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社会工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4-10-25 00:00:00温丽晖曾旭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5期

摘 要: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对青年党员的考察、培养和吸收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工作与党建工作在价值理念、服务对象、目标定位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将两者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理念,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方法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 社会工作;学生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5.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凝练,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上下苦功夫。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域。当前形势下,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党员成长发展的需求,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展的新趋势。将社会工作的方法和视野融入党建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有关这一课题,学界也有论述。陆士桢认为:“党的群众工作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和谐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党的群众工作在新时期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引入为党的群众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2]万艳指出:“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领域存在的价值弱化、形式化倾向、学生党员主体意识淡薄以及区隔化困境,从互构性治理视角提出专业社会工作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的路径。”[3]侯利文指出:“党建与社会工作在价值指向上的同一性、工作方法上的契合性以及功能定位上的互补性,在党建领域中嵌入专业社会工作,建构党建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式发展格局。”[4]钟铁城认为:“高校党支部建设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效果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和目标任务上与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具有诸多的相通性,能够对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进行深化和拓展,推动党支部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5]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结合基层党建工作实务经验,将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理念融入学生党建工作,①透过诸多个案的梳理和分析,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党建+社会工作”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意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命题和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7]这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围绕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贴近青年学生特点和成长成才需求,扎实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促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一些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党员发展、教育和支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校党务工作者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新理念、新思路,以寻求解决方案。在强化学生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党支部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把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党员发展方面: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的意识不足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8]。可以说,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思想觉悟的落后,都无益于党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9]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关心青年的成长,指出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有鉴于此,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做青年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时候,就需要帮助其系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让新加入组织的党员从根本上端正思想,真正做到“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

然而高校在党员培养和发展方面,存在一些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意识不足的问题。暨南大学李莹在考察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状态时就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冲袭,大学生党员在面临与个人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并需要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其价值取向更容易偏离原有的价值选择,更多地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常常表现出功利主义等倾向。[10]据笔者观察,上述现象在个别学生党员身上确实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更有甚者,将党员身份作为“博取利益的筹码”,入党的动机是为了在毕业找工作中增加一份砝码。笔者所在J大学Z学生党支部在查找党员自身不足时,发现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他们的积极性和行动效率在入党前后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入党之前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积极,一旦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后,部分党员便思想松懈,不再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有些党员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歪风邪气影响,在网络上传播负能量信息。由此观之,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二)党员教育方面:继续教育不足,党员理论知识薄弱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文件要求,关于党员继续教育,要求“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认真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然而,当前不少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会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上,特别是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中,通过学业成绩、志愿服务、任职经历、获奖情况等表现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进而推优进行培养发展,但却松懈了对学生入党后的党员继续教育,导致部分党员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该“重入党前教育而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与教育部的要求无疑是存在差距的。

此外,据调查了解,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数由辅导员担任。以笔者所在J大学的25个学生党支部为例,支部书记全部由辅导员担任。据笔者对本校同行的访谈和观察发现,辅导员常常身兼多职,很多时候无法像专职书记那样,将精力投于开展支部组织生活,一味以念文件说教的形式开展党员学习教育,这就导致党员学习成效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在开展党员继续教育时,支部书记往往会忽略学生专业的差异性,进行同质化教育。例如,笔者所在的党支部学生党员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历史学、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如若对其采用整齐划一地说教和灌输,党员们就很难提起精神,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三)党支部管理方面: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性不足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就指出:“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11]2018年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提出,以两年为一个周期,面向全国高校培育创建1 00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调动激发各地各高校创建基层先进党组织、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标各高校样板党支部,笔者所在的高校个别学生党支部呈现出了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老旧、党员活动阵地和平台缺乏、学生党员的主体性容易被忽视等问题。随着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数量增多,开展党建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需求相脱节;且党支部工作局限于发展党员、机械地完成“三会一课”和上级党组织交代的任务,缺乏创新和特色。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谈到学生党支部工作问题时就曾经谈到“要做好党支部特色工作”。她要求学生党支部书记结合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特点以及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树立典型,加强交流,以形式丰富、实效性强的举措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12]。

二、学生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的耦合性分析

“群体心理学”把群体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动产生增力的现象,称为“耦合效应”。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越紧密,联动的作用就越大,产生的增力就越大。[13]基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服务对象、实践目标具有相似性和契合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它们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耦合效应,产生出巨大增力,在党员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达到“1+1>2”的效果。广州一社工机构总干事甄鹤认为,“社会工作就是践行专业化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早期使用的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等不少工作方法,都具有本土化社会工作理念及特点,社会工作可以看作是专业化、可持续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因此党建工作与社会工作具有契合性”[14]。可见两者间的耦合性将为社会工作融入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可行性依据。

