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并能提升课堂趣味性,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意义出发,深入探究相关的融合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学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0-0127-04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一)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让中学生积累了文学知识,了解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在课堂上用丰富的案例展示经受历史沉淀的优秀文化,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
(二)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地位,立德树人即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要通过各种正面教育来引导和感化学生。初中生正处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和黄金期,需要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强调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能够充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体现出爱国、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道德养分,并将所学转化成实践,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传承与发展需要从青少年开始。一方面,通过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在产生兴趣后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荣辱观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文化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发展更不能因循守旧,要顺应社会的变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坚定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信念,在筛选出适合融入道法课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后,教师还需要与道法课教材内容和课标内容结合,对素材进行加工后用视频、音频等新媒体呈现方式融入课堂,在这一过程中也进一步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融入内容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为名言警句、传统文化故事、诗词、曲赋、书法、国画、艺术、建筑、家谱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册教材中的呈现来看,每册教材中都有所涉及,八年级下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少一些,是因为八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以宪法、法律和制度为主要学习的内容,引经据典的例子少。而七年级上、下两册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用,无论在数量还是经典名著、名言名句、相关历史知识、传统文化习俗四个维度方面都是最多的,根据教材编写的依据和基本理念,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迈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价值引领、人格塑造、道德行为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整个七年级教材内容都是在围绕学生的具体生活展开,体验性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中的呈现也是比较多的,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文化专题,该章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相对较多。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依据和坚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悟本课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此为出发点,牢牢抓住“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作用、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等核心重点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编排和开发,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视频《中华之魂》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历程的“历史场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聚精会神,仿佛自己见证了这五千年来的文化发展过程,完全被视频里各个时期中华文化的精髓所感染。看完视频后,在进行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作用、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等预设问题环节时,教师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小组讨论激烈而有深度,能够有效归纳出“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华文化主要发展历程,发言的学生代表还能结合近代中国抗击外敌的艰难历程总结出“我们面临国家民族危亡之时,正是优秀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面对困难的不竭精神动力”,进而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巨大价值。这样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辅助教学,可以自然唤醒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有效落实“国家意识、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依托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实际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其中不仅包含课本以及教材之中的相关基础知识,也包含较为全面化的时政内容,为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需要充分理解相应时政事件的主要原因以及具体的事件发生过程,也需要充分理解时政热点的主要内容。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时政热点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日常课程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意识以及政治意识,不断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价值以及主体意义,以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相应教学活动,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实现文化传承。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家的意味》这一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时政热点,创设主题“当春节走向世界”探究活动,让学生课下分组收集国外是如何过“中国年”的资料,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分享。学生在课堂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家对每个中国人独特的意义,体会春节所承载着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教师为学生提供时政热点,可以逐渐吸引学生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动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如,在讲授《和谐与梦想》这一课程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于国家建设和爱国主义真实视频资料,并以国家英雄事迹或讲述一些英雄人物故事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的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为实现中国梦想而不断披荆斩棘,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神舟飞天等无不彰显中国人的坚强意志和信念。在此情境中,学生便可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所传递的家国情怀,并通过情感共鸣,树立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对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内涵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跨学科内容,根植优秀文化
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深远的影响,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不断涌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具体而言,在新课标的指导要求下,教师应基于生本理念创新教学策略,结合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融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放性,打造自由、民主的学习空间,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对学生学科思维的有效培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显著地体现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上。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引入语文、地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化内涵。
例如,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久远,流传至今,只因其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寥寥几十个汉字,就将作者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承载着先辈们的卓越情怀。因此,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跨学科融入优秀的古诗词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传统文化性,还可以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学科体验之美,领略传统文化“无孔不入”的传承魅力。如在教学《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用古诗进行导入,选择“海内存知己”类的古诗词,使学生明白友谊从古至今对人生的影响意义,使得学生明白“落日故人情”的友谊情怀,感受友谊所带来的“聊赠一枝春”的友谊魅力,在“江南无所有”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到“聊赠一枝春”,这就是友谊,友谊是世间最值得珍贵的东西。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从古人的友谊智慧中汲取营养,做到珍视友谊,并感受友谊给学习带来的“共藉西湖草”的新体验,做到珍爱身边的友谊“惜与故人违”。经过古诗词的融入,将看似乏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变得生动灵活起来,充满情趣而又古今融合,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致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完成对友谊的理解,提高学科学习效率的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内心。
又如,在教学《中华一家亲》这节课时,教师可将中华民族久远的大团结历史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了解国家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的同时,正确了解现今民族关系,了解“一国两制”,懂得维护民族团结。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基于“昭君出塞”“文成进藏”两个历史故事,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学生认真聆听的同时,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在感受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可以形成承担民族大团结的担当意识。这样的教学充满故事性,教学气氛活跃、有趣、生动,将学生带入一个其乐融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高涨起来的同时,教师课程教学效率也实现了不断的提高。
(四)基于信息平台,打造开放教学环境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伴随终身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自然也不例外。道德与法治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学生仅是学会并记住了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实践的尝试和积累,在学生真正运用自身所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更多的感悟。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总是让学生的实践锻炼无法实现,在信息化教学的帮助下,任课教师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将课堂教学作更广的延伸,让学生真正完成理论吸收和实践探索的统一,使学和用融为一体,加快道德与法治学习任务的高效达成,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守望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史,和学生利用“云游览”的方式一起走出教室,走进当地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在这种“云游览”实践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和当地的老红军战士对话,听他们讲一讲过去的故事,在这样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情境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在战火中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除此之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开辟网上论坛,在论坛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共同完成教材中所给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议书,提出自己应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怎么样去做,并积极落实在实践之中。
(五)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要减少空洞的理论式讲解教学,而是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摆脱课本教材的束缚,到广大的社会实践中去学习传统文化。实践不仅是帮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的极佳途径,同时也是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教师要将实践与现实生活融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他们真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在《爱在家人间》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还要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增进与父母的情感,使之懂得珍惜、热爱家庭。教师可以在开展实践前,让学生展开讨论:“怎样才可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呢?”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挖掘自身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部分学生会感悟到,应该多为父母分担家务,部分学生会领悟到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此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将具体的想法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同时,要让其在实践后,写出实践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有力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还会使其更加理解“孝”的含义,从而提高道德素养。
三、 结论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更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丽.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J].新课程,2022(23):4-5.
[2]葛文勤.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探究[J].教育界,2022(6):95-97.
[3]张若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4):148-149.
[4]蔡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0(9):28.
[5]刘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和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0(77):96-97.
[6]杨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J].广西教育,2020(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