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语文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语文与历史、地理、艺术、科学、数学、生物、物理、体育等学科的资源整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互补性与融合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跨学科;教学资源;学科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专项课题“基于学业质量的八年级语文下册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3ZJY3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华英(1970—),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教研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主张语文学习要“通过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实施跨学科教学的前提是开发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涉及对现有教材的改造、新教学材料的创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在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教师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找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
一、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
从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师要根据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跨学科教学资源体系。
(二)整合性原则
教师应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补关系,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促进跨学科思维的形成,进而推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本位性原则
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语文学科立场,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跨学科资源从形式和来源上看,既包括各类传统纸质资源,也包括线上学习资源;既包括文字资源,也包括实物、图片、视频、音频、实验材料等资源。跨学科资源可通过图书馆检索、网络资源搜索、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源的多样性,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下面以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为例,阐述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旨在为跨学科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资源支持。
(一)融合数学元素
语文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梳理探究等实践活动中均可以融合数学元素。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儿童过年收压岁钱这一习俗,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压岁钱数额、压岁钱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成表格,让学生就“如何正确支配压岁钱”这一话题展开谈论,形成共识,并写成简短的调查报告。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素养、理财能力、语文素养均能得到全面提
升[2]。又如,在开展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教师可以搜集包含数字的古诗,引导学生就“古诗中的数字意趣”专题进行探讨。如“竹外桃花三两枝”中用“三两枝”写出桃花的零星开放,渲染初春气氛的妙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以夸张的千尺潭水作比,化无形友情为有形潭水,凸显汪伦踏歌送行的深情厚谊;“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中,用“一封”朝奏之微与“八千”路途之遥对举,在数字反差中抒发作者的强烈愤慨。通过梳理和比较分析,学生明白巧妙运用数字入诗,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变乏味为有趣,使枯燥的数字焕发出盎然诗意,从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二)融合生物、物理元素
教师将语文与生物、物理知识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教师可以针对花开花谢、草长莺飞的物候现象,让学生融合生物学科,通过实物观察,结合自己的思考,研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将观察和探究结果写成观察日记或研究报告,使学生思有深度,写有内容。又如,在教学《灯笼》一文时,教师可以就灯笼的照明功能,带领学生探究物理学科中的光学原理。通过观看光学原理讲解视频或说明性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以及这些原理在灯笼照明中的应用。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将“物理中的灯笼”与“文学里的灯笼”做比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又能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文学鉴赏
水平。
(三)融合科学元素
语文教学还可以适当融合科学知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提到的实验精神,补充阅读材料《死海不死》,并以量杯、水、食盐、鸡蛋为实验器材,当堂进行实验演示。随着杯中水的咸度逐渐升高,鸡蛋会慢慢浮起来。教师通过这一实验,验证《死海不死》一文中诠释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描述和实际现象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理解实验精神,养成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实现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融合发展与同步提高。
(四)融合历史元素
所谓“文史不分家”,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大家或重要事件,往往也是历史学习中涉及的人物或事件。备课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教学相关的历史素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人文素养,提升思维深度。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补充“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对此却无能为力,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寄托美好的政治理想”这一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如此美好,却并不真实存在的原因。又如,在教学《回延安》一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线上展览,补充《回延安》的创作背景及历史环境解析,或让学生阅读延安地域文化及民俗风情手册,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会欣赏《回延安》中呈现的独特风情。
(五)融合地理元素
整合开发地理学科元素,可以促进语文学习。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用利用中国地图,标注课文《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涉及的不同地域,引导学生感受民俗风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时,教师则可以利用世界地图,补充大陆板块漂移和火山撞击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厘清作者“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的科学思考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在教学《壶口瀑布》一文时,教师可以补充地理学科关于壶口瀑布形成原因的资料和黄河的地理概况,让学生形成对壶口瀑布的立体认识,加深对黄河“伟大的性格”的理解。
(六)融合艺术元素
音乐、美术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常见的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是在阅读教学中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视频或音频,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可以插入根据闻一多作品谱曲的歌曲《七子之歌》的视频,使学生对闻一多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
同时,许多歌词都是优秀的诗词,教师将其整合为作文教学资源,可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为作文增色添彩。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实践之一是仿写叙写亲情的典范文章《背影》《秋天的怀念》,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可引导他们从歌词里挖掘写作素材。学生可直接用歌名作为题目,如《懂你》;也可用歌词作为开头、结尾或题记,如歌曲《马戏团》里的歌词“爸爸说,今天你的失落,会成为你明日的收获”;还可用歌词作为行文线索,如《好爸爸坏爸爸》中的“我有一个好爸爸”。
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方式也有很多。除了充分开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师还可将相关美术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教师可以将关于微雕艺术的知识与杰出作品,以及高瑞娟文章《析 〈核舟记〉 里的古代“工匠精神” 》整合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欣赏微雕作品,体会工匠精神,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艺术的认同与喜爱,培养文化自信。
(七)融合体育元素
体育元素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素材,例如,描述体育比赛的场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体育元素的融合还可以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承来实现。例如,在教学《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一文时,教师可以将2024年巴黎奥运会现场视频或文字材料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全红婵、孙颖莎等运动员苦练技艺、为国争光的事迹,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宣传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努力拼搏、积极上进的精神。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教师可以将在昭平桂江上举行的2023年中国龙舟公开赛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展现并宣传昭平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跨媒介阅读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这种融合跨学科资源的写作训练,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好内容可写,对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八)开发地域特色文化资源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是语文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教学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方文化认同感。教师要对本地的历史、民俗、艺术、自然环境等进行广泛的研究,寻找与语文学科知识相契合的元素,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将本土的、鲜活的知识融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访历史遗址、采访当地老人、研究地方文献、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确保学生都能从中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整合昭平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节日民俗资源,辅助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主题学习,还可以通过引入昭平地方方言和民间故事,提升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三、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语文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要重视共享与交流环节,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实现教师间、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交叉传递和教学经验的互相借鉴,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和机制。例如,建立校本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收集和整理各类跨学科教学案例,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存储,供教师间相互参考和借鉴。教师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下载他人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源评价和反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同时,建立校际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经验互通,营造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良好氛围,为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支撑。
结语
总之,语文跨学科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多元化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开发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语文教学带来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各类跨学科资源整合为语文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横向联系、纵向比较的聚合思维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打造语文教学的新样态,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季勇.关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思考:以
“我在江阴过大年”学习活动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2(7/8): 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