(一)价值理念的高度契合

侯利文指出,党建与社会工作在价值指向上具有同一性,党的“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使用者为本”二者在价值理念上是一致的。[4]徐喜春亦认为,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相同的价值目标,都重视对象的培养与发展。[15]就价值取向而言,我们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植根于每一位党员心中。社会工作则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遵循“助人自助”的基本理念,JAF8ddpLe+xnWpwtYXDnCw==帮助案主认识自我、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激发自身潜能,最终让案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的价值以“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为基本信念,以“平等、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对象自决”为实践原则,充分体现社会工作关心他人、服务他人、促进公平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追求。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党建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理念都是注重“以人为本”,在高校场域中,它们均倡导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最终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服务对象的一致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服务主体是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而社会工作在高校的服务对象包括有学业困难、家庭困难、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大学生群体,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对需要高关怀学生群体给予心理支持和困难帮扶。同时,学生党支部还需要对考察发展期出现问题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进行谈心谈话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两者的服务对象都是大学生,而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中也存在有特殊困难和心理需求的大学生,因此两者的服务对象还具有“交叉性”。服务对象的一致性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能;同时,将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高校学生党建,也为其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思路。

(三)实践目标的相似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活动,也是一门非常注重实务的应用型学科,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协助其解决困境,重新融入社会;同时致力于开展社区服务和建设,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高校在建设“服务型”党支部过程中,亟需实现由高校服务向社区、社会领域服务延伸,这就非常考验支部每一位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主题,让每一位党员在学习中有所悟、有所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党支部也注重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群众,服务社会。总的来说,两者都以追求“实务实践”为目的,注重行动。

三、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创新运用

社会工作与党建工作在价值理念、服务对象、目标定位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使党建和社会工作融合发展成为可能,党建社会工作领域也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界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有学者认为,关于党建社会工作内涵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社会工作的党建,即社会组织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党组织的新建和设立;二是,党建领域的社会工作,即党建领域中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党建+社工”就是各地实践中的典型模式。[4]本文探讨的范畴属于党建领域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嵌入,即在高校这个特定的实践场域中,两者相互推动促进,呈现和谐融洽状态,实现融合式发展。那么,针对上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党员发展和教育、党支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何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盘活党员继续教育资源、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作用、创新党支部管理方法,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三大实务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党建工作中的融入,为高校党务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模式。

(一)个案工作融入学生党建

个案工作在学生党建工作的运用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即通过与学生建立专业的关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协调、整合、动员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促进学生成长。当党支部书记与个别学生党员谈心谈话、解决学生困惑时,不是简单地叙事述说,而是需要运用个案会谈中的支持性、引导性、影响性技巧,通过倾听、共情,为他们排除消极情绪,寻求情感支持。针对“思想上入党”意识不足的党员,通过个案谈话加强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了解该党员近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动态和遇到的困难,做到有的放矢,端正其入党动机。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其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理论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党支部书记在预备党员谈话和党员转正谈话过程中,应注重对党的基本知识、支部工作内容和最新政策文件的考查。针对表现较差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困难党员,要用倾听、尊重、鼓励、同理心的支持性会谈技巧,走进学生内心,做到感同身受;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等方法技巧加以引导,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此外,可以将“助人自助”和“优势视角”理念融入党支部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关注每一位党员的个体差异、兴趣特点和能力优势,赋能个体,提高学生党员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在组织生活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说教形式,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开展“党史青年说”“我的入党初心”“党史我来讲”“微党课大赛”等主题活动,由学生来讲解对党的认识、分享实践感悟。

在党员培养方面,进行党员赋能,挖掘和培育一批党员骨干成为党支部书记的左膀右臂,协助开展党支部党务工作。建立一支善于运营新媒体的骨干队伍,将其特长发挥到党建宣传工作中,并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入党积极分子也培养起来,共同服务于党支部,实现党支部党员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之间、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二)小组工作融入学生党建

在高校开展小组工作,一般是针对有类似问题或需求的一组学生,运用小组方法、通过小组经验和小组过程,达到个人、小组共同发展的目的。[16]小组工作方法为学生党支部建设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将其运用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小组活动、主题党日等团队活动中,可以发挥小组动力,从而优化个人行为和观念,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高校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就是一个拥有共同需求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7]

