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当代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文章详细探讨初中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教学策略,强调以创新的方式推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养成,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与地理在时空维度和知识内容上的紧密联系,然后提出了融合教学的创新策略,并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展示了融合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该策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关键词:时空;初中;历史;地理;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0-0114-05
在教育领域,历史与地理两门学科各自承载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深入研究的使命。历史通过时间线索讲述人类的过去,地理则通过空间布局揭示地球的面貌。然而,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形成,对时空观念的建立至关重要。因此,探讨初中历史与地理的融合教学,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的锻造,能够有效发掘历史、地理两门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 初中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时空联系
初中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时空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历史与地理在时空维度上的相互交织;另一方面历史与地理在知识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一)时空维度的交织
历史是时间的艺术,历史学科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各个时代的风貌。而地理则是空间的艺术,地理学科描述了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揭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初中阶段,历史与地理的教学往往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和地理现象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起清晰的时空框架。
(二)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
历史与地理在知识内容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地理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初中历史与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时,学生需要了解郑国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工程原理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借助相关地理学科知识,如了解河流的季节性水文特征、地形地貌对农业的影响、交通线分布的基本原理等。上述内容仅仅是历史与地理学科知识交叉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掘的课例素材。
二、 初中历史与地理融合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知识迁移
1. 构建世界历史地理空间意识
世界史中出现的诸如两河流域、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等知识点,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模糊的概念,即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空间的准确定位,其理解难以深入、系统。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是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必要辅助。自15世纪以来,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这种一体化的趋势逐步覆盖我们当今日常生活、消费、教育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构建全球意识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例如,在以往的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大洋、大洲的具体分布。因此,在学习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历史内容时,也可以结合地图横向比较同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帮助学生构建对“丝绸之路”的整体性认识;又如,在学习“探寻新航路”等课程时,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到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历史学科,通过手绘地图、制作模型等活动,形成对“新航路”更加明确的认知,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维度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能力。
2. 构建中国历史地图空间意识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平原、山川、关隘、河流、海洋等地理要素息息相关。中华文明是大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因此在中国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河流是经常提及的地理要素。如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夏商周文明,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直至孙吴政权建都南京,情况方有所变化。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又如,从《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开始,课本对淮水进行了标识,而纵观初中历史教材,淮水几乎出现在所有与中国史相关的地图中,这充分说明淮河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对河流分布走向的空间记忆,是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整体性的区域认知、建立中国历史地理时空观的重要途径。
此外,海洋作为地理要素之一,同样也是塑造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与实现全球一体化的重要空间。在特定的时间范畴内,海洋和沿海区域与中国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有着紧密关联,不仅是古代中国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实现东西方文明互联互通的舞台,更是近代中国直面千年变局、历经社会性质变迁的战场。在地理学科中,对世界各大洋以及中国海洋的空间分布做出了基本的介绍。历史教师将该部分知识迁移到历史教学中,容易帮助学生强化中国历史空间上的联系。如汉代开始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治理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典型历史事件。在近现代史部分,列强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改革开放等重要现象也都以沿海城市为中心。
地理要素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布局与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城市虽然地理位置保持不变,但其名称历经了多次变迁。以南京为例,这座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建业、建康、应天府等,名称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历史的进程,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部分地理实体的位置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变化,而名称却得以保留。例如,古印度与今天的印度、古希腊与今天的希腊,虽然名称相同,但其所指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范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与地缘政治、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历史事件紧密相关。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并判定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强化学生对历史时期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要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此外,历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发现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二)方法移植
初中历史与地理融合教学实践中,利用地理图与历史文字讲解,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也能够提高教学成效与育人水平。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将地理图与历史课程相结合,从而直观地了解历史实际发生的位置与范围,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电子地图,更容易强化学生时间观念与空间观念,挖掘时空宝藏。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电子历史地图来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关于汉朝西域都护的设置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秦朝与汉朝的疆域图,通过直观的对比,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汉朝疆域相较于秦朝有了明显的扩张,其中显著的就是新增了“西域”这一块土地。通过对比展示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汉朝是如何实现对西域的有效管辖的?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其次,电子地图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比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动态演示战争的进程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具体路线图,包括主要的战场和战线,清晰地看到中国在战争中失陷的城市及其地理位置。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和深刻的空间印象。最后,历史地图在课堂总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地图的灵活性,为学生展示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的全貌。以太平天国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一张精心设计的电子地图,生动地展示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正式建立、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以及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在配合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深远意义。
