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2024-10-25 00:00:00丁爱琴
教育界·A 2024年26期

【摘要】在初中教育阶段,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自然科学类科目,其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如果教师依靠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那么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记忆化学知识,难以达到深度理解的状态。对任务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开分析和探讨,旨在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建构富有魅力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作者简介:丁爱琴(1971—),女,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任务驱动下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以任务为驱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及个人认知展开独立思考与合作探讨,使学生以完成任务为前提取得长足进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可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观察与操作,深入探索化学原理与规律,提升学习效果。

一、任务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课前教学

(一)在预习环节安排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从大课堂观的视角来看,课前教学是课中教学的前奏,属于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课前预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任务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对预习环节予以重视。教师可在预习环节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安排一定的任务,将任务单提前发放给学生,使学生按照任务单上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主动阅读教材,查找课外资源,为学生接下来的课中学习做铺垫[1]。

例如,在进行“空气”教学前,教师可用如下问题安排预习任务:1.你对空气有什么了解?你是如何了解的?空气含有什么物质?2.在拉瓦锡实验中,你认为加入汞有什么作用?拉瓦锡将少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的原因是什么?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该实验关于空气的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的结论是什么?3.氧气主要有哪些用途?氮气有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稀有气体通常被用来做什么?4.空气污染的含义是什么?空气污染防治的常用方法是什么?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及其他资料,围绕任务进行自主预习,总结自己的收获,并记录重点、难点内容。

(二)用任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课导入属于由课前教学过渡到课中教学的环节,影响着后续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任务驱动为依托设置新课导入环节,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布置一些趣味性、开放性或生活化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使学生围绕新课主题自觉主动地思考,对新知识充满期待[2]。

例如,在开展“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前,教师先结合身边的现象创设情境,提出“在桌上放很多本书会把桌子压塌吗?”“在地面上盖很多栋房子会使地球变形吗?”等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快乐的氛围中引出新课主题。然后,教师以“我们知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会发生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也会发生变化呢?”这一问题安排任务,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于“质量会发生变化”与“质量不会发生变化”这两种猜想,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用“相信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学会做出科学、正确的选择。为了研究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要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用事实说话,进行实验操作”的话语来过渡,并顺势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利用实验来研究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课中教学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引入适当学习任务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想进一步展现出任务驱动的实际价值,课中教学是关键所在。教师在为课中教学安排任务时,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更高。同时,教师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才有利于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3]。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涉及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置换反应的概念。由于学生在前一阶段已经学过铁丝、铝箔、镁条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系统、深入地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中,教师可以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归纳金属一般具备的物理性质,进而使学生认识到金属通常具有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及金属光泽。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说明金属与其他物质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和互动的过程中归纳相关的反应。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安排“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这项任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金属钠为例展开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假设、验证等科学探究过程。

(二)设计不同层次任务,驱动每个学生学习

设计层次性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途径需要教师业务能力较强、专业水平较高,能够兼顾班内的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踊跃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可围绕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4]。

例如,在“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中,教师可从实际生活中的调味品—食盐来切入,引出化学领域的盐这类化合物,再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各项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整合盐的相关知识,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在课中,教师可以依托生活实例布置第一项任务:试着想象一下,假如菜肴里没有添加食盐,吃起来会是什么味道?在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有哪位同学知道食盐是如何生产的吗?”对此,学生需要主动翻阅资料,研究食盐的主要成分、来源。然后,教师可以布置第二项任务,指导学生亲自进行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尝试去除粗盐中存在的难溶性杂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强化。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第三项任务,要求学生把食盐中的可溶性杂质(主要是氯化镁与氯化钙)去除。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说说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三)借助实验任务元素,锻炼学生问题解决

能力

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围绕任务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任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既需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也需重视实验的教学,利用丰富的实验任务元素,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实验学习,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关于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实验活动深化学生对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酸与碱反应的产物及特征,使学生从中学习对比、推理、归纳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课中,教师可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核心安排实验任务,驱动学生主动了解有关中和反应的一系列知识,着重探索实验现象和原理,推动他们深度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实验环节,学生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准备好酸性溶液、碱性溶液、试管、酸碱指示剂、胶头滴管等材料;2.把适量的酸性溶液加进试管1中,往试管2注入适量的碱性溶液;3.在这两根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酸碱指示剂;4.用胶头滴管将试管1中的溶液滴入试管2中,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注意颜色的变化,当变化不再发生时,记录试管1中的溶液滴入的量;5.用不一样浓度的酸性、碱性溶液完成第1步至第3步,对不同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三、任务驱动下的初中化学课后教学

(一)布置课后复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任务驱动的优势,教师除在课前与课中阶段应用任务驱动以外,还要在课后阶段进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借助任务主动复习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布置课后复习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展开复习,自觉巩固相关知识。

例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一课内容以四种营养物质为主,要求学生明白这些营养物质同身体健康存在紧密联系,体会到营养对人体的重要性。为此,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安排以下任务及一些练习题: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讨论等活动,归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2.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合理膳食与均衡营养的含义。3.总结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构成、食物来源,血红蛋白的作用,蛋白质的变性;糖类的主要功能、元素组成、分类和相关注意事项;油脂的主要功能与分类;维生素的主要功能与食物来源。如此,在复习本节课时,学生除翻阅教材以外,还可从网上搜集课外资料,结合生活现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后续学习效率,同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安排课后实践任务,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在学生完成课前、课中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可围绕课程知识安排课后实践任务,如要求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或者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化学的认知,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开阔,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牢固掌握[5]。

例如,在学习关于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内容时,学生可以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了解酸碱指示剂的检验方法,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在完成课中的教学任务以后,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家里的资源自主制作酸碱指示剂,检验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对此,学生可以利用紫色、红色的蔬菜、水果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制作时将某种蔬菜或水果的有色部分进行研磨,加入适量酒精,再用得到的浸出液来试着检测白醋、洗洁精、洗发水、肥皂水、食盐水、白糖水、可乐的酸碱性,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总结规律。可见,教师借助课后实践任务,既能够让学生形成对化学知识的全面认识,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大课堂观,精心设置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让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出任务的应有作用,驱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兴趣与高昂热情。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佳,他们也能切实体会到化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春华.任务驱动教学样式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23(6):34-36.

[2] 南琼.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任务驱动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11):36-38.

[3] 唐云.在初中化学深度学习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12):138-140.

[4] 何秀珍.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任务驱动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4(2):94-96.

[5] 麻菲菲.任务驱动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23(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