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设置各种区域和材料,让幼儿在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区域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否则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对集体生活和规则意识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因此,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活动;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0-0155-04
区域活动是一种在幼儿园中常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探索环境。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操作材料,这种自由和自主的环境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其创造力,提高其社交技能,同时也能促进其规则意识的形成。这种以自我驱动的学习方式对3~6岁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文章旨在探讨区域活动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作用,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区域活动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区域活动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材料,这些环境和材料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遵守各种规则。例如,医院、超市、餐厅等角色扮演游戏区域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各个角色的职责和规则;建构区、绘画区等创意性区域可以鼓励幼儿在发挥创造力的同时,遵循适当的操作规范。同时,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方3ab6de4741c664ff3883060eb34330010d84bc29b5f8951a6d51721a5abc4007式,鼓励幼儿通过实践探索来学习规则。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尝试,通过观察、模仿、交流等途径来了解和遵守规则。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够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规则的意义。此外,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人和成人互动的机会,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同伴、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和合作,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求,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利。这种互动过程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分享、轮流等待等社会技能,进而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而且,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机会,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活动和材料,自主安排时间和顺序。这种自主性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律的精神,从而更好地遵守各种规则。最后,区域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其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解决困难和问题来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有信心遵守和执行规则。总之,区域活动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提供丰富的环境和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践学习、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以及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区域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 具体实施的策略
(一)在制订游戏规则时考虑幼儿的意见
《纲要》在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凸显幼儿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性。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人,在对他们开展规则教育的时候,要留意他们与其他幼儿存在着的差异,如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等,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以自己所身处的环境为依据,实行适合自己所处环境的规则教学,从而让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加强。此外,还有部分幼儿,其意识与行动的连贯性不高,即使他们懂得了一些规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会去遵循,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用和幼儿共同制订规则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想,这样就能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幼儿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与协助下,相互探讨、相互协调,并最终建立起他们所认可的游戏规则。并且,幼儿建立起来的规则,在现实中会得到更好的遵守。要想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不仅要有幼儿园的介入,更要有父母的帮助。首先,父母要为幼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以促进幼儿对规则的正确认识。例如,我们可以拿自己作为例子,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个教师,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幼儿树立一个表率,要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关注,在与别人和事情的交往中,要有原则、有底线、有边界,只有如此,才可以为幼儿做出正确的表率。建立起规则意识,可以引导和规范幼儿的行动,提高幼儿的活动质量,使孩子的各项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年龄是规则观念形成、规则行为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既能推动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也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明确区域活动规则
1. 入区人数限制
入区人数限制是确保区域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策略。通过限制每个区域的人数,可以避免因人数过多而引起的混乱和争抢,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加安全、舒适和愉快。首先,根据区域空间和活动特点设定适宜的入区人数限制。每个区域的空间大小和设施设备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入区人数限制。一般来说,对小班幼儿来说,每个区域的人数不宜过多,建议在3—5人左右。如果人数过多,可能会导致拥挤、争抢等问题,影响活动效果。其次,利用多种形式提示幼儿遵守入区人数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提示方法,如在地上贴上小脚印、摆放椅子等方式来明确每个区域的人数限制。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示、音乐提醒等方式来提醒幼儿注意人数限制。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来适时调整入区人数限制。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区域的人数过多,教师可以适时增加该区域的入区人数限制,以避免混乱和争抢。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帮助幼儿更好地遵守入区人数限制。例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订简单的规则和口号,如,通过“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不挤”等口令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如何遵守入区人数限制的规则。
2. 活动时间规定
