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林民旺教授是中国研究南亚,特别是印度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西进战略”的延续,具有必然性。十年来,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上升得特别快,原因在于中国真心帮助南亚国家发展,这突出表现在道路、电力等方面;但中国也要注意,南亚国家具有的家族政治特点需要妥善应对。中国与印度的合作,既要务实,又要避免因帮助印度而损害自身长远利益。
关键词: “一带一路”;南亚;基础设施;印度;务实合作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5.05
访谈对象:林民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访谈时间:2023年8月1日中午
访谈地点:上海聚十三餐馆
录音稿整理:张靖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录音稿校对:薛力
本文经受访者审定
一、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是什么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领域战略西进的延续。中国在温家宝总理时期就已开始讨论和思考外交战略的西进。习近平是当时分管外交的常委和副主席,他看到了外交西进成功的可能性和持续的必要性。自2011年起,中国东部、南部面临长期战略竞争的可能性,这也促使中国选择外交西进。偶然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我认为,(当时驻哈萨克斯坦大使)乐玉成对于“一带一路”的提出也发挥了作用。
二、以南亚为例,谈谈你对“一带一路”十年的整体评价
第一,“一带一路”的成效非常明显。中国确实做了非常多的实事,给南亚地区带去了切实的好处,为南亚国家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基础。最明显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现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的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都是南亚最好的。如果他们自己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则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当前水平。
第二,相对艰难的阶段已过去,“一带一路”将面临更困难的阶段,因为它已到达深水区。“一带一路”在(南亚)很多国家被政治化了,导致(南亚)小国避免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甚至部分国家避免使用“一带一路”这个词汇。但是,他们又非常希望与中国达成实质性的经济合作。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合作项目可以有,但希望避免给这些项目贴上“一带一路”的标签。
第三,在规划和产业配套上,我们很多时候基于国内的经验进行项目规划,导致项目都是按照中国的发展情况实行超前规划。但这些南亚国家还未达到中国的发展水平。最明显的是巴基斯坦,其境内很多项目已完工多年,但还未能实现正向的经济收益。这导致当地多数人质疑项目的必要性,因为他们没得到当初宣传中提到的好处。
第四,我们在对外宣传中束缚了自身选择。例如,我们说将瓜达尔对标深圳,这使当地持有过高期望,同时也导致我们无法达到宣传的标准。很多项目已完工四五年,但整体利用率并不高,诸如斯里兰卡的高速公路、汉班托塔机场,以及巴基斯坦的港口和机场项目等。
三、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评价如何
正面评价方面,无论是中方还是南亚国家,都相当不错,因为成效显而易见。在民间层面,我认为积极评价肯定是主流。他们要取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跟中国谈合作仍是最快的,而且中国是真正地在帮助他们。
负面评价也存在,我认为,南亚对“一带一路”的负面评价在国内也要报道,如果只报道正面信息而不报道负面信息,大家必然无法对南亚有全面且准确的认知,从而认为南亚地区鼎力支持“一带一路”,认为南亚共建“一带一路”不存在阻力,我们在当地的项目很快就可完工并实现盈利。总之,我们需要让国内民众知晓外界对“一带一路”的真实评价。
四、“一带一路”推出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明显变化吗
最大变化是提升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其次是外交做法上的调整和变化。
对中国来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干涉他国内政”与“维护自身海外利益”的平衡?如今,本国海外利益的保护已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议题。如何在过去强调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如今日益凸显的“保护本国海外利益”间取得平衡与兼顾,这对中国而言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门需要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学问,需花费成本和时间研习其中的经验智慧。
“一带一路”的内涵仍不十分清晰。“一带一路”涵盖的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并非仅涉及经济维度。但当前的大量宣传和案例都在讲“一带一路”获取的经济成就,淡化了很多其他方面同样很紧密、很重要的关系,例如中国与巴基斯坦在军事方面的防务合作与军事外交就非常紧密。
五、“一带一路”倡议推出后,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南亚有什么变化
过去,印度与南亚国家的贸易额最大,对这些国家具备最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外交影响力。中国在南亚的存在感则一直较弱。现在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上升得特别快,快到印度作为南亚区域的主导国家都似乎难以接受。中国陆续成为南亚诸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或第一大投资国,中国对南亚国家民众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你如果到尼泊尔的泰米尔街走一走,将发现很多工艺品店的主要顾客是中国游客。好些国家都是因为很多中国游客的到访而有了中文导游,然后又有了中餐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并形成产业链,进而中国的影响力和存在感在当地逐渐形成。
六、如何看待“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伙伴外交、全球治理等外交概念间的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在经济领域的一个抓手,具有非常实质性的内容,其他概念主要是理念。“五通”建设需要国内各部门与地方配套和对接。国内各个省市和政府部门都制定了各自的配套方案,以配合“五通”的实现。2021年出台的全球发展倡议则主要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七、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如果没有印度的干扰和长期存在的南亚区域结构性因素,共建“一带一路”在南亚将不存在问题。南亚其他国家很欢迎中国帮助他们。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中美博弈的外溢效应将在多大程度上波及南亚国家。历史上看,中美竞争很多时候会殃及池鱼,影响到中小国家。南亚国家非常希望中美间的博弈局限在两国之间而不波及第三方。这也是南亚小国不愿搞印太战略的原因。不过整体而言,美国对南亚地区的关注度更低。
八、对下一步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有什么建议
我简单归纳几点。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需要对南亚地区加深了解,明确战略目标、优先推进方向以及重点合作国家,并基于当地优势产业和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合作,而非多头并进。
第二,对于真心和中国友好的当地政治力量要及时予以帮助,尤其是在其处于困难阶段的时候。南亚地区家族政治非常普遍,一个家族并非做大官的人才有影响力,其整个家族在当地很多部门都具有强大且持久的影响力。
第三,不要再与印度谈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一直非常排斥“一带一路”倡议,对于相关项目不是激烈反对,就是默不作声。例如在谈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时候,印度就强烈要求将其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而非“一带一路”的组成部分。
第四,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合作非常重要,但要务必注意合作内容与领域所具有的战略影响。对于同印度的合作,中国不能基于国内的建设经验,也不能基于在海外其他地区的相关经验,而是要在维护中国自身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前提基础上,结合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的特殊性来实行有目的的安排与管理。总之,与印度合作务必要谨慎,需要高度关注印度的潜在发展势头,尤其要关注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动,以及当地民意对华态度的改变。
九、您觉得高校与智库应该如何参与“一带一路”研究
第一,高校和智库参与“一带一路”研究各有优势,关键是要挖掘各自优势。高校的基础研究肯定有其长处,智库则对现状的调研和把握比高校更强。
第二,官方要为学者提供足够的建言献策空间。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者的建言献策到底有用与否?二是学者建言献策的质量如何?很多时候,学者要了解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想法,这样才能实现建言献策,但大部分学者可能还缺少此种现实感。
十、国企与民企如何在“一带一路”共建中更好发挥互补作用
原来国企唱主角,现在则应尽可能发挥民企的作用。早期“一带一路”建设都是大项目、大工程,成本和风险高,很多时候需要政府担保,民企确实较少存在可发挥的空间。现在情况不同,政府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因此重视)做“小而美”项目。民企做这类项目则比国企具备更大优势。中国需利用各个国家和地方的此类比较优势。例如,印度有很多人善于做短视频,作品具有很好的创意,可以形成一种“(中国)民企,尤其是小而精的民企,与印度当地人合作,进行小而精领域和文创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