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践行新课标理念,立足音乐教学实践,提升音乐鉴赏课的育人功能,值得深入探究。“四T”是一种音乐教学方式。文章对“四T”进行了概念界定,运用案例研究法探究“四T”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鉴赏;“四T”;案例探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音乐鉴赏‘四T’教学模式研究”(批准号:2023B138)和2022年毕节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小学音乐‘四T’教学模式提升村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22B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顾丽红(1979—),女,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对音乐艺术魅力的体验和感悟,涵养美感,健全人格,活跃形象思维,启迪智慧,理解文化内涵,拓宽国际视野[1]。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还存在不足,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创新性、探究性、实践性,不能较好地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和构建了“四T”教学模式。
“四T”是一种将知识学习、互动合作、生活实践、创新思维以及教学评价有效融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模式,以“体验→探究→体现→拓展”为基本流程。“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听觉、视觉感知音乐的美;“探究”是指引导学生对音乐的美、音乐的作用和音乐的基本要素做出自己的判断;“体现”是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师设计的编创活动中去,展现自我;“拓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相关的知识领域。
以下,笔者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四T”教学模式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具体运用。
一、基于“四T”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案例探究
(一)案例描述
笔者任教于贵州省毕节市一所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生源素质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音乐基础十分薄弱。笔者采用“四T”教学模式开展音乐教学实践,以期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以高一文科班的某节音乐鉴赏课为例。教学内容为湘艺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音乐”第二节“情感的体验”,其中包括《快乐的女战士》《松花江上》两首乐曲,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和创新性。
(二)案例分析
1.音乐浸润,课间互动
课间,笔者播放《快乐的女战士》引子部分的创作原素材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并和学生一起跟唱歌曲,随着音乐自由律动。
2.真实体验,激发兴趣
上课铃响之后,笔者在钢琴上弹奏《快乐的女战士》的第一主题旋律,让学生跟随琴声演唱笔者创编的歌词。每弹奏一次旋律,笔者都会提高一个音调并加快速度,直至将旋律从C调提升到G调。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会到速度和调式这两个音乐要素的改变会影响音乐情绪的表达。笔者询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们开心吗?为什么?”学生A笑着回答:“开心,因为曲子的速度越来越快,曲调越唱越高,特别具有挑战性!”学生B说:“是的,这种变化能带来一种情感释放的感觉!”笔者告诉学生:“你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出来,非常棒!如果能用一句话概括音乐要素和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就更好了。”学生B立刻主动站起来说:“旋律的速度越快,音乐情感的表达就越强烈。”学生C也站起来说:“提高旋律的音调也会让音乐情感的表达越来越强烈。”笔者接着说:“那我们今天就一边体验,一边探究音乐的情感表达与哪些音乐要素有关。”
3.任务引领,探究作品
笔者抛出第一个学习任务:“‘你说,我听。’在聆听一段音乐之前,要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者的相关信息。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课前收集的成果?”第四组的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探究成果,他们了解到《快乐的女战士》选自舞剧《红色娘子军》,曲作者在创作期间多次去海南岛听了很多当地民歌和黎族舞曲,最终以某首黎族民歌为素材创作了《快乐的女战士》。笔者表扬了学生对学习任务深度探究的优秀品格。
接着,笔者抛出第二个学习任务:“‘我动,你说。’请一个小组随着旋律律动起来,当听到音乐有明显变化时变换律动的动作。请其他小组为乐曲划分段落。”当第四组学生结束律动后,其余三个组的学生回答:“乐曲可分为四个段落。”笔者补充道:“非常好!用音乐的语言写出来就是引子+A主题+B主题+再现A主题,简写为引子ABA。”笔者又追问:“你们比较熟悉曲子哪一部分的旋律?”学生G回答:“引子部分和A主题就是我们一开始上课时演唱的两段曲子。”笔者顺势引导学生G:“你对音乐旋律的捕捉真灵敏!曲子引子部分的素材就是我们课间演唱的歌曲,而《军民团结一家亲》是根据海南黎族民歌改编而成的。你会用‘lu’来模唱引子部分和A主题的旋律吗?”学生G演唱一遍引子部分和A主题的旋律。他刚唱完,同学们都自发地给他鼓掌。笔者又问:“谁能用音乐的语言来表扬一下G同学的演唱?”学生I主动站起来说:“他的音色美、音准好、速度适中,所以能够让人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笔者表扬道:“I同学真棒,表达得非常准确!”
