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碳”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高中地理关于环境、人口、资源等教学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可将“双碳”理念融入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双碳”问题,了解“双碳”内容,搭建衔接地理知识与社会问题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碳”理念;社会问题;生态保护;地理教材;湘教版
作者简介:姜璆璐(1992—),女,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双碳”是碳达峰碳中和的简称。实现“双碳”目标,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此背景,高中地理教师可将“双碳”理念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将地理知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人口、环境、资源等地理学角度探究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整合教学内容,聚焦“双碳”知识
“双碳”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虽有所涉及,但却零散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缺乏系统的建构。教师可以“双碳”为主线,梳理教材内容,为学生整合相关知识,建构系统的知识框架[1]。
比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双碳”相关的知识点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双碳”目标与行动、“双碳”技术路径、“双碳”理念实践方案。其中,气候变化与碳排放包括气候变化、气候峰会、全球以及中国碳排放现状与趋势等,主要体现在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的演化”和“大气受热过程”、必修第二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择性必修3“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中;“双碳”目标与行动包括碳循环的概念与原理、“双碳”的意义与挑战、各国与中国“双碳”的方案与行动等,主要体现在选择性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等等。通过全面细致的梳理,教师将教材中分散的与“双碳”有关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使之形成缜密有序的知识
脉络。
如此,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再一一给学生渗透“双碳”理念,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打破知识壁垒,从地理学角度综合思考“双碳”有关问题,为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细化教学目标,融合“双碳”理念
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理念、教材、学情等因素的整体把握,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2]。基于此,教师要将“双碳”理念渗透进教学目标中,让学生意识到“双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地理课程紧密相关的知识,“双碳”问题可以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明确目标和方向,学习起来也会更有动力和效率。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时,教师将“双碳”理念融入教学目标中,让学生理解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路径,增强低碳环保的意识。“双碳”的目标在于增汇和减排,而植被和土壤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实践对象。通过学习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了解土壤的形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植被和土壤是影响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和碳汇能力的重要自然因素。基于此,教师可这样细化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者观看视频、图片的方式识别主要植被(森林、草原、沼泽等),了解不同植被的固碳能力;2.通过观察野外土壤和研究土壤标本,掌握土壤的剖面层次、颜色和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不同类型、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状况及土壤对植被固碳能力的影响;3.结合区域的气候、植被、地形等环境因素,分析土壤的成因,掌握植被的碳增汇路径;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植被、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类活动对碳增汇和碳减排的影响,认识到植被和土壤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自主探究保护植被、改良土壤的方法。
如此一来,教师就把教学目标和“双碳”理念有机融合到一起,让学生掌握植被的类型,土壤的成因,植被、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了解碳增汇和碳减排的部分原理和实施路径,丰富对“双碳”理念的认知。这样既能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也能落实“双碳”教育,促进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关注社会热点,启发“双碳”意识
想要培养学生的“双碳”意识,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低碳环保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当前国际和国内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大气的运动”时,教师可引入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教师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议题为情境,结合章节内容,提出问题:1.过去一年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极端天气主要有哪些,试用该章节知识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2.大会提到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请问全球变暖的形成机制是什么?3.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中国提出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4.作为个人,你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由此,教师借助社会关注度颇高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出全球范围内的极端气候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内化相关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极端天气的背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由此引发对碳减排的思考,了解中国为实现“双碳”目标所提出的举措,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意识到要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在生活中落实“双碳”目标。
教师通过引入社会热点,让学生将“双碳”理念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地理知识的角度把握全球变暖的形成机制和不利影响,激发了学生对全球环境的关注和共鸣,强化了学生的“双碳”意识。
四、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双碳”思维
(一)学科融合,拓宽思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和交叉性。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降低地理学习难度,有效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时,教师通过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双碳”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双碳”理念。具体而言,在探讨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时,教师以牛奶的生产为例,结合生物学的知识进行讲解:饲养奶牛需要大量的草料,而为了保护自然界的植物,让其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人们科学种植草料,保证草料的生长与供给达到平衡;针对牛奶从运输到消费的过程,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讲到,牛奶是生鲜食品,需要低温冷链运输,否则容易变质,产生细菌,而为了减少低温冷链运输产生的碳排放,人们不断加强该运输技术的创新。最后,教师还告诉学生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应从自我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为碳减排和碳增汇贡献个人的力量。
如此,教师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双碳”理念,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
(二)问题驱动,强化探究
“双碳”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效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陆地水与洋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有效问题,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双碳”意识。具体而言,教师提出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有名的水上之城,因其独特的人文风貌闻名全世界,然而却面临着被水淹没的威胁。请用所学知识分析威尼斯为何会面临这样的威胁,并探讨保护这座水上之城的具体办法。这个问题涉及本单元多个知识点,如洋流形成的原因、洋流的模式、洋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与气的相互作用等。学生探讨威尼斯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了解到其地势逐渐下沉,海平面逐渐上升,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关系。接着,教师顺势引出“双碳”目标,让学生意识到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要努力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如此,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相关地理知识,还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性,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
五、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双碳”教育
在教学中融入“双碳”理念,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低碳行为[3]。基于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双碳”系列专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双碳”理念,在深化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低碳环保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践行“双碳”理念。具体而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城市碳排放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查询网络资料等方式,了解城市碳源及碳排放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的形式掌握人们对于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的认识与意见,探讨减少碳排放以及加强“双碳”理念宣传的有效措施;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进行成果汇报和交流。又如,教师以“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联系到一起,从多个角度去探究新能源,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新能源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新能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环保问题。由此,学生可以更加理性和全面地看待新能源。再如,教师发起“我为‘双碳’助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角度,讨论如何减少碳排放,制订个人低碳行动计划,以40天为一个周期,观察和统计行动实效并汇报成果。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个人行动中,树立环保意识的同时践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此,教师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双碳”的行动中,不仅在思想层面上持续深化学生对于“双碳”的认知,更在实践层面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行动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做出努力。
结语
总而言之,落实“双碳”目标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有必要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力量,用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双碳”目标渗透进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深刻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朱立.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双碳”理念的路径探究[J].地理教育,2023(12):45-49.
[2]靳学斌,刘传宝.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
碳”教育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1):9-13.
[3]李昕雨,罗晓芳,马昕梦,等.“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路径[J].地理教育,2022(1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