含复杂的情感,它是有温度、有内涵的,诗歌中的叹词更是突出了上述特点。《红烛》共使用了23个感叹号,诗歌每一节的第一句结尾皆用了叹词。大量叹词的使用使诗歌的情感在一次次的呼喊中不断叠加,诗歌的抒情氛围愈加浓烈。

其次,闻一多力主新诗的格律化,认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诗的格律》中,闻一多提及格律的艺术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听觉的艺术化,另一方面是视觉的艺术化。听觉,即音尺、平仄等;视觉,即节、句的匀称等。这在《红烛》中有集中呈现,如第4节:“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新诗“音尺说”是闻一多先生的发明,音尺在多数情况下也可以被叫作音顿,是指读诗过程中需要停顿或者是转调的字词,即目前被人熟知的音节,一字尺就是单音节,二字尺就是双音节,三字尺就是多音节。此节音尺有二字、三字、四字不等,不仅可以体现外在字句的建筑美,而且符合汉语语音节奏,读起来自然,这种长短停顿的节奏,能有效地传达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和对自己的自勉自励。

最后,《红烛》中所用到的倒装句法也值得关注。例如,第8节写道:“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经由刻意倒装的因果关系,使整个作品的语义效果得以凸显。通常情况下,诗歌语言节律遵循“后重原则”,也就是说,较重的语言成分更加靠后,同时韵脚的词通常重读,如此就能够让语义得到加强[3]。可见红烛燃烧自己而创造光明是闻一多所强调的内容。倒装句法在语音上来看,往往是诗人出于押韵的需要所做出的自觉选择,从而使诗句更具音乐美;而从表达上来看,则可以起到“奇峭生动”的效果,化平淡为神奇,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红烛》所用到的倒装句法,体现了闻一多对传统诗歌的继承。经过精巧的倒装之后,诗歌不但符合音律要求,更能突出红烛为创造光明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红烛》教学策略探究

《红烛》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和“青春激扬”人文主题。“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学生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理解作品通过意象抒发感情的方式;二是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红烛》从两个角度对“青春激扬”人文主题中的“青春”进行了阐释。一是诗体的“青春”,在五四运动时期,新诗这一充满活力的诗体成为除旧布新的重要载体;二是主题的“青春”,闻一多的诗展现了青年对祖国的赤诚。《红烛》的教学价值巨大,能够满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求。然而,本文的内容、情感对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歌时,可以从以下途径寻求突破。

(一)知人论世

现代诗歌教学同古代诗歌一样,离不开对时代背景的解读。教师需要补充一定的背景资料,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使学生了解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上的追求及其作为爱国诗人为中国新诗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搜集相关信息,使其对闻一多的人生选择、文学追求、创作特点形成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书目、文章,如闻一多的《红烛》《四水》两部诗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看历史剧《战火中的青春》或电影《我的1919》,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片段,以此加深学生对五四运动时期和闻一多的了解。

(二)感受意蕴

教师要深入诗歌内部,借助意象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诗人是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来完成对自我的探究的,领会《红烛》蕴含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围绕《红烛》的核心意象设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红烛’的‘红’,这与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联”“红烛面对的是怎样的现实处境,诗人面对的又是怎样的社会黑暗,但他们共同的选择是什么”“《红烛》属于哪一类型的诗歌题材?红烛和诗人形象的高度融合,是否体现了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驱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精读文本,并进行小组讨论。

(三)诵读体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轻重、连停及情感变化,让他们通过诵读、品鉴语言,感悟感叹词的回环使用及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表达效果,了解闻一多在新诗创作方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教师可以开展以“传承五四精神,做新时代青年”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充分展现该诗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解读新诗的能力。

(四)比较阅读

教师要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让学生比较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探究两首新诗在意象选用、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核心主题上的异同。教师可以结合课外查找的材料,让学生比较分析闻一多专注诗的形式和郭沫若打破已成的形式这两种不同的创作追求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以此深化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教师可让学生对第一单元的五首诗歌(《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和两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进行分类整合和关联比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了解不同文学体裁在表现“青春”主题上运用的手法和效果差异,思考青春的价值和追求,感受青春的多样魅力。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27-29.

[2]陈小娟.广义修辞学视角的《红烛》分析及教学设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

[3]吴为善.古代诗歌节律中的后重原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148-151,146.

[4]毛翰.闻一多《诗的格律》献疑[J].诗探索,2011(3):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