笔者继续抛出第三和第四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对整首乐曲的音色(乐器)、节奏、音高、调式、旋律等音乐要素展开探索,以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表达和意境的感受。
4.唱动一体,体现自我
笔者抛出第五个任务:“请各小组根据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理解编排一段舞蹈动作。大家推选最喜欢的一个组来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艺术展演。”
5.自主编创,拓展总结
笔者抛出第六个任务:“请各小组以《小星星》这首曲子为基础,改变《小星星》的音乐要素并表演出来,同时说明改变了哪几个音乐要素、改变的理由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体验类型(快乐、悲伤、平静等)。”第一组学生将《小星星》原来的2/4拍变成4/4拍,并加快速度,搭配律动和响指伴奏,唱出了一首欢快、愉悦的《小星星》;第四组学生在电子琴上选择二胡的音色,在原曲的基础上放慢一倍的速度弹奏《小星星》的旋律,同时让小组其他学生用哼鸣来伴唱旋律,营造了一种悲凉、凄婉的音乐氛围。
6.授人以渔,自主学习
最后,笔者抛出第七个任务:“请大家在课后聆听歌曲《松花江上》,自主完成对《松花江上》情感体验与音乐要素关系的分析;收集作曲家马思聪、何占豪、陈钢的相关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至此,笔者结束了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
(一)通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思想,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学习经验。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于问题式学习、协作探究式学习和情境性学习等[2]。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探究性任务,其目的是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学习面。如第三组和第四组学生将学习延伸到与乐曲相关的舞剧《红色娘子军》及作品创作原素材的黎族民歌上。通过如此的任务驱动,学生既提升了音乐鉴赏能力,又增强了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通过问题驱动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是学生必备的音乐核心素养之一。
在本案例中,首先,笔者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各种可感可知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笔者通过弹奏乐曲的A主题并不断改变旋律的速度和音调,让学生跟唱,引导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提高歌唱、演奏等音乐表现能力。在分析乐曲时,笔者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现场弹奏等方式体验、感知音乐,自主探究答案,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并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其次,笔者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各项有趣的艺术表现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笔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用《快乐的女战士》这首曲子编排舞蹈参加学校艺术展演为任务驱动,让学生的艺术表现发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笔者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将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有机结合,把对音乐的感知、感悟转化成理性认知和辨析,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在上述案例的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对另一首歌曲《松花江上》的学习中,从对两首作品情感体验、音乐元素的对比分析拓展到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促使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通过课堂互动实施过程性和激励性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习者为主体,着重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3]。过程性评价具有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案例中,在学生完成第二个任务后,笔者环环相扣、步步引入,在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同时,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和谐互动的课堂交流情境:学生回答曲子分段→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语言表达曲式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曲子的创作素材→教师激励学生演绎乐曲→教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并对学生G的演绎进行评价→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用音乐语言做出概括性评价→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评价代替答案)→教师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激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一种评价策略。学习动机指的是激发、调节和维持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引导相关学习活动指向预定学习目标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求[4]。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有七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归属与被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上述案例中,笔者挖掘学生回答的亮点,及时表扬学生,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音乐语言来概括情感体验。比如,在学生G很兴奋地回答“引子部分和A主题就是我们一开始上课时唱的两段曲子”之后,笔者及时给予他鼓励:“是的,你对音乐旋律的捕捉真灵敏!”从而激发学生G用“lu”模唱旋律的表现欲望,让他获得成就感。全班同学给学生G的掌声再一次满足了学生G的自我实现需求。同时,笔者的激励性评价给了其他学生一种暗示性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兴奋地抢答问题,不仅达成了自主探究知识、深度学习的目的,还满足了自身的认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整个评价过程充满了导向性和激励性,充分贯彻了“学生通过表达、表现、反思和总结,了解了自己的内在潜力和发展优势,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和内驱力”这一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鹏.“学习者为主体”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重构:建构主义视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6):79-80,82.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蒋媛.小学语文教师激励性评价与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