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4-10-25 00:00:00赵栩赢
经济师 2024年10期

摘 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Productivity)已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指的是企业通过创新、技术升级、管理优化等手段,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影响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企业竞争力 创新 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281-0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即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将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不仅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追求数量的增长,而且强调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新型优质生产力是随着技d566bb10c6db5107ecf82bd8494c741f术创新的提高和增长速度以及高端产业的蓬勃融合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形式。这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举措。新型生产力在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它们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

(二)特征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标志。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技术或工具的更新换代,而是劳动者能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优化组合。其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包括创新起主导作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以及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摆脱。这些特征体现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区别,即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而不是单纯依赖资源的大量投入和消耗。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体现在新技术的深化应用,以及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涌现。这表明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可以概括为: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并且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产业的兴起以及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新型构建。

三、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一)创新驱动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整体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但同时也要保留传统制造业,避免重蹈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的发展道路,夯实我国产业基础,维护经济发展安全。只要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被时代淘汰的企业。这就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传统产业智能化、自动化,以防止产业流失。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打压日益强烈,想把我国永远被限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虽然发达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们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疲劳。他们为了维护一己私利,不仅破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进步,而且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反智、反科学特征,逐渐失去了引领全球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意愿和能力。以技术水平最高的美国为例,近年来对传统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在新能源领域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就是最好的证明。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这意味着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成长,这些领域拥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企业通过参与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更高效、更环保的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整体的产业链水平和价值链位置。

(三)增强企业活力

新质生产力能够提升企业的活力,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投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焕发新的生机,还能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促进人才和技术集聚

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这要求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加大投入,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为硬科技公司的技术攻关提供更多支持

(五)优化产业结构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企业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化,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企业可以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还能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四、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策略

(一)科技创新引领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论述,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新的组合,加上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共同形成的一种生产力新质态。从字面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生产力。“新”与“旧”相对,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核心主导是科技创新,是代表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质”是生产力水平由量到质的增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是由突破性技术革命、生产要素新配置和产业转型升级而形成的高水平现代化先进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来催生当代先进生产力。这包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优化全要素生产率

现代产业体系由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成。当前,新生产力的技术源泉既有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技术,也有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工程、未来网络、深海开发、航天探索等前瞻性未来技术。这些颠覆性科技成果将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和构建未来产业,推动技术和产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要素×”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产业新模式,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同时,要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三)深化体制改革

新型优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新质量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新型工业化是以新一轮产业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工业化进程。在实践中,要以新型优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培育新型优质生产力,实现新型优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带动。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四)差异化发展策略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国资委提出,要大力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长期主义,加大布局力度;坚持投新、投早,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高质量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千差万别,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要立足差异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

(五)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诸多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社会的进步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现代生产力,成为一种强化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六)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畅通市场信息,推动市场营销战略、策略、模式、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更好实现产需精准对接。

(七)优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平衡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需求,通过先进技术增加利润,使企业在同行中站稳脚跟,实现良好发展的需要。在生产力上,优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平衡,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内生动能上,优化消费与投资的平衡,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八)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与开发制度

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为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建立人才、项目、基地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形式,以科技工程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团队。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制度,积极鼓励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投入专业技能和智力。以利益为驱动,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的不断创新提供更多动力,最终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影响越来越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品创新、强化市场适应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等多方面的贡献,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面对未来,企业需要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关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论述摘编[J].新湘评论,2021(08):57-58.

[2] 刘继兴,火贞.邓小平简洁的语言魅力[J].秘书之友,2012(04)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06):25-38.

[5] 石光辉.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DB/EB].共产党员网,2023-03-05.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