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BOPPPS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参与式学习,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模式。随着数智化赋能于教学模式的转型,原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度不够,混合式教学质量亟需突破。文章结合数智化手段对BOPPPS教学模式进行改良设计,并应用于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证发现:二者结合能起到协同促进的作用,教学模式改革显著提高了授课班级的学习成绩,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智化 BOPPPS 双重差分法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77-03
互联网+时代,教育形态悄然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转型。“慕课”“学堂在线”等线上课程平台与各大高校展开合作,进一步推动混合教学发展。但当前各高校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以来,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通过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层面,与教学内容融合度不够,达不到与传统课堂媲美的教学质量。将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于混合教学的探索尤为重要,本研究在BOPPPS模型的设计和实践中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同时又兼顾了传统课堂教学基础的优势作用。
一、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内涵
BOPPPS教学是加拿大教师的教师技能培训(ISW)所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由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ive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以及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组成。BOPPPS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全过程,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其次,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反向进行课程开发和安排教学,牵引学生完成学习,并进行自主管理;最后,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坚持持续改进,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过程性考核成绩和学习结束后的总结性考核成绩及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安排和设计,并从教师和同伴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支持。
二、数智化与BOPPPS相结合的模型设计
(一)数智化混合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已开展“智慧教室”建设,然而“智慧教室”建设耗时较久费用高昂,难以对所有高校普及。而各高校都已配备投影、摄像头、音响、麦克风等多媒体基础设施,基本符合数智化混合教学的硬件条件。可通过配备与教学终端连接的摄像头进行课堂实况共享,实现与异地学生的课堂联动。对于非智慧教室,教师可使用笔记本电脑、Ipad等设备通过VGA转接线进行投屏,替代电子白板的功能。
(二)数智化与BOPPPS结合的教学范式模型构建
1.课前学习导学任务。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在雨课堂中做相应的笔记,实时反馈给教师端。教师可以通过所做的记录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督促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而明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将课堂内容变成以问题为导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授课和学习效率。
2.导入。课堂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上课之前,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发布的慕课链接、教学视频、图片、案例等,或者启发性的问题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通过回答来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引出本次教学的内容。
3.掌握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以学生的视角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精确,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生任务,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学生可通过手机进入“雨课堂”平台,学习“群发公告”中推送的教学内容。
4.前测。通过“雨课堂”发布的题目完成前测。前测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复习、预习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安排教学重难点等,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5.参与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融合视频动画、案例小故事、实战演练等,将知识点化抽象为具象。在课中引导互动和讨论,提升学生互动参与度。
6.后测。在授课完成、课堂即将结束之际,完成“雨课堂”发布的课堂测试,判别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即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结合“雨课堂”后台统计的测试情况,可对部分排名靠后的学生进行课下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后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上课内容。
7.总结和评估。在授课结束之后,学生总结并画出本节知识要点思维导图,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回顾课堂的主要内容,巩固加深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完成教师通过“雨课堂”上传的作业和下一次课的预习题目,并通过“问卷星”反馈听课建议使教师及时调整授课方法。
三、教学模式改革应用效果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
相比于OLS等传统回归方法,双重差分法针对政策的估计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精确度。因此,使用双重差分法来评估数智化与BOPPPS结合的教学范式的影响程度。该教学模式已在部分会计学的授课班级中进行了试点,参与者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21级会计专学生,应用数智化与BOPPPS结合的教学范式的班级作为实验组,未应用该教学方法的班级是控制组。样本选取2021—2023学年期末笔试成绩,通过教学模式变化所带来的横向单位和时间序列的双重差异来识别其“处理效应”,检验数智化与BOPPPS结合的教学范式改革的实施效果。
(二)学生成绩初步统计
在2021学年和2022学年,笔者向1班和2班均讲授了“会计学原理”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两者均未实施BOPPPS教学模式;自2022年度后,高校学生返校为教师评估混合式教学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笔者的“财务会计”课程均向1班和2班进行讲授,经采集学生建议及学情分析后,2班实施了BOPPPS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实验组;1班则采用原有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
