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学分银行是推动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移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至关重要。自我国开展学分银行实践以来,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调研显示,学分银行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为保障学分银行的有效运作,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设立权威管理部门、加强宣传与培训以及构建完善的学分互认合作联盟来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困难,以确保其顺利运行。
关键词:终身教育 学分银行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73-03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信息的重要性在人类生活中日益凸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日益多元化,而教育成为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终身学习的概念,作为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超越了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界限,迎接飞速变化的世界所提出的挑战,为了处理好个人和职业生活的新问题,人们要求不断地回归教育。终身教育的概念重新定义了教育理念,为教育带来全新认识。“学分银行”概念是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分制度为核心,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举办的“欧洲大学间学分互认会议”,32个国家参与其中,该会议旨在促进欧洲大学的国际合作、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及学术网络的建设[1]。通过学分和学期制的认可,不同背景的学生都可以随时入学,提升学位和学历的认可,促进师生交流。目前,我国的“学分银行”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上海、北京、广东、福建等地正在探索学分银行建设。
一、终身教育与学分银行的概念
终身教育是对国民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化,从供给侧角度强调通过提供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和教育环境等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持续学习的保障和支持[1]。学分银行概念源自终身教育理念,是一种统一管理和转移学生在不同学校和机构获得的学分的机制[2]。终身教育与学分银行的概念的提出,为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学习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机会。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迎接新的挑战,还是在求职市场上提升竞争力,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学分银行的机制都能够为个人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
二、学分银行发展的意义
通过建设学分银行,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和发展,为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学分银行作为关键平台,它不仅是记录学习成果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激励个体持续学习,推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通过学分的积累,个体可以在学分平台上跟踪自己的学习进度,然后激励自己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学分银行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传统的教育中,当学生调整到新院校或系时,需要花费时间重复学习之前已经学习过的课程;而学分银行则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获得的学分转入新的院校或系,从而减少了重复学习的时间,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特别是学分管理机构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所取得的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如果有必要可以向新的学院或系提交申请转学院或系。新院校或系将根据学分银行的规则与规范,来确认与转让学生所取得的学分。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依据个人兴趣、需要及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转院或转系[3]。例如,某同学在学校主修英语,但他觉得自己更喜欢电脑,于是又改修电脑。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以前所学的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通过学分银行转入计算机系,从而节约了学习的时间与费用。同时,学分银行致力于多个专业的跨领域研究与革新,以培育具有广阔视野与创新思考能力的学生。学分银行还可以实现“以人为本”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的模式,使学员能够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学分银行还可以起到加强产学研相融合的作用。
三、学分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建立学分银行,推动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方面仍处于初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根据统计,目前只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探讨了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设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中提出了设立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积制度,促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渠道的畅通[2]。尽管国家宏观政策已明确学分银行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方向,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以推动学分银行的实施。然而,至今尚未找到解决如何充分利用已获得的学分来申请学历证书、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的切实方法。缺乏落地实施的指引和方法,使得现有的制度壁垒尚未被打破。
(二)缺乏权威认证机构
目前,欧洲、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学分银行权威管理机构。这些机构对学分进行认证和管理。然而,在我国内地,尚未建立类似的权威管理机构。各省市只是在自己的省内探索学分的积累与转换,没有一个权威管理机构来认可,导致我国学分银行无法实现全国统一标准和转换[2]。比如,我国开展学分银行建设的主体,90%以上都是依托当地开放大学, 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于缺乏权威认证机构,我国学分转换的系统一直饱受争议。目前,学生们还无法将自己的学分顺利转换为其他学校或国家所需的学分,这不仅给学生们带来困扰,也影响着教育体系的发展。为了增强学分转换的信服力和权威性,必须建立权威的认证机构。这样的机构才能有助于确保学分转换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推动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学分银行普及度不高
我国探索学分银行将近20年了,许多学者对学分银行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是目前学分银行在我国的普及率并不高。我国许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企业、媒体、社会人士对学分银行都还不太了解,甚至有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学分银行[4]。根据调查获知,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开户主体主要还是当地的开放大学, 由学生本人主动申请注册开户的情况是比较少的,而由学生主动申请学分转换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5]。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分银行宣传力度不够[2]导致其知悉度不高。诚如,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自运作以来,主要是通过网站、讲座、宣传册以及社交媒体等宣传学分银行,但这些宣传主要针对在校学生[2]。相反,普通市民对学分银行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大多仅仅通过零星新闻报道听说过,对学分银行的实质意义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如何注册账户和申请学分转换了。学分银行的学分不仅包括学历教育,还包括非学历教育,而非学历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市民。因此,提高学分银行的知名度迫在眉睫。同时,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未接受到足够的指导。国家开放大学自推出学分银行以来,并未举办过面向全国学生和教师的专业培训活动,仅仅是每学期或每学年发布学分银行注册通知,由当地开放大学转发给学生和教师,学生们则根据通知中附带的注册、激活手册进行操作。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在学分银行的使用和应用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疑惑。