将小组工作方法引入高校学生党建领域,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在高校中,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往往非常庞大。以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为例,每年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就有上百人,如何管理和培养这个队伍,对学生党支部是很大的考验。借用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模式、按照专业或年级划分小组,定期开展“入党积极分子成长营”,设立小组目标,使小组成员澄清个人价值观、剖析个人入党动机、了解党员标准并对照自身找差距等。通过开展4-6节小组活动,提升自我身份认同感,澄清个人价值观与入党动机,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同样地,通过建立“朋辈互助学习小组”,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链接红色学习资源,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党员继续教育。对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也可用团体辅导,采用分小组讨论、互动、红色情景剧角色扮演、情境代入等方式开展集体教育、开展组织生活会。通过一定的情境达到对活动的整体习得感和认同感,增强党支部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也能在特定的氛围中达到对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社区工作融入学生党建

高校党务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即明确校园就是社区,学生就是服务对象。将社区工作的方法运用到学校和学生党建工作中,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和实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当前,高校在重点打造“服务型、创新性”党支部建设,借鉴社区工作方法,就要扎实推进学生党支部的服务领域从校园向社区、社会拓展。这就要求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委员要熟练应用社区工作方法,掌握社会变迁、社区营造相关理论,灵活应用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等工作模式,科学评估社区、社会的服务需求,发掘、调配、优化服务资源。[18]

在高校这个教学文化资源丰富、设施设备齐全的综合性社区,又涵括了由各学生宿舍组建成的楼栋社区。利用好学生宿舍这块阵地开展党建工作,能更加精准化精细化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需求,这也是新时代下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方向。例如,打造楼栋宿舍红色阵地,建立党员活动室,在每栋宿舍楼成立临时党支部,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培育由党员师生组成的社区自组织——党员先锋服务队,安排各党支部书记、党员教师、学生党员轮流在党员活动室值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党的政策方针宣传、宿舍矛盾协调、失物招领等服务,让“有困难找党员”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也是所属行政区域街道办管辖下的一个特殊社区,可以与周边社区党组织进行合作共建,建立“高校—社区”党建资源的协调共享机制。发掘和利用好周边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党员深入社区、乡镇开展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红色调研,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连接和整合资源,输出社区建设、乡村振兴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城乡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当然,要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长期持续合作,就要培育社区特色共建项目,将项目落地化、品牌化。在这方面,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微治理和基层治理调研,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开展精准帮扶,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结语

新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做好育人工作、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中之重。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建设,是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为有效的途径,起着影响和带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局的作用。对学生党建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模式,促进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倡导构建一种“党建+社会工作”融合式发展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党建+”思维。

基于上述所谈“社会工作就是践行专业化的群众路线”的观点,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社会工作是群众路线的专业化加持,有助于党整合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多方力量,强化其服务性和专业性,提升党基层建设的效度。社会工作由此可以被党组织以及党建选择性吸纳并策略性使用,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注重党治理能力以及党建效度的提升。[19]对此,笔者是非常认同的。由此亦可见,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党建+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同时也推动了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注释:

①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以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等为学科基础,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关注个体身心健康和差别化发展。该学科善于运用专业手法开展团体辅导,注重社会资源的连接、整合、使用,这些学科特性与党建工作有颇多契合之处,故而笔者尝试将社会工作“嵌入-融入”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陆士桢,洪江荣.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与党的群众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6.

[3]万艳.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结构性困境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回应——基于互构性治理的视角[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0-116.

[4]侯利文.建构党建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式发展格局[J].中国社会工作,2023(9):1.

[5]钟铁城.社会工作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8(3):77-8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1).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5.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1).

[10]李莹.文化新常态下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现状分析[J].高教学刊,2015(14):185-186.

[1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7-03-01)[2024-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

1703/t20170310_298978.html.2017-03-01.

[12]陈旭与学生党支部书记面对面畅谈基层党建工作[EB/OL].清华大学新闻,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1/39448.htm.

[13]潘强,许钟元,刘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生态系统构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211.

[14]甄鹤.社会工作就是践行专业化的群众路线[N].广州社工,2018-5-21(5).

[15]徐喜春.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论析[J].高校辅导员,2016(4):26-29.

[16]石彤,彭君芳.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6-150.

[17]魏爽.“小组工作”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6(5):85-87+81.

[18]程丙,刘佳.社会工作方法与高校“三型”学生党支部建设[J].未来与发展,2016(6):109-112+108.

[19]侯利文.“党建”社会工作:何以可能?如何可为?——兼谈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河北学刊,2022(6):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