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陈凌教授对“一带一路”倡议有其独特贡献。基于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多国的考古经历及其成果,他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不能仅仅是推动参与方的经贸往来,只有同时推进人心、文化上的往来,才能让参与方、让世界连成一体;西方文化传统上喜欢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务广德而不务广地”,不干涉他国的发展道路选择,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包容性强、区域广袤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两大原因;考古挖掘的共同经历与共建“一带一路”大大增加了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与认同,从中、哈、吉三国联合挖掘古丝绸之路并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事件中可看出,这一领域大有可为;丝绸之路提供了文明互学互鉴平台,应大力强化此方面研究;与经济相比,文化同样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其价值更为长远和可持续。无论是古丝绸之路,抑或当今的“一带一路”,二者皆为多部乐章合奏而成的“交响曲”。
关键词: 古丝绸之路;文化认同;“一带一路”;“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5.07
访谈对象:陈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访谈日期:2023年7月9日
访谈地点:北京海淀区社科嘉园
录音稿整理:李少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录音校对:薛力
本文经受访者审定
一、作为一位考古学者,您觉得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性原因是什么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自身变强大这一背景,即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成就在世界获得认可。“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立场。
“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首先说明了一点:谋求发展要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选择,各国人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在旧有的世界分工体系下,后发展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在经济领域推动所有方互补,互通有无。不仅中国发展起来,中国还利用已有积累带动沿线国家发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经济维度的考量。
如果“一带一路”倡议仅有经贸往来,而彼此间缺乏相互了解,那么这种经贸联系将很脆弱。“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从人心、文化、经济上让世界连为一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支撑。
(薛:这与我的理解相同,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侧重经济和文化,伙伴外交侧重政治和安全。)
西方政治惯于划分势力范围。我们中国则不是。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古语为“务广德而不务广地”。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存在强制性的对外价值输出。
(薛:根据您的逻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不是需要把中国价值观推出去,否则中国将无法实现“一带一路”的建设?)
中国推行的价值观是允许大家自行选择发展道路,是相互尊重的价值观。
(薛:您的意思是,要在不同的价值观基础上推进对外经济交往模式。)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向世界传递这一信息:我们都可以有自身的发展道路,彼此间需相互尊重。“一带一路”倡议呈现的是多元价值观。它的提出,对冲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所谓的只有一种发展道路,只有一元的价值观。
二、您本人跟“一带一路”有什么特定的关联性
我研究的是古丝绸之路,最感兴趣的是探讨中国如何选择特定道路。我在研究过程中从古代寻找证据,关注民族大融合和对外交流,关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在近现代西方的冲击下中国如何坚持自身发展道路。
中华文明具有持续发展力,源于两大深层次原因:
一是,中国文化包容性强,这体现为自觉和非自觉地不断学习,以及中国文化较强的自愈力,其背后的基础是:中国在历史上持续位于世界发展前列。
二是,中国区域广袤,各区域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基于这两点,中国道路得以长久持续。研究“丝绸之路”要比较文化和区域间的差异,以及中国接收和输出的文化。为此,我去中亚进行丝绸之路调查,包括2011、2012年带队到中亚进行挖掘工作。
(薛:基于中亚的挖掘工作,您总结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第一,他们认可中国一些考古方式的有效性,所以他们能够接受我们提出的观点。第二,2014年丝绸之路正式申遗成功,我参加了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申遗过程,我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每个沿线国家都有阐发对国家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认定的意愿。
(薛:2014年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首先,丝绸之路经过该地区。当然历史上存在不同民族、政权活动,但现在国家边界就在这里。其次,每个国家在申遗过程中都要对其遗产作价值阐释。在这个过程中,沿线国家一方面确实对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敬意,另一方面也特别希望自身文化价值得到世界认可。
古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相互联系的主要动脉之一,而且它由国家推动,例如,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其后又包括国家保障,如烽燧线的建立。在丝绸之路开辟前,民间交流是零散的、自发的。有了国家保障后,这种沟通交流以常态化方式展开,其广度、深度就不同了。
沿线国家为何对丝绸之路如此认定?主要是大家觉得丝绸之路对人类历史具有很强的推进作用。我们在申遗或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因为丝绸之路是共建的,所以感受到丝绸之路的亲和力,大家似乎找到了共同身份。
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将古代丝绸之路划分为54个廊道(段)。目前做得相对深入的是中哈吉联合申遗过程中这一段,其他的53段还没有做。因此,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与挖掘还大有可为。
(薛:是的。仅做了一段就成功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如果全部做完,其作用与影响力可以想见。我有一个小疑惑:这种挖掘是您个人与古代丝绸之路间的一种联系,与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有何关联?)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经通盘考虑后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丝绸之路精神,即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究竟为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这既是对古丝绸之路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继承这种精神的向往,同时也是对未来的一大愿景,即希冀“一带一路”能够如同古丝绸之路一般,为人类文明带来重要推进作用。
三、您对“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整体评价
过去十年,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已从政策转变为普遍参与。每个地区的执政者、企业、文化界人士对世界的了解,与此前相比完全不同。
(薛:国内企业参加“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是参与这个国家大战略以获取商业利益,这与挖掘文化有何关系?)