(四)不同高校间学分互认困难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有24家学分银行正式成立。然而,这24家学分银行虽然接受其他学校的学分,却无法确保其他学校也会接受自己的学分,这是学分银行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2]。比如说普通院校可能认可一本、二本院校的学分,但是一本、二本院校不一定会认可普通院校的学分。另外,同一个地区内不同学校之间,同一门课程的学分、学时、考核方式、教材等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高校间学分互认困难的主要原因。以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函授)的教育学课程为例,南宁师范大学将其定位为公共基础课,规定为2学分,36总学时,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方式(闭卷)”;而玉林师范学院则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规定为4学分,64总学时;河池学院未设置教育学这门课程,但设置了教育学基础,规定为4学分,64总学时,考核方式为终结性考核(闭卷)形式。因此,在学分互认方面,是应该优先认可较多学分,还是按照各自设定的标准进行认可,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高校学分互认难题。有些高校可能会依据课程纲要和教材等因素来决定是否给予学分认可,然而实际操作中发现,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门课程,也可能因为不同的时间段而存在显著差异。
四、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自2014年我国推出学分银行制度以来,虽然学分银行已经获得了我国政府的教育计划和援助,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来规范其运作。相反,在国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国家已通过立法确保学分转换制度的合法地位,且在这些国家中学分转换制度通常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课程中进行学分转移,从而促进教育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但这些国家的立法具体细节,可能会因国家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确保学分转换制度的合法地位,我国应该出台法律法规,明确相关内容:一是明确学分银行转换制度的法律地位、实施机构、运行机制等内容,确保其在法律框架内合法运行;二是明确学生、高校和相关机构在学分转换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保障转换过程的公平、透明和合法性;三是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要确保学分银行系统实现多元化功能,包括学分查询、课程选修、学业规划等服务功能;四是在数据安全方面,也就是隐私保护方面,要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在学分转换过程中得到妥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学分转换制度的合法性和可靠性,促进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提升。
(二)设置学分银行权威管理部门
为了保障学分转换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需要设立一个学分银行权威管理部门作为认证机构。这样的认证机构需要由教育部门、专家组和相关行业代表共同组成,以确保权威性和公正性。该管理部门可以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和转换规则,确保各地学分银行的运作符合国家标准。同时,负责各地学分银行的监督工作,并给学生和教育机构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服务。只有通过建立这样的机构,才能有效解决学分转换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三)加强学分银行的宣传和培训
推动学分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外在力量的推动,也就是让社会广泛认同学分银行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向全体师生及市民普及学分银行的概念、目的和操作流程。利用校园广播、海报、小册子和媒体等方式,将学分银行的重要意义及优点,在全体师生和市民中广泛传播。同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或研讨会,为全体师生和市民讲解学分银行的运作原理及运作细则,加深大家对学分银行的认识与了解。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学分银行系统的培训,使全体师生和市民具备良好的学分银行运作能力。对于新入学的学生和刚接触学分银行的老师和市民,可以开设学分银行的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查询学分余额、如何申请转换学分、如何评估和认定学分等,以便这些学生、老师和市民能够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学分银行的相关知识。另外,学校也应该在学分银行平台的主页上为全体师生和市民提供一本特殊的训练手册及操作视频,方便全体师生和市民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查阅和学习。
(四)构建完善的学分互认合作联盟
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在特定协议下建立的相互协作组织,旨在实现互补优势、共同承担风险和促进资源流动[2]。学分互认合作联盟则是指由多个高校、培训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联盟组织,旨在促进学分互认和学分转移的便利性、透明度和一致性。这种联盟目的在于解决不同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存在的困难和障碍,通过制定共同的标准、规则和流程,确保学生在转学、转专业或跨校修读课程时能够顺利转移和认可学分。
学分银行联盟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大学之间的联合,即多所大学联合成立一个学分互认的联盟,确定学分,以及一些学科的教学计划、课时和教学形式都是一样的;为了让学员更容易地完成学业,还可以利用学分储蓄来累积学分b8b389a44624bc9fdb0920325d75bb01,取得文凭。二是大学与非学历认证组织联合,由各组织联合制订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评价准则,并由专家进行评审,经认证后的成果得到各成员的认同。三是大学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大学对培训机构的教育水平进行考核,在联盟中对培训机构的学分予以认可。这三种联盟形式均以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职业竞争能力,进而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学分银行联盟通过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学分交换制度,有利于营造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为学员们的学业选择与成长空间创造条件。
五、结语
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分银行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在个人的学习积累和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学分银行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设置学分银行权威管理部门、加强学分银行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构建完善的学分互认合作联盟可以促进学分银行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健康发展,并为个人的学习与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鸿,胡瑞娇.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构建[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01):39-41.
[2] 钱雪萍,陈浦翔,黄凯.成人教育学分转换瓶颈研究及对策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成人教育,2018,38(07):8-14.
[3] 叶茜.基于“双证融通”的学分银行建设——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经济师,2023(10):178-180.
[4] 江颖.学分银行建设困境探析——以开放大学承建的学分银行为例[J].终身教育研究,2018,29(04):43-50.
[5] 何贤良.学分银行视域下成人教育实践的应用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3(09):28-31.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终身教育视域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GXGZJG2022B070);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学分银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学分银行为例”(编号:2021KY1917)]
[作者简介:莫秋荣,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教育管理、学分银行。]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