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出发,探讨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关系和现实难题,并从政校企合作机制、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等角度进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52-03
一、引言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知识、技术、信息等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在职业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调融合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加速培养产业创新发展关键人才,推动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脱节的问题,而产教融合的两端链接的是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交汇点,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也影响了职业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作用。因此,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于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双向促进关系
一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即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注重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整合与高效利用。这种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动力。
二是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即产教融合通过职业学校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过程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关系
一是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即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更加注重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市场资源,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进行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
二是信息共享与技术创新,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共享和技术的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双方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的平台。通过深度合作,双方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三)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关系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即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他们也将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职业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从而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难题
(一)职业教育输出与市场需求间的不适应,人才供需匹配存难题
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岗位不断涌现,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型岗位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持,而一些传统专业和过时技术则占据了过多的教育资源,这导致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二是职业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如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固定,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即使有所更新,也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又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这种教学方式既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这些难题,将直接导致企业需要付出更多资源进行岗位培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与市场需求脱节。如许多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线教师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无法真正理解相关产业界的需求,难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教学内容和培训项目。又如,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形同虚设,或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法深入企业学习和实践,缺乏对前沿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专业技能的实操能力。
(二)政校企合作机制不适应,资源整合效率存难题
一是政企双方存在沟通机制不畅问题。企业和教育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企业难以向教育部门传达其对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需求信息,而教育部门也难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影响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因此,当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机制。
二是校企双方存在合作目标和职责不明确问题。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校企合作的高质量模式尚未形成,且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机制尚未建立,容易影响校企双方的合作动力。如前文所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体系及技能培训等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种不匹配也会导致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难以建立,职业院校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降低了校企合作的吸引力;又如目前的校企合作多依赖于人际关系,而非完全基于学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合作方式往往不规范、层次较低,缺乏自觉行动和统筹协作的运作模式。这限制了校企合作在提升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潜力。
三是政校企运行机制存在制约问题。政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在运行中面临诸多障碍,如经费来源单一、成果转化难度大、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的良性发展,使得政校企共建的教学基地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体系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适应,创新能力存难题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目前许多职业教育机构在教学内容上仍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岗位竞争时显得力不从心。一是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创新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二是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应用不足。即使职业院校引进了新技术和设备,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和实践经验,这些新技术和设备往往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难题涉及供需匹配、合作机制、教育体制、实践和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合作运行机制,多元化经费来源,促进成果转化,以及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建设,确保双方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实现共赢,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一)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支持体系。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为产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例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或项目补贴等,以激发企业和学校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设立政校企合作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合作项目的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活动,确保合作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二是搭建政校企沟通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沟通交流平台,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定期交流机制,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各方需求,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鼓励学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共同研发,促进政校企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完善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产教融合质量。政府可以组织专家或者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定期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符合预期。根据评估结果,政府、学校和企业应及时反馈并调整合作策略,有助于不断完善和改进产教融合模式和方法,提高其可持续性和实效性。
(二)推进职业教育模式改革
一是对接新技术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新质生产力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融入更多实践性、创新性内容,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产教融合升级。例如,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这些技术手段可以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持。通过云计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技术,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是对接新需求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求从业者具备更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更加专业、高效的教师团队来应对。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实施双导师制,学校方面应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负责理论教学部分,企业方面则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双导师教学团队结合了教师的理论优势和行业专家的实践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教学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推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岗位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提高实践能力;或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支持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通过创新实践平台的锻炼,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也将推动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四)优化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检测产教融合效果的绩效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绩效评估是检验产教融合效果的关键环节,它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产教融合效果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绩效评估也是衡量产教融合对新质生产力贡献的重要指标。
产教融合绩效评估机制的构建可以从设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建立有效的评估流程、运用评估结果进行改进这几个方面进行流程设计。评估指标可以从产业支持度、产学研协同度、课程设置与更新及师资队伍质量等几个维度来进行构建;然后对于每个评估指标,应设定明确的标准和阈值,以便进行量化评估;确定评估周期,如年度评估或项目周期评估,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同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职业院校可以有效地衡量产教融合的效果,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产教融合不断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将评估结果与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挂钩,以激励校企各方持续改进。政府给予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例如,减免企业所得税、暂停征收增值税等,这些措施将有效降低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成本负担,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设立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和个人奖励,对参与产教融合的教师、学生及企业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
总之,通过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推动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优化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深入的课题。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不同需求,并为实现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人才要求的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01):108-117.
[2] 申妍瑞,胡纵宇.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05):89-93.
[3] 闫志利,王淑慧.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7):3-10.
[4] 王静.深化产教融合职教模式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N].新华日报,2024-05-31(019)
[5] 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堵点与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4,40(03):5-1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类型教育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22B0999)]
[作者简介:倪莹莹,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