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海市实验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采用校本化探索的策略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结果显示,全校性的课题研究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工作,提升了学校教育质量,可为同类学校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课题研究;学校教育;校本化探索
作者简介:周文洁(196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实验学校。
一、“困”—学校的发展现状与需求
北海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创建于1950年8月,前身为西塘中心校。2002年12月,学校由“北海市师范附属小学”更名为“北海市实验学校”。2011年8月,学校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近几年来,北海市“三三零”工程的推进使得一批高品质学校异军突起。基于此,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与品质提升,是学校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二、“行”—学校的课题研究实践
(一)唤醒科研意识,构建科研生态
教育科研的投入反映了校长的远见。对此,领导班子决定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融合文化、完善机制、加强培训、做实研究等方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顶层设计,给课题研究以引领
2021年9月,一场名为“聚焦课堂,走学校文化内涵发展道路”的专题宣讲会的召开,统一了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想法也开始在教师们的脑海里产生。校长率先垂范,紧扣学校发展申报了“五育融合视域下‘馨荷’德育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和“‘双减’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校本实践研究”两个区级课题。前一个课题从学校的文化建设着眼,将课题研究与学校文化理念相融合;后一个课题聚焦于课堂改革的热点,推动着新课标在课堂中的落地。年级长、科组长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发挥自身的作用,吸引各处室、各年级、各学科组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学校通过制定课题研究奖励方案,鼓励教师们围绕子课题展开研究,致力于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个性问题。在任务驱动下,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积极性极高。尤其是在全校性的课题辅助下,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看到了课题研究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改革所带来的显著变化,科研的热情愈加高涨。
2.完善机制,给课题研究以动力
为了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校修订了《北海市实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北海市实验学校优秀教师评选办法》,提高了对教师课题研究方面的考评分数,且会对主持课题研究的教师予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褒奖。
行政领导下沉教学一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困惑,为便于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梳理出关键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探索、验证、总结,旨在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思考者、践行者、受益者。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学校将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以课题研究的共同志趣作为师徒结对的首要条件,鼓励师徒共成长。截至2024年,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较三年前增长了近2倍,几乎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目前,学校共计有45个课题正在研究或已结题。这些课题涉及班级管理、课后服务、作业设计、体育等多个方面。
3.深度教研,给课题研究以支持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在研究国家教育政策方向、各学科课标的基础上,围绕如何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进行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的重点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校课题研究的方向,还定期组织课题汇报会,对各课题的研究予以指导和质量监督。学校会在每个学期的教研月,鼓励学科教师在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聆听专家讲座、拟写学案、观摩课例、研讨教学热点,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课题研究,形成共学、共研的良性循环。教师借助课题研究成果,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实现专业成长。如初中语文组为突破“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的难点,申报了区级课题“数字赋能 作业提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策略与实践”,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起北海、南宁两地多校的跨区域研究团队,构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开展了案例共研、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教研活动。经过两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组发表了四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专著,顺利结题,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江浙地区名师工作坊的肯定。
(二)聚焦课堂教学,实现课堂升级
课题研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学校抓住新课标、新教材所带来的新课堂改革的契机,把课堂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点,抽丝剥茧式地开展探索。
1.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解决教育教学场景中的真实问题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如针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合作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的令一些教师有力不从心之感的问题,小学语文组审时度势,申报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智慧课堂实践研究”的市级课题,围绕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组建、任务分配、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摸索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的合作模式,使课堂教学改革初显成效。
2.进行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形成创新性的教学策略
如果说课题研究是一颗种子,那么教学实践就是一块土壤。种子只有在土壤中生长,才具有生命力。因此,课题研究成果要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
如学校在“‘双减’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校本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论文素材,并形成了研究报告。学校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围绕课题研究成果提炼出《 “三导六环”荷美思创课堂指南》,总结出以导学、导思、导创为驱动力的荷美思创课堂“三导六环”教学模式,将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与教学评价引入课堂,为学科组的课堂学习任务单编制、课堂活动实施提供了指导性要求和规范。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给学校教育生态带来了变化,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如学校教学改革纪实被《北海晚报》整版刊载。同时,学校还以课例展示、培训讲座举办等方式在同类学校中发挥着辐射、示范和引领的
作用。
(三)搭建研修平台,助推教师成长
高质量的课题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可以不断激励教师追求远大的教育理想,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通过课题研究,学科教师可以不断向他人学习,从“小老师”逐渐变成“大先生”[1]。
1.汇集集体智慧,发挥教师团队作用
团队合作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在内容形式层面,学校通过专题学习、集体备课、教师论坛、送教下乡等活动,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相互支持。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帮助教师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拓宽视野,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组织结构层面,学校鼓励教师们组建跨学科、跨年级的课题研究小组,召集背景和经验不同的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共享经验。在技术策略层面,学校努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邀请专家、名师进校,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课堂诊断。通过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接受指导、迁移经验、共同提高。汇集了集体智慧的教师团队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
2.个体自学反思,促进教师个性发展
学校倡导并鼓励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总结自己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寒暑假期间,学校会按照教师学习意愿和研究需求提供教育教学领域的书籍。开学后,学校会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课题阶段性报告会、专题论坛等,使教师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进行思维的碰撞。在教育管理中,学校还以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激发教师学习新理念、新技术的意识,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四)完善科研体系,引导学生参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由此可知,课题研究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成为课题研究的主角。通过课题研究,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以激发,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提升了综合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与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协作,个人的价值观得以逐渐形成。
1.开展实验设计类小课题研究,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教材知识开展实验设计类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校各学科组积极发掘教材中适合开展探究学习的素材,如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测量的内容,初中物理课程中关于光的传播的内容,进而形成小课题。为了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内涵,学生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时而自学,时而合作,时而调查,时而验证,经历着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这样一来,课堂的场域被扩大,课上学、课下练的传统学习模式得以改变,学生的研究意识、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2.开展课程资源类小课题研究,鼓励学生体验
学校在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教育资源、全面拓展校外研学资源的道路上,以“人海共生”为指导思想,与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中心等科研院所共建海洋科普基地,通过专家引领,共同开发了“爱鲎及栖” “船递梦想”“滩涂探秘”等小课题研究项目。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反思与总结,满足了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德育工作上,学校通过小课题研究凝聚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开展了如“我为社区做公益”等德育方面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获得了有关社区医疗救助设施配备、特色文化旅游、垃圾分类、智慧管理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变”—学校的特色发展道路
经过学校的实践,课题研究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促使学校各项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师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中考质量连年攀升。
二是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四年间,教师参与市级以上的赛课89人次、进行优质课展示186人次、举办讲座41人次、编写教材38人次。有24名教师成为北海市学科中心组成员,有18名教师成为北海名师“雁阵工程”的成员。
三是学生参加比赛捷报频传。合唱队在第三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围棋队在2023首届“宝安杯”全国围棋特色学校联赛中创造佳绩……2011年以来,在各项创新类比赛中,共有182人获区级奖项、340人获市级奖项。
四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荣获了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围棋特色学校、自治区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师生用四年的探索与践行证明了“学校要发展,质量要提升,课题研究必先行”。
【参考文献】
[1]江合佩.以高质量学科课题研究助推新时代课堂教学转型:以“STEM视域下中学化学项目式学习课程实践研究”为例[J].福建教育,2024(3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