首先,古丝绸之路起初主要由商人推动起来,后来才转变成国家行为。现在的“一带一路”同样如此,每个企业和团体走出去都会带来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拓展了各自眼界,从而对世界和自身定位获得更为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使者,它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向国外展现中国。
大家谈论成果时,更多关心的是基建成果、经贸成果,因为此类成果肉眼可见。文化则是隐性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不断凝聚共识的平台,该成果对于世界文明将产生持久性影响。
四、中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评价是怎么样的?可侧重文化方面谈一下
首先,这些年“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确实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发展,与以前相比,双方关系更加亲近。其次,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向往,给予很高评价,渴望与中国交流。
(薛:我指的是东道国对“一带一路”的评价)
正因为他们认可中国的发展,才愿与中国交流,否则“一带一路”倡议将难以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双方加深了解,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也更加正面。从文化和考古专业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中亚对中国了解得很少。现在他们很认可中国的考古研究方法,进而认可中国文化。
五、“一带一路”倡议推出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变化
通过积累外交经验,中国外交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灵活。国家的发展促使我们对中国道路愈发自信。我们除了关注自身以外,也更加关心全人类的发展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推出后,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中亚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基于自身发展经验,将中国发展模式及绿色发展理念传递给世界,尊重并肯定他国的发展权利。“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双方经济交流,还分享国家治理和环境整治经验,为中亚国家提供宝贵经验。因此,他们对中国的评价是正面的。
(薛:那么,接下来是否将导致一个问题,即它们认为中国是先发展起来才搞治理的,他们也要先发展再治理。)
中国许多技术和理念的输出,一方面是同时进行的,另一方面没有保留,例如中泰铁路,中国不仅帮助建设,还转让技术。以前,中国高铁受西方卡脖子很严重,但是中国没有反过来卡后进国家,而是不吝惜同国外分享高铁技术。中国的此种做法产生了正面影响。
七、“一带一路”倡议面临哪些挑战
应加强中央统筹。每个人、每个单位对“一带一路”的理解都不一样。从积极面来讲,这反倒会推动一些新尝试的产生,应及时把这些尝试纳入国家更为宏观的考量。经济上,我们原来有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造成环境方面不利影响,现在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文化上,应该不断推向纵深、寻找共同话题。另外,要先从中国周边做起。国家将来应在宏观上进行国际交流统筹和内部统筹。
八、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下一步整体推进有什么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文化方面相对弱些,不如经济方面。文化和经济同样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它的价值更长远、可持续。将来要寻找经贸和文化间的关联,彼此之间相互服务,找到共同、合理的地方。
(薛:具体到您研究的领域,可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文化自信,强调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国外同样存在这类问题,中国在保护、传承、利用好国内文化遗产的同时,这套理念要同国外多交流。
(薛:您是说要进一步挖掘丝绸之路吗?)
不仅如此。丝绸之路提供了文明交流平台。从文化角度看,我们需意识到,除了“一带一路”平台,还需鼓励研究国外文化,同时鼓励国外研究中国文化。挖掘历史文化,认识各自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只有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才有可能讨论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并产生交叉认同。例如,国外做专项研究的机构支持力度很大。中国在这方面相对较弱,需强化。
(薛:区域国别研究现在就是做这件事情。)
但力度要加强,政府要投入更多人才,而且要更具有导向性,引导或支持学者关注一些更深层次的宏观问题。比如,中国只有写出被世界认可的世界史,才能真正具有文化话语权。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地区和国家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
九、高校与智库应该如何参与“一带一路”研究问题?具体到历史研究而言,您认为西方式的世界史写法,主要不足在哪里
西方史的写法背后都有价值观支撑。如果我们完全接受,就等于默认其价值阐释。
要甄别哪些应该接受,哪些可以不接受,或者我们可以发展出另外一条道路。西方历史学界主要是基于西方文明的。例如,西方最流行的建筑史是《弗莱彻建筑史》,其内容基本不包括东方部分,因为西方历史学界对东方缺乏认知。因为东方与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就变成文化的他者或者异类。他们是从凌驾他者的角度来诠释历史的。
(薛:我最近的思考体会是:一切历史都是历史的历史,因为一切都在变化。通过跟您谈话,我收获一个重要启发:一切历史都是地方史和领域史。所以,西方仅仅提供代表其自身的一种地方史和一种领域史。基于中华传统的包容性价值观,我们应该提倡更多的区域史和领域史,这样才能展现出世界不仅仅存在西方和非西方这两个区域,还包括众多不同领域。基于不同区域与领域的、丰富多样的多文明历史,才是全面深刻的。)
所以,下一步在文化领域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应该探索另一种世界史书写模式。因为所有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些文明发展框架、模式等,包括涉及中国文化遗产的很多理念,也是从其自身经验出发,缺乏东方要素支撑,或者说东方要素支撑不足。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直接拿西方那套理论框架来分析,从起点来说便是否定自己。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薛:我现在也做不同文明的比较研究。我一直认为,不同的文明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共同的,这构成了不同文明交流的基础;另一部分是特异性的,这构成了每个文明的特色。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挖掘特色,以求实现更多的互相了解和彼此平视。)
2019年我在北大举办丝绸之路展览的时候,讲了一句话: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行道,也不是单向道。
(薛:应该是什么呢?)