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历史地图时,需要充分挖掘地图中的时空元素,正确解读地图上的文字、空间地理信息。初中历史教师在使用历史地图时。可以采用对比手工绘制等方法,引导学生对疆域进行充分的认识,以此来讲清课本中疆域的拓展与变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历史地图识读。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学生通过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图1),能够明确魏蜀吴三国形成的时间、都城、国号,了解三个国家周边的地缘环境,明确三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如曹魏政权处于北方,是传统农业中心和人口重心,平原面积广阔,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孙吴政权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具备水稻农业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依托沿江沿海的水路交通优势发展海外贸易;而蜀汉政权位于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南临云贵高原,其重心在于充分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加速推动同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
以上这些方法移植,其最终目的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初中生虽然尚未形成深厚的理论素养,但在教师的合理启发下,完全能够培养出充分运用客观条件、遵循客观规律去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历史学科所追求的唯物史观与地理学科所追求的人地协调观,在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上实现了殊途同归。
三、 初中历史与地理融合教学的实践案例
为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时空宝藏,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根据前述史地融合教学创新策略,以《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课为例,设计融合教学实践案例。
(一)设计思路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课为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的第一课,在第一单元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大河文明知识2yJeQro22DUxtHhgHK/r2w==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不同。通过本节历史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教学,引导学生认知历史的发展受到地理因素制约的观点。教学实践中,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时空宝藏。因本节课程内容涉及较为抽象的文化背景以及时空发展内容,故借助地图、地理方法、思维等进行融合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教学环节一】:课前导入
在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图2所示图片,帮助学生快速识读历史地图,明确希腊在欧洲的地理位置。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希腊发展过程中的疆域以及地理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相较于今天的希腊,古代希腊并非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概念。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古希腊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你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国家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明古国会有怎样的差异?”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古代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之间的不同点,从而探究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形态特征,引出“城邦”这一核心概念。
【教学环节二】:希腊城邦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代希腊文明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古代希腊地图。通过对古希腊地区平原面积的量化分析,学生会发现“城邦”的规模普遍较小,扩张空间有限,且各地区之间被山脉、海洋分割,难以形成统一的大国,由此得出结论,古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就是“小国寡民”。
而后,教师指导学生放大地图,深度考查以雅典为例的城邦国家的内部环境,总结出阿提卡半岛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貌环境。这种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古希腊的经济结构:漫长的海岸线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适宜谷物耕种的平原数量有限,内陆山区只能种植葡萄和橄榄。由此,学生会意识到城邦内部不同的社会阶层基于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理念。教师将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模拟公民大会的辩论会,分别以海岸派、平原派和山地派的立场,说明他们各自对国家建设的方向设想,是发展农业,还是发展工商业,抑或是对外殖民扩张。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将相关的地理知识充分运用到对历史情境的还原中,主动将自己代入特定时空背景下,体验跨学科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切身感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模式,形成对古代公民社会的感性认知。
【教学环节三】:亚历山大帝国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3,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亚历山大帝国的发展过程。在引导学生观察图3时,需要利用地理学科的识图技能。首先,观察右上角图例,明确图中各要素的关键信息。其次,根据教材内容,在图中标注亚历山大帝国的各个组成部分、重要城市、交通要冲等地理要素。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与文本信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自主归纳、总结、分享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过程。通过组织学生手绘亚历山大大帝国东征的路线和波及区域,引导学生思考东征方向选择与路线形成的地理依据,将交通地理知识迁移到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中,从而深入挖掘历史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课堂主体作用,培养时空观念。
在课程的总结阶段,教师将呈现图3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图4古代亚非文明分布示意图、图5丝绸之路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不仅能清晰地认识到亚历山大帝国所覆盖的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交界地带的广阔地域,直观地感受亚历山大帝国的宏大雄伟和世界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早期文明古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重叠、东征路线与后来丝绸之路路线的联结,学生可以在自主思考中总结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影响范围、涉及的多种文明类型和对后世发展的深远影响,具体阐明古代地中海世界、两河流域和中华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与成果。同时,地理学科知识同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条漫长的交通线能保持长时间畅通;为什么沿线的国家与民族都有积极参与商业贸易的意愿;为什么开放与包容的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方向等问题,从而获得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素养。
(三)实践效果
本次教学实践坚持知识的迁移、学生主体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时空观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路,促使学生能够根据历史地图,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兴趣得到了显著提升,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出色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深入分析希腊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并快速识别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所涉及的文明古国,这充分展现了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反馈进一步印证了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的积极作用。学生表示,在以往的观点中并不相关的历史、地理两门学科,其实存在着很多关系密切的问题,运用交叉知识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对求知欲的满足感远大于单纯的课本阅读。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深入观察东西方文明成长、扩张、交融的宏大历史图卷,不仅巩固了必要的课本知识,还加深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高度,深刻体会到地理环境在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地图分析、自主探究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历史地理知识变得更为直观易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与地理的融合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历史与地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时空宝藏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实践证明,融合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还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时空观念和历史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彤.基于时间尺度思想的初中地理、历史跨学科教学:以人教版“黄土高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1):14-17.
[2]张娜,荣钦军.基于“时空观念”的初中历史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3):46-48.
[3]龚峰英,梁焕霞,陈超.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以“交通运输”为主题的地理与历史学科融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4):46-49.
[4]周云清.基于史地融合的地理教学实践: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J].地理教学,2022(2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