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高等院校为核心,针对高校人才就业情况进行深度分析,着力探究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基于吉林省自身高校的基本情况与经济发展态势,切实对人才就业情况与地方经济建设情况、产业布局情况进行全面探究。从人才培养体系、高效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情况等方面入手,探求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 地方经济 就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90-0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布局出现变化,国家推动各地区经济发展,以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成为重中之重。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革,才能够进一步落实高等院校的教育机制,并与当地经济建设进行桥梁搭建,使其能够呈现出高校人才与当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基本态势。基于此种形式。需要吉林省以自身经济发展情况为核心,深度了解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高校人才与当地经济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合作模式。
一、高校及地方经济概况
目前,吉林省高校共有64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专科院校27所,985大学1所,211大学3所,省内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医药大学、工程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农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多个方向,在学校专业设置方面较为全面。但是,目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专业的高校较少。从吉林省自身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吉林省以第一产业人员比重最多,其所占比例在46%左右,第二产业人员低于第一产业。从近5年吉林省经济发展态势来看,省内着重开发第三产业类型,这由此导致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应用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在省内落地生根。因此,吉林省对技术能力高学历高的人才需求量大。近些年来,受国家政策以及省内招生政策的影响,省内高校的招生比例逐步增加。同时与国外相关学校或国内区域性企业合作,开办校企联合型专业,为地方人才输出提供了巨大的人才资源。并依托教育部课程体系改革相关文件,省内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优化与科学技术型专业设置,着力与经济发展方向契合。
二、高校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省外就业占比高,服务地方经济意识不强
就吉林省2022届毕业生就业趋势进行全面了解,省内高校学生留在吉林省进行就业的比例约占全体毕业生的36.78%,而剩余部分的毕业生大部分流向省外就业,其中有小部分由于升学等原因到其他省份进行学业深造。对留在省内就业的学生进行分析,专科生留在省内就业的百分比为57.47%,本科生留在省内就业的仅占32.43%。由此能够看出,高校毕业生对于留在省内进行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这一意识并不明显。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看出省内就业环境与外省相比,在薪资水平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且从学校自身来看,不同学校对自身专业的定位有所区别,如医科学校、农业学校、理工学校或警察学院、体育学院等办学特色较为明显,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同各自专业相契合,由此导致这类学生留在省内就业的较多,而师范类学校、综合性大学学校毕业的学生流向省外的比例较大,这也是由于外省产业结构更为丰富。
(二)生源质量较差,社会认可度低
从高校生源质量来看,吉林省学校两级差异较大,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学生质量较高,其就业渠道更为广泛。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学校,学生生源在省内质量属于中上等,因此这类学生在本省就业优势较大,但生源如若流向外省进行就业,会由于地域差异而导致外省对这些学校的认可度与认知度不高,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匹配等情况。从整体来看,吉林省专科高校较多,因此这类高校往往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模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且学科建设与专业水平发展方面远远不如省内重点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因此其社会认可度较低。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从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方面来看,省内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已经处于高端水平,而其余高校博士学历教师的比例占学校的1/3以上,专科院校的博士比例不足全校教职工的20%,这也是限制吉林省各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省内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师结构与教师学历之间均呈现出不均衡的情况,且双师型教师较少,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均处于高端阶段的教授级别的教师,大都分布于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较少,由此导致省内高等院校的师资情况并不均衡。
(四)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较少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是吉林省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吉林省中重要的国有企业,但是能够进入到这两个单位进行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除吉林大学外,其他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实力和能力进入该国有企业进行工作。其招聘人员往往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省外985院校进行人才引进。因此,从全省范围内的专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学生能力来看,省内高等院校虽专业分布较广,但高精尖专人才培养较少,无法使学生从事高技术的专业,因此相关学校与吉林省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省内企业的人才招聘。
(五)缺乏地域特色的品牌专业
吉林省高等院校涉及的专业包括方方面面,农、林、师范类、警察、体育、工程等专业性强的专业以及高精尖专业均有涉及,但是基于吉林省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吉林省众多高等院校其专业较多,但是在全国范围排名较高的学校并不多,吉林大学作为吉林省科研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最强的大学,其在全国范围内,学科建设名列前茅的专业较多,但省内其他高校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排名与学科能力排名均较低,不能形成区域性特色品牌专业,无法同吉林省的相关产业实现桥梁搭建,进行对口型的人才输入。
(六)科研成果转化低,对地方经济发展科技支撑作用小
吉林省高校科研实力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为首,作为龙头学校,其教职工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处在省内高校的前沿,其他院校当中虽有大部分教师能够从事科研工作,但与这两所学校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吉林省大部分高等院校仍旧有着较大的科研压力,且科研氛围并不强、学校平台无法为其提供更加优化的科研平台,并且在科研奖励机制方面也未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对于能够发论文进行科研成果建设的老师并没有予以相应奖励,使得吉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未能形成互联互通的发展状态,对于地方经济的科技支撑作用较小。