丝绸之路不是单行道,因为它不是走一条路;也不是单向道,即不是走一个方向。丝绸之路应该是一个由多部乐章合奏而成的交响曲。丝绸之路因为提供了各种可能,才得以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如果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独奏。古丝绸之路也好,现在的“一带一路”也好,二者追求的都是不同乐部的和谐合作。“一带一路”,包括古代丝绸之路给予我们的启发是,我们是要寻求多种声音,而非一个声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这样的发展过程能够促进各个地区文化的丰富性。文化的丰富,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有力支撑。
我所谓的文化的多样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自己的多样性,就是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一是世界的多样性,即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文化。保持内部与外部的两种多样性,才是世界应有的模样。如果各个国家的民众都意识到保持内外两种多样性的必要性,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宽容。
十、您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新疆是一个多族群、多文化的聚集区,这是一个学术研究结论,但也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薛:怎么理解这一特点?)
第一,从客观历史来看,游牧民族产生文字比较晚。有文字后才能够统一行动和制度。第二,中亚的地理环境决定其生态较为脆弱,只能实现有限发展,整体力量有限,无法形成多部门经济。这决定了其文化必须是多元的,因为很多需要的东西必须从外面进来。第三,那个历史时段,中华文明、波斯文明等比较发达,处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带的各个地区当然会受到发达地区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中国新疆、中亚地区文化融合性很强。
十一、“一带”和“一路”哪个更重要,或者取决于哪个方面?例如,文化上可能“一带”更重要,经济上“一路”更重要
陈:二者其实都很重要。
(薛:没有分类上的区别吗?是否各有侧重?)
实际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存在两种可能性:陆路和海路。到汉代时期,海路基本延伸到了东南亚。另外一半主要由波斯湾、红海沿线的商人开通。
(薛:“海上丝绸之路”鼎盛于宋代,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可追溯到2J3bNQm8Mn4FFcP7tlWLXw==哪个朝代?)
汉代。不过那时航海技术还不够发达,所以是近海航行,中国船只仅能到达东南亚一带。另外一半路程主要由波斯湾周边的人发展起来,东西方各走一半。魏晋、唐代以后,中国人就能够航海到那边了。
(薛:晋、唐以后中国人就走到波斯湾一带了吗?)
是的,这在学术上有论证。后来航海技术实现了进一步发展。但到了明代,郑和其实也仅是近海航行。真正能够跨越大洋是很偶然的,西方大航海时代跨越印度洋、太平洋最初都非常偶然。而且,当时的所有航行主要基于贸易,沿途一站一站地交换商品。以前海路的政治性不如陆路政治性强,海路的政治性到明代以后才凸显。两者性质上有些区别,但并不是完全相互隔绝。此外,由于当时我们的都城主要位于北边,所以更多走陆路。海路就是商贸往来,由商业利益驱动。以前很多人讲中国不是海洋经济,这是以偏概全,不了解历史。
十二、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海上贸易占据绝大部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陆上“一带一路”建设将主要围绕文化领域展开
古代丝绸之路发展也未达到那么快的速度。“一带一路”建设仅有10年,取得今日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了不起。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全球地缘冲突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但是,地缘冲突加剧的时候,同样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时候。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内在生命力,其他国家对其认可度越来越高。这更能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而不能只看重数量。
(薛:在地缘政治方面,我认为中国正在用多元包容的文明替代西方的排他性文明。)
中国在西亚推动伊朗与沙特和解,就是向世界传达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即中国鼓励文明间的交流和解,而非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