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拥抱语文

2024-10-25 00:00:00梁子吟
教育界·A 2024年26期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把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关联生活进行语文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将语文学习融入社会生活,拓展教学资源;将“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语文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梁子吟(1991—),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双减”政策的落地,能够有效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生活实践,这为引导学生关联生活、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契机。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机融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关联实际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一)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1]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书写信件、倡议书等。为了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精心挑选和学生生活相近的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迁移运用语文知识。如此,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创设更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文中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厌烦的情感,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母鸡的图像、视频,同时播放各种母鸡叫声的音频,让学生充分观察、聆听与体会。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果老舍先生在书房里写作,这时院子里传来母鸡尖锐、嘈杂的叫声,老舍先生会有什么感受?”在此前聆听母鸡叫声音频的基础上,学生内心的厌烦情绪得以激发。其中,有学生说:“这母鸡真让人讨厌!”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可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还原具体、真实的生活场景,引领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生活化情境中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二)记录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昼夜不息。”[2]教师应尝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这一理念。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习作:写日记”的教学为例。日记写作内容丰富,行文自由灵活,训练量较大,是提升学生自由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所接触到的人物、事物十分有限,而且他们难以实现持续地认真观察生活。因此,在学习日记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教室中设置植物角,鼓励学生利用一些花草、盆栽装饰教室,使教室更加富有生气。其中,有学生记录:“绿萝生长旺盛,吊兰郁郁葱葱,茉莉花含苞待放……”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记录班级中植物生长的情况,逐渐产生情感体验、提升写作水平。由于刚接触日记写作,学生对事物、活动的描写大多写得笼统、不具体,于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联想,并鼓励他们天天动笔,不断积累词汇和语言素材。在完成日记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刻画了许多事物。其中,有学生描写吊兰“像长长的绿辫子,迎着风儿梳头发”,描写茉莉花“好似一颗颗小宝石挂在花枝上”。如此,植物作为新的生活元素,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联想,成为日记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日记成为学生发现生活、记录生活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够以更加自然、活泼的文字进行日记写作,进而增强生活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二、开发教学资源,引导表情达意

(一)挖掘课内习作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供学生创新的习作素材,这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重要资源。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作者的经验,体会作者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向他人传授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声[3]。基于此,教师应挖掘课内阅读中的习作资源,并带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这是提升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习作:我的植物朋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橘子,并通过“橘子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其中,有学生写道:“橘子皮上有许多小坑,像在沙滩上的脚印。”而后,教师在投影下剥开橘子,有学生据此写道:“白色的橘络像雪花一样落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抵抗寒冷。”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习作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写作主题进行思考与创新,激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再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桂花—品花香、谈桂花,体验课文中的“摇花乐”。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理解《桂花雨》的主旨大意,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还能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挖掘课外语文素材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生活里处处都有教育的资源,处处都可以教育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素材,有效关联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主探索语文知识,并学会有效迁移运用语文知识,深化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与自己的语文学习相结合,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并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服务自己的生活。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生活,从社会资源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语文学习素材。

例如,临近端午,教师可以利用端午节来帮助学生拓展课外语文知识。具体而言,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古诗中提及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再引入端午节的文化知识。“端午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端午习俗,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家乡的风俗活动。由此,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有效激发,纷纷加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端午节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如何度过端午节。有的学生展示手腕上、脚腕上的彩色丝线,讲述端午系彩线的由来;有的学生展示自己和家人精心缝制的香囊,还让同一小组的同学看一看、闻一闻,并向大家讲述端午节佩戴香囊的来历;有的学生展示自己在家门前插艾叶的照片,讲述为什么要插艾叶;还有的学生带来了自己和家人亲手包的粽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等等。而后,教师引导学生推选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关于端午节的民间故事、古诗词等资料,鼓励他们绘制手抄报,并张贴展示。如此,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素材、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了解。

三、鼓励学以致用,引领创新发展

(一)拓展思路,采取差异性的策略

处于第二学段的儿童,大多已经形成鲜明的性格和特征,对待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独特的个性。这要求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尝试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采取差异性的策略,从而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以“描写一个自己的文具”的作文指导课为例。在第一次作文指导课中,教师以书中的例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描写文具。然而,教师从学生上交的作文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思维受到了限制—无论是表达方式还是所选择的写作素材,学生都在模仿书中的例文进行写作,甚至有学生只改动了例文中的几个词语就上交了作文。例文,在这里成为约束学生写作思维的枷锁。发现这种情况后,教师与语文教研组共同讨论、研究,而后决定调整教学设计—弱化例文。在进行写作指导前,教师应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比如有哪些文具可以写,文具的哪些方面可以写,如何写出文具的与众不同,等等。针对以上方面要点,教师加强示范引导—不整篇展示例文内容,而是呈现例文中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还能怎么写”。如此,有效增强了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上交的作文中,学生所写对象各有不同,表达方式丰富多彩,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其中,有的学生以文具的来历引出文具,有的学生以猜谜的形式开头,有的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自己的文具,等等。由此看来,例文是把双刃剑。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谨慎、合理地使用例文,让学生减少对例文的依赖,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作文体现他们的个性。

(二)融会贯通,开展综合性学习

教师应在“做”中开展教学,学生应在“做”中进行学习[4]。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中,“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社会实践、社会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认知,让学生努力实现学以致用,通过积极地“做”去深入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提升语文能力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下,引领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例如,在阅读图书《亲爱的汉修先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给自己的家长或朋友写一封信;在学习通知的写作方法后,教师可以结合班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班级活动通知写作,并选出一篇最好的通知进行张贴,发挥其告知的作用;等等。在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利用所学的知识主动自主思考和探究。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完整性,保证学生参与预习、学习探究、课后拓展等环节,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深入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机融合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使小学语文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写作,写出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如此,让语文融入生活,让生活拥抱语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下)[J].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2019,4(3):4-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陆彩萍.适时、适度:让课堂练笔走向“有效”[J].江苏教育,2011(7):40-41.

[4]张英云.徜徉生活:语文教学的新境界—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德育,2010(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