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24-10-25 00:00:00黄在英
考试周刊 2024年40期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推动教师在教学思维、教师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与提升,促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挖掘学生的潜力,焕发学生的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文章以新课程理念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利用角色扮演方式,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培养文化传承意识;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契合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等措施,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语文;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0-0020-04

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经验、知识积累等方面,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具备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中心,以高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为基础,通过探寻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自由发展的课堂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的内在动机,从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文化传承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 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导入环节具有开启课堂教学环节的关键作用,对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知识的内在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应做到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同时,秉承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要求,通过设计丰富的导入内容,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全新的体验,以此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讲解《我与地坛》一文时,文章通过细腻的语言,运用寓情于景的方式,将自身对母亲的情感进行了表达,并歌颂母爱的伟大与崇高。为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母爱”为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身对母爱的理解,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并使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与交流地坛景观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作用、建筑美学、传统文化等角度,对地坛景观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分析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地坛在古代的建筑具有祭祀的作用,建筑风格承袭传统文化象征;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地坛的建筑是按照古代的文化传统“天圆地方”“天南地北”“天青地黄”的特点建造而成;还有部分学生依据史料,认为地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之内现存古建筑有五处以上。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古代地坛景观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并从中寻找作者对地坛的感触以及作者描写地坛景物的中心主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为学生的探究文本之路做了足够的铺垫,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有利于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完成知识的积累,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中心,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掌握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一文时,文章以细腻的视角,通过描写生活中平凡细小的景物,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勾画了五幅秋景图,其中既包含作者对故都秋天的赞美,也夹杂着自身的些许伤感之情。为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深入文本内容,以此达到教育的目标。设置任务目标如下:(一)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并运用精练的语言阐述文本描述的主要内容;(二)根据段落内容,对文章进行分段,并简单概括每段的段意;(三)细读文本内容,深度探究文中描写画面美的句子,并尝试为相应的画面设计名字。比如,文中描述了五幅秋景图,分别为小院秋景图、秋蝉蝉鸣图、秋槐落蕊图、盛日秋果图、秋雨话凉图等。同时,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的特点,进行深层分析;(四)要求学生探索文中写作手法、字词运用方面的精妙之处,比如排比手法、色彩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使用等。(五)要求学生鉴赏描写秋天的文章,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区别与联系,并要求学生仿写文中用词精妙的句子。教师通过设置适合学生阅读的任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感知文本描写的特点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文本感知能力,帮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虽然高中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方面已经相对成熟,但学生在鉴赏文本能力方面表现得依然相对欠缺。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合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将教材中涉及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等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现,促使学生在抽象思维与想象能力的支撑下,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插秧歌》时,该首诗词是作者依据自身观察,运用诗词的形式,将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生活情景进行了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歌颂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文中在描写插秧情景时,在音律与节奏方面充分展示了诗词的韵律与节奏美,在文字运用方面,通过巧用动词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富有层次性的画面。为了使学生能够感受文中涉及的音律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该诗词的专业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根据音频内容,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感受诗词在韵律节奏方面表达的轻松欢快情感;其次,教师可以将诗中描述的五种场景图片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依据图片内容,感受诗词描写的整体意境;最后,教师可以将诗词中描写劳动场面的情景,用视频的方式进行播放,使学生直观感受诗词中在描写插秧景象时,动词运用得精准之处,比如,动词“抛、接、拔、插”等,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视频情景的切换,使学生感受诗词描写画面的层次感。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既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新课程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教学环节。小组合作的高效性,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小组合作的作用,并以小组合作为支架,设计适合小组合作的任务,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与影响力,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目标。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同时,结合教学进程与学生学习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与提升的教学小组任务,以此实现小组合作能力的最佳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解诗词《芣苢》时,该首诗词属于《诗经》的一部分,由于诗经的内容年代久远,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词语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且诗经中涉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写法方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写法比较常见。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该首诗词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难度。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芣苢”两字的读音以及代表的植物特点。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探讨完毕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运用微视频的方式播放芣苢植物的特点以及它的药用价值,使学生对芣苢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为学生以小组模式开展诗词研读做了铺垫。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合作的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首先,要求学生借助文中注释以及自身的语言积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诗词进行整体感知,并简单归纳文中作者的中心主旨;其次,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词中“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运用的特点,并探究文中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场景描写等内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够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

五、 利用角色扮演方式,丰富学生自身情感

角色扮演方式,侧重学生的语言、动作、沟通、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角色情境中,感触文本中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同时可以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交谈,使其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对丰富学生的自身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中心,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自由发展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认知,并且在情感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百合花》一文时,文章属于小说题材范畴,在描写时以“我”的视角展开,以“我”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描写了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的过程,同时,将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的过程进行了描写,将通讯员代表的革命战士形象,“小媳妇”代表的百姓形象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歌颂了革命战士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赞美了普通人物的高贵品质,同时,歌颂了军民一家亲的情感。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感知文中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文中的故事内容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演绎,而且要求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应将文中的语言特点、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通过肢体动作、语言等方式进行演绎。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文本的情感,又能够提升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认知,对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六、 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中,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联系紧密,是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肩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充分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登高》时,在课前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运用视频的方式,将杜甫的生平以及该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行播放,使学生对诗人杜甫有进一步的认知,并为学生阅读诗词做了铺垫。紧接着,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唐代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以及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片段,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以此实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而且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在音律、字词、写作手法等方面运用的精妙之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字词、音律的分析,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 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学习视野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如果教师将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仅局限在课堂之中,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容,对突破学生的学习瓶颈,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内容,并使其以多种角度分析文本内容,这对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实质性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时,教师除了传授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以及文中描述的内容,可以将《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创作价值、作者生平、时代发展背景等内容,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存储。另外,针对文中涉及的乡村文化特色、乡俗习惯、道德观念、社会变迁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收集丰富的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此外,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内容时,应要求学生结合书中描写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与书中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并将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存储,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八、 契合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丰富的教学活动是充实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语文课堂优化,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依据整体课程阶段,设计与理论相融合的实践活动,以此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打开,促进学生在知识运用、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授课教材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比如,当讲解与自然景物描写有关的文章与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移步到大自然与生活中,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在描写手法、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当讲解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丰富的知识,并通过分享与交流,在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获得发展。

九、 结论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是针对新时期高中学生的发展ee2111ac38175d9384c22e37d08fb0d1edb6c79bd0f26a5199062a04b6de5e64特征,提出的具有方向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促进课堂教师回归到“本真生态”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此焕发学生的活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与教师之间产生高效的教学互动,从而实现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积累、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固有思想,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秉承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本课堂”教育思想,通过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大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306.

[2]廖福连.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8):96-97.

[3]于艳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532-533.

[4]张玉英.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漫谈[J].新课程·下旬,2018(10):161.

[5]尹忠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析[J].教育现代化-知网,2017(16):162.

[6]万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