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课堂氛围
作者简介:杨琪(1998—),女,江苏省海安市李堡镇初级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将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这种转变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更关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竞争力[1]。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探索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营造课堂氛围,初步萌发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同肥沃的土壤,为批判性思维这颗种子提供生长的环境;而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如同贫瘠的土壤,难以滋养思维的硕果。因此,构建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使学生在舒适的心理状态下勇于表达、dKYLg8K/Nf67VGezHsqg4A==敢于质疑,从而滋养丰硕果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拘谨,而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同伴交流思想、碰撞观点。这种积极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他们提供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机会。
以《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采取创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一步步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2]。具体而言,教师选择了一首与愚公移山相关的歌曲作为导入,用音乐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以问题“愚公移山故事中的行为可以被解读为执着、愚蠢或坚持不懈等,你个人如何看待这一行为?”引导学生围绕愚公精神的当代意义进行深入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从文化传统、现代价值观或个人信念的角度出发,畅所欲言,表达个人见解。这不仅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讨论,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质疑习惯和反省态度。
在教师构建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在思维的碰撞与交融中深化理解,发展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结合课文教学,搭建思维框架
阅读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培养思维能
mumaorvYkM0N7UazjsVAQA==力[3]。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示范者,应教会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思考、对比、分析、判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学习语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其次教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观点,最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以《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篇文章的精髓,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视觉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将复杂的信息和思路以树状结构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清晰地梳理文章的主要脉络和关键节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将文章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元素逐一梳理出来。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深层含义。
随着学习的深入,文章末尾的“不复得路”与“后遂无问津者”这两句话通常会引发学生的疑惑。为什么人们难以再次找到桃花源这样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呢?为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假设性的问题:“作者陶渊明是否通过桃花源这一虚构的地点,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不复得路’是否暗示了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甚至可能被遗忘?”围绕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还能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和解读文学
作品。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借助思维导图来辅助阅读理解,还能够学会针对文本中的关键之处提出假设,并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提问指引思维,思辨启迪智慧
在阅读课上,提问策略能够助力学生深入阅读,锻炼批判性思维。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时,学生需放慢阅读速度,细心品味文本,挖掘深层含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围绕课文的标题、结尾、关键情节等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4]。以《社戏》的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可抛出问题:“‘社戏’这一标题揭示了哪些信息?作者为何选择以此为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阅读时更加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同样,课文的结尾也值得教师关注。很多课文的结尾充满深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提出与结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比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充满了哲思。教师可以提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与友人的关系如何?这句话对全文的主题有何影响?”通过结合作者当时的境遇和心情分析问题,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学会辩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再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诸如“能否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换成‘喊’?”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词句的含义,还能指引他们思考作者采用特定字词背后的意图及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在面对陡峭的悬崖时展现出了恐惧与犹豫,但其父并未直接伸手相助,反而选择了一种更为深远的教育方式—引导与鼓励。这一情节不仅反映了父子间的深厚情感,还蕴含了诸多人生哲理。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认为主人公父亲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父亲的做法非常正确,因为这有助于培养儿子的勇气和独立性。然而,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主人公面对如此危险的悬崖,一旦失足,后果严重,父亲应伸手相助。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发展批判性思维。
教师围绕课文的标题、结尾、关键情节等设计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探索文章的主旨、背景和深层含义,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整体和细节的关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文章,提高思辨力和判断力。
四、开阔阅读视野,锻炼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阔阅读视野和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显得尤为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可挑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或者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来组织学生开展比较式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进行有效筛选、分析和对比,锻炼思维能力。
以《故乡》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是进行深度思考和思维锻炼的最佳素材。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绘自己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乡亲们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鲁迅的其他经典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藤野先生》等。这些作品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与《故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都是鲁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和情感的体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通过对比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以童年的视角表达了他对知识和学习的渴望;在《社戏》中,他以独特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而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则表达了他对友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些作品与《故乡》一起构成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乡》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这种跨文本阅读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分析和比较,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
通过开展对比阅读活动,教师可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的推理、思考、分析、综合等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使他们主动联结不同文本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进而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自主探究知识和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
动力。
结语
综上,本文深入探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开放、轻松的思辨性学习环境,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钱长浓.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2):4.
[2]张涛,张思,高倩倩,等.促进在线同伴互评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6):53-60.
[3]张鑫,赵玉霞.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7(24):168,171.
[4]梅仪.批判性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对策[J].课外语文,2022(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