根据三门课程期末笔试成绩的初步统计结果,会计学原理课程2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无论是均值还是标准差似乎都没有明显差距,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期末成绩统计结果显示,1班相较2班似乎有更高的均值和更低的标准差。财务会计课程的统计结果则显示,经历了BOPPPS教学模式改革的2班其期末成绩比1班明显有更高的均值和更低的标准差。然而初步的统计结果并不严谨,需要进一步通过严谨的统计检验做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全面分析。
(三)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
笔者选取的数据样本是不同班级的教改期末笔试成绩,样本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要求两个样本均来自正态分布总体,且两样本总体方差相等,所以在进行t检验之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
从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来看,“会计学原理”课程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p值分别为0.8974和0.1856,不能拒绝“方差齐性”的原假说,认为1班和2班在这两门课程上的期末考试成绩方差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财务会计”课程的Levene检验p值为0.0520,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方差齐性”的原假说,认为1班和2班在财务会计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方差上有显著的差异,且经历了BOPPPS教学模式改革的2班其方差更小,意味着实施该教改有助于缓解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差异,实现共同进步。
本文用R语言进行方差齐性检验leveneTest;当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时设置参数var.equal=T,方差不齐时,设置参数var.equal=F。本数据因为样本较小,方差齐与否的检验结果一样。但样本量较大时,检验结果就会出现差异。
笔者使用r语言中car包的qqPlot,绘制QQ图查看数值分布。图中横坐标是标准的正态分布值,纵坐标是样本数据的值。从下图可以看出,所有数据基本都在置信区间内(默认展示95%置信区间),表明数据分布通过了正态假设检验,可以执行t检验。
(四)混合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实施BOPPPS教学模式改革前包括两门课成绩的比较,以2021学年“会计学原理”课程为例,2班期末笔试成绩的平均值为61.475,略高于1班的期末成绩平均值60.073,但其p值为0.697,无法否定两者之间无差异的原假说,因此,可认为两个班级在2021学年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笔试成绩无显著差异。会计学原理作为财务会计课程的基础和先修课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班级在会计领域的知识禀赋并没有先天的明显差距。同样,还对2022学年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进行了t检验,这次1班该课程的期末笔试成绩的平均值为75.756,明显高于2班的期末成绩的平均值70.949,但经过均值方程的t检验后发现其p值为0.141,同样无法否定两者之间无差异的原假设。
2023学年财务会计课程期末成绩经过t检验,发现实验组2班的“财务会计”课程笔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1班,高达9.128分,且在3.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两者之间成绩无差异的原假设。本文使用箱线图将三门课程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如图4。
结合2021和2022年度两个班级在未实施教改前的两门会计相关课程期末成绩均无显著差异的t检验结果,可以认为教学模式改革显著提高了授课班级的学习成绩,改善了教学效果。除了实施教改的“有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方面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性,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班级均由笔者亲自授课,除向实验组提供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学习课程外,授课内容和教学环境完全一致。
四、结论与展望
BOPPPS理念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打造教学新范式。通过与数智化技术相结合,既关注于传统课堂本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又通过数智化提高授课效率和质量,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且通过三学年的应用研究证明数智化与BOPPP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显著提高了授课班级的学习成绩,改善了教学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囿于样本数量和授课对象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未来还可从以下方面完善延伸: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本文仅选用期末考试分数作为指标,未来更精准的测度还需要建立在更全面评价体系之上。实验班级虽然是随机选取的,但仍征集过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意见,不排除学生偏好对教改效果有一定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可拓展到其他课程教学中,通过学情分析对教学模式进行动态调整,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协同促进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卉,徐琳,孙云.基于BOPPPS模式的会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优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3,9(03):111-115.
[2] 柴惠芳,杨玉辉,董榕,等.智慧教室建设与混合教学应用探索——以浙江大学的“智云课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05):110-118.
[3] 冯晓英,王瑞雪.“互联网+”时代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9(07):19-26+92-93.
[4] 王英让.基于“互联网+BOPPPS”混合教学模型的教学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3):170-172.
[5] 冯晓英,吴怡君,庞晓阳,等.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师准备好了吗——教师混合式教学改革发展框架及准备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110-117.
[6] 王佳利,李斌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校本混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3):101-107.
[7] 李宝敏,余青,杨风雷.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国内外106篇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1):75-84.
[8] 曹丹平,印兴耀.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2):196-200+249.
[基金项目:2022年第一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DES+333”财会专业数智信课程协同体系改革研究(220604978120221);2022年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化与BOPPPS结合的教学范式研究——以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为例(JY202207);2023年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校企深度融合下深化高校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20230112309)]
[作者简介:陈雨思,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会计。]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