在区域活动中,合理规定活动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确保幼儿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更加有序、高效。首先,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年龄设定适宜的区域活动时间。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区域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30分钟到1小时是比较合适的时间段。如果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可能会感到疲劳和不专注。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活动状态,适时调整活动时间。如果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疲惫或失去兴趣的迹象,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幼儿的前提下,适当缩短活动时间,以确保幼儿的学习和探索过程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管理活动时间。例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订简单的“活动时间表”,帮助幼儿了解每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在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学会看手表或使用计时器等工具来掌握活动时间。最后,教师还需要注意活动时间的分配和安排。对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等,教师需要合理分配时间,以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或与他人合作。总之,合理规定区域活动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确保幼儿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更加有序、高效。教师需要根据活动内容和幼儿年龄来设定适宜的时间,并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活动状态,适时调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策略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管理活动时间,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活动合理分配时间。
(三)多种形式呈现规则
1. 图示呈现
图示呈现是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可以帮助小班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往往缺乏文字阅读能力,因此,通过图片或照片等图示形式呈现规则,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应的规则和行为规范。例如,在选择图示时,需要考虑小班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图片或照片。在“超市”区域中,可以使用简单的图案展示货架的摆放规则、如何挑选和购买商品等,让幼儿一目了然。同时,在图示的色彩和形状等方面也需要考虑幼儿的喜好和认知特点,尽可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或者,在制作图示时,需要注重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在展示如何使用剪刀这一材料时,可以使用步骤图的形式将使用过程分为若干个步骤,并用图片或照片进行展示。这样可以让幼儿清晰地了解使用剪刀的步骤和规则,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危险或混乱的情况。同时,在制作图示时需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和沟通,听取幼儿的意见和建议,让幼儿参与到图示的制作过程中来。此外,在应用图示时,需要注重其与区域活动的紧密结合。在“娃娃家”区域中,可以将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何与他人合作等规则和行为规范以图示的形式贴在区域的相应位置,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随时看到并遵守规则。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总之,图示呈现是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可以帮助小班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区域活动的规则。通过选择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图示形式、注重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的原则以及紧密结合区域活动实际需要的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应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
2. 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小班幼儿了解如何遵守规则并进行正确的行为。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认知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示范和演示来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例如,教师需要在示范前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确保示范过程准确无误。例如,在摆放图书时,教师需要先将图书分类、整齐摆放,并引导幼儿模仿自己的行为。同时,在示范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动作,让幼儿理解并掌握相应的规则和技能。如在示范如何与他人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主动向他人问好、打招呼和道别等基本礼仪。同时,教师需要在示范过程中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和沟通。如在摆放图书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参与整理,让幼儿感受到遵守规则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在示范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示范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除了传统的现场示范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示范和演示。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性示范。如在教授刷牙的正确方式时,教师可以利用玩具和儿歌等辅助手段进行生动有趣的示范和演示,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总之,教师示范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小班幼儿了解并遵守规则进行正确的行为。通过准确无误的示范和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和沟通以及多样化的示范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则和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
3. 故事教育
故事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幼儿呈现各种规则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的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故事应具有趣味性,同时情节和内容也应该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故事中,可以融入简单的规则和行为规范,如礼貌待人、与人分享、不随意拿别人东西等,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这些规则和行为规范。或者,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类故事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例如,在《熊熊的小医院》故事中,幼儿可以了解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规则和职责,如医生需要认真询问病人的病情、为病人开药方、为病人检查身体等,病人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保持卫生和健康等。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则和行为规范。又如,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中的情境和情节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小猪盖房子》这个故事中,小猪因为不会使用锤子而遇到了困难,后来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学会了使用锤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小猪是如何学会使用锤子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讨论遇到类似困难时应该如何解决。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行为规范。总之,故事教育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利用角色扮演类故事以及引导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让幼儿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规则和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
三、 结论
总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家园合作共同完成的,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专业的策略方法,还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和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游晓燕.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措施[J].亚太教育,2022(10):94-96.
[2]王声平.大班幼儿区域活动规则意识培养叙事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21-24.
[3]成绍荣.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黎平县某幼儿园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108-111.
[4]廖秀英.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发展与规则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34):7-8.
[5]盛海红.关于幼儿区域规则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267,264.
[6]陆静.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25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