三、高校优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办学理念,深化与地方企业合作
吉林省高校需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办学理念与专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切实发挥治学严谨,紧跟现实需求这一思想内核进行专业体系建设,同时与吉林省地方企业进行全面性的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形成订单班的教育模式,将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方案制订融于其中,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制定,切实打造校企联合进行学生管理的协作机制。同时,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方案机制的建设,并由校企共同进行师资队伍的组建,从而促进产学融合,切实发挥吉林省高校的全面发展作用,打造实训式实验基地,使学生所学专业与吉林省企业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进一步为吉林省地方经济服务。
(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高等院校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过程当中,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而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核心。因此,需要从教学质量与师资团队入手,进行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与课程体系的打造。首先,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需要对实验设备、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材、学风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化的规范管理,落实教育部下发的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的学生培养方案。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以博士学历为核心,将博士学历招聘年龄放宽至45岁以内,招收优秀学校毕业的研究生,调整师资团队的年龄结构。如此能够使新的教学技能与新的科研方法在教师团队当中快速普及,为其提供科研条件与晋升条件,并与企业之间达成深入合作,引进企业导师,搭建双师型导师队伍。
(三)科学规划专业结构布局
以吉林省地方发展为核心,科学进行专业结构的优化与布局。吉林省作为东北老革命基地,在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的过程当中,工科与综合类大学需要着重强化自身工科类专业的建设,使学校专业能够同当地工业企业相合作,让学生到实地进行实习。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移动终端、虚拟现实技术大力推进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吉林省在航空、光电、冶金、机械、能源等行业均处于蓬勃发展与阶段性突出进步的阶段,由此高校需要基于学校自身的专业模式进行专项性人才培养,将特色专业与特色人才相配合,并与吉林省积极推进的发展方向相契合,二者实现互融共通,使高校学生毕业后能够入职吉林省企业进行专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个人努力。
(四)建设地域特色专业
基于吉林省地方性的基本情况进行经济转型升级政策的落实,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移动互联技术为核心的高新产业在吉林省进行全面铺开,而地方高校也应顺应政策走向,对于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细微调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与社会发展动态相契合,满足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时专业对口。地方高校基于自身原有的产业专业基础,进行特色专业打造,以高精尖专业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杜绝广而杂的专业设置,可以吸纳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任教,进行特色专业打造。同时与政府之间达成合作,在政策推进过程当中,政府所合作的企业也可以同高校建立相互合作的桥梁,进行专业设置。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可以将大数据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技术体系融于其中,进行创新性专业方向引领。
(五)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地方经济支撑能力
引进高校优秀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才能够进一步落实高等院校特殊专业建立的科研基础。同政府、企业之间达成友好合作,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条件、科研氛围与科研能力,组建良好的科研团队,将一线专职教师作为科研团队的主体力量。通过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发明专利,进行科技服务等方式进行科研创新,从而同吉林省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为其提供科研成果的助力。学校方面搭建科研平台,同时招纳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当中,做辅助性工作,了解科研结构,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参与专业方向相关工作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在科研平台与科研机构建设方面,学校对科研团队的组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并确立学科带头人,培养科研骨干教师。并由学校带头进行科研成果的转换,只有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够为吉林省的经济服务打下坚实基础。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核心进行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最后由生产企业进行成品输出,将技术、项目、科研成果、知识产权、设备转卖给企业,由企业进行成果转化与销售,能够为吉林省的产业模式增添新的助力。
四、结论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迷茫期及专业限制,地域限制都会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为进一步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使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尽可能留在吉林省,为经济服务贡献个人力量,提升个人能力,需要从高校自身建设入手搭建特色化专业,使其能够与吉林省产业之间形成互融共通的经济共同体,这对于引进高校学生来到企业就业而言有莫大帮助,同时也是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红英.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2.DOI:10.27178/d.cnki.gjxsu.2021.001617.
[2] 蒋利和.新形势下地方高水平大学服务经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32(09):54-58.
[3] 陈光,吴春岩.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02):151-152.
[4] 卢立珏.地方高校科研转型的路径与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9.
[5] 唐伏龙.广东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3.DOI:10.27036/d.cnki.ggxsu.2022.001768.
[基金项目:2022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吉林振兴中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GH22798)。]
[作者简介:1.常龙(1990—),男,汉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教师教育;2.徐帅(1986—),男,汉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