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需要经过大量练习和巩固才能深刻掌握知识。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设计有效的非书面作业至关重要。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既要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障其学习兴趣,又要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冯建峰(1981—),男,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作业不仅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媒介,更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1]。然而,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小学一年级不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给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不断创新非书面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融合游戏,唤醒学习动机
皮亚杰的“玩中学”理念指出,游戏是符合儿童身心发育规律的有效学习方式[2]。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快速吸收和掌握知识,还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在设计游戏类作业时,教师应注重将数学的思维方法和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入游戏中,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一项趣味的游戏类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升其运算能力。在这项作业中,老师设计了“讲故事大赛”游戏活动,要求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来编故事,旨在比较谁编的故事更生动、计算更正确。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对听故事和编故事都充满兴趣,将数学运算与故事创编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有三支铅笔,同桌送了我一支,现在我有四支铅笔了。”一开始,学生编写的故事内容简单,随着游戏进行,故事和运算逐渐变得复杂。例如,“小明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四个橘子,半路他遇上了好朋友小浩,将两个橘子送给他。随后,他在电梯里遇到邻居奶奶,老人家送给他四个橘子。最终,小明回到家时,总共有六个橘子,正好与父母平分。”这个例子展示了故事中的运算逐渐复杂,涉及了减法、加法和均分的相关概念,为学生提供了混合运算的挑战,促进其学习进步。
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将趣味游戏和数学知识相融合,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活跃度,还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表达,培养数学思维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显,而小学阶段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3]。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可以考虑布置口语表达类作业,以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口头算式运算、口头逻辑论证、口头归纳总结等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逐渐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深化。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凑十法”和进位加法原理,并将其运用于数学计算中。首先,教师在作业设计中采用了情境化教学策略,设计了如下口语表达类作业。“今天食堂推出了三款儿童套餐,A款为汉堡(9元)+雪糕(5元),B款为汉堡(9元)+鸡翅(8元),C款为薯条(7元)+鸡翅(8元),帮老师算一算购买A套餐送给侄女需要多少钱。你们也算算自己想要的套餐需要多少钱吧。”教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口语形式清晰表达计算过程,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学生在作业中答道:“计算A套餐的价格需要将汉堡和雪糕的价格相加。具体列出算式9+5,需注意将5分解为1和4,然后将9和1相加凑成10,再将10与4相加,最后得出A套餐的价格是14元。”接着,教师询问学生所运用计算方法的原理。学生答道:“在运用凑十法时,首先观察较大的数值,随后将较小的数值进行拆分,以使其与较大的数值相加成为十,继而再与剩余的数值相加,这种方法十分简便。”最后,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其口述解答剩余两组算式的计算过程,此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升计算能力。
这一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引导观察,丰富认知体验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数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可以设置观察类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发现数学现象,使其亲身感受和体验数学之美与神奇,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独特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探究“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其空间观念。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观察类作业:首先,要求学生辨识家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物品,并从多个角度观察这些物品的特征;其次,学生通过触摸这些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家里的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篮球、足球、弹珠等都是球体,而保温杯、可乐罐等则是圆柱体,体会并理解这些物体的独特特性;最后,鼓励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图形绘制出来,并尝试重新组合这些图形,以加深他们对这些图形的理解。通过观察、触摸和绘画的过程,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巩固对平面图形特性的认识,理解“面”和“体”的异同之处,从而全面发展数学综合素养。
这种设计使非书面作业更具教育意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借助绘画,发展创新能力
绘画是儿童固有的天赋,其内在潜能使得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绘画工具,他们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数学与绘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许多复杂的绘画原理也源自数学的发展。教师通过设计绘画类非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在创作中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数字,并理解其含义。教师设计了绘画类作业,要求学生为数字宝宝设计新形象,通过绘画展现数字的多样性和神奇性。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字的印象,巩固他们对数字的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生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将数字与生活场景巧妙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例如,有的学生将数字2画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将数字6变身为可爱的蜗牛,将数字9化身为小猫的尾巴,让画纸充满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有的学生则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数字,让观者发现其中的趣味性。再如,一些学生选择用棒棒糖的棍子代表数字1,将数字3隐藏在小花的花瓣中,利用雪人的身体构成数字8,增添视觉美感与趣味性。此外,还有学生将数字置于不同场景中,构建出一幅富有美感的画卷。例如,学生们将数字编排成一串气球缓缓升至高空,让数字化身成宝宝们手拉手在绿茵上晒阳光,使数字跃入时钟、手表及课本等日常物品和场景之中。
通过设计绘画类非书面作业,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加深对数字的理解,还能培养创新思维,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鼓励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数学教学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设计探究类非书面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观察,从而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的
提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类非书面作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深入探讨金钱单位“元、角、分”的概念及其相互转换规律。首先,学生需要收集“元、角、分”的钱币,并对其进行观察和总结;其次,通过观察和计算,探讨“元、角、分”之间的关联和换算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前往超市寻找一分钱的钱币,以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情况。通过这一系列探究任务,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金钱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如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此外,学生还可以发现一分钱的实际用途,例如超市里商品价格标签中的小数点前面的数字代表元,后面两位代表角和分,如1.98就代表1块9毛8分钱。这种设计使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巩固对金钱单位的理解,加深对“元、角、分”概念的把握,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动手实操,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操作类作业是根据教学任务需求而创设的一种作业形式,旨在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和动手能力[4]。通过设计实践操作类作业,教师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迁移实践能力,提高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的教学为例。通过布置实践操作类非书面作业,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分类思维,培养其分类和整理的能力。首先,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分豆子”任务,要求学生依据自身标准对混合的黑豆、黄豆、红豆、扁豆进行分类。此作业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分类依据各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以颜色为标准进行分类,区分黑、黄、红、白四类;有的依据大小分别,将扁豆视为最大,黑豆、黄豆次之,红豆最小;还有的以形状为依据,将扁豆、黑豆、黄豆视为球形,红豆为细长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进行分类时必须明确标准,可以是颜色、品种、大小、形状等,不同标准带来不同结果。此外,教师还可通过引导学生计数各类豆子的数量、探讨快速分离的方法等,促进学生数学潜能的激发和运用,进一步提升其数学能力。
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主动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对分类数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其数学素养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低学段数学非书面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5]。教师在设计非书面作业时,应注重与其他教学形式相融合,确保作业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通过灵活便捷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任刘勇.“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的设计与应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2(11):32-34.
[2]邢建玉.小学数学设计非书面作业的做法[J].文理导航(下旬),2023(10):4-6.
[3]胡琴.小学低年级数学非书面作业的优化设计[J].教育界,2023(11):98-100.
[4]王小燕.小学数学教材中非书面作业的设计研究:以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9):21-23.
[5]范冬梅.小学低年段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3(7/8):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