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强化“三农”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保险业支持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视角来看,保险企业尤其是保险资管机构可以通过捐赠、另类资管产品、股权投资基金等另类投资方式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农村实体经济。特别是通过股权投资基金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助于将服务乡村振兴由“输血”转向“造血”,为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做出切实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帮扶 另类投资 股权投资基金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50-03
自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党中央强调,要持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保险业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依托现代化保险体系服务农村经济和“三农”建设,自觉参与、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文献中针对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已有一定研究,例如通过农业保险类服务粮食安全战略[1],通过民生保险类“防返贫保险”杜绝返贫问题[2],通过财产类保险保障农房、农机[3]等,但现有研究集中在保险负债端风险保障,针对资产端投融资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从资产端视角出发,丰富保险资金发挥投融资功能支持乡村振兴具体路径的研究。
一、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一)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
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保险资金服务乡村振兴指引了方向。保险企业一是要落实中央对金融资源配置领域的要求。要聚焦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做好“五篇大文章”,具体到“三农”问题,要全力服务粮食安全、支持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二是要落实中央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要求。《指导意见》提出拓展多元化金融服务,推动“融资、融智、融商”有机结合,创新招商引资、产销对接、融资支持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保险负债端的风险保障功能只能托底防止脱贫地区返贫,农村高质量发展更需要资产端投融资功能精准服务“三农”需求,强化农村产业“造血”能力,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二)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保险业践行责任担当的重要契机。一是体现慈善精神。保险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向乡村振兴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有利于为农民生活提供基础保障。二是聚焦民生关怀。保险资金为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产业根基、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增进民生福祉。三是推进共同富裕。保险资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积极吸引各界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利用产业和人才两大抓手从根本上拓宽农民增收创富途径,实现共同富裕。
(三)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试金石。我国尽管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相对落后,定点帮扶县区域性龙头企业相对匮乏且造血能力不足。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要求保险资金因地制宜,遵循市场规律筛选有潜力的企业,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不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对保险资金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保险资金在资产端如何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同时确保投资安全,这对自身投资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
二、保险资金另类投资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一)捐赠帮扶
捐赠模式下,保险企业通过向定点帮扶县捐赠,资金不直接投向企业,而是经由县政府统筹规划,用于帮扶当地种植、养殖、基建等。这一模式下保险资金不干预资金的使用范围,不对后续运作管理负责,因此,对捐赠资金监督力度较弱,可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资金挪用、滥用等现象。这一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
(二)捐赠+保险+特定村特定产业帮扶
为确保保险资金真正惠及基层,捐赠模式逐渐演化为捐赠+保险+特定村特定产业帮扶模式。保险企业在定点帮扶县指定1个或2个试点村镇定向帮扶,向试点村镇的种植、养殖业提供针对性资金支持,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高效利用,并结合负债端功能根据当地需求定制保险产品,加强产业风险抵御能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选派的挂职干部及驻村第一书记,对捐赠资金实际使用成效进行监督,确保产业帮扶实际落地增收。
(三)通过另类资管产品带动产业发展
该模式下,保险资产管理业利用债权投资计划、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另类资管产品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让保险资金下沉到农村建设和产业运营中,间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带动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典型案例如某头部保险央企与省级交通投资企业合作设立债权投资计划,投资于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高速公路建设,以更加便利的运输条件为农村地区商品流通、人员交流提供有力支撑,搭建起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致富道路;该保险央企同时通过信托计划向全球领先种业创新企业发放信托贷款,支持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开发和生物技术研发,对于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种业振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金融支撑。另类保险资管产品的运用不仅增加农业农村融资,更能通过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增长。
(四)通过特色产业帮扶产品支持产业发展
为充分发挥保险投资端功能,保险企业可以将资金投向专业机构设立的另类产品,在相关机构的统筹规划下,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将产品用于脱贫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典型案例比如各保险资管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扶贫基金),自2016年设立以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成效显著。扶贫基金截至目前共投资了8个项目,累计投资金额4.65亿元,覆盖近3万贫困人口。扶贫基金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4],例如,河北省阜平县老乡菇种植项目、贵州省惠水县味莼园食品加工项目、贵州省施秉县杉木河景区等项目,对脱贫地区形成了有效帮扶、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更重要的是,扶贫基金把产业和劳动力留在当地,为脱贫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为当地发展造血供能。
(五)通过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
股权投资基金灵活性和解决痛点的能力较强,能够同时解决企业资本金融资和降负债需求,是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强有力创新工具。近年来,乡村振兴投融资政策逐步指向实操层面,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用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发挥资金撬动效应。保险企业,尤其是保险资管机构开始探索在定点帮扶地区依托股权投资赋能现代农业企业的可行性,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推动乡村振兴由“输血”转向“造血”。典型案例如某头部保险央企投资设立的扶贫及乡村振兴领域行业第一支市场化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是扶贫及乡村振兴精神在另类投资领域贯彻落实的首次尝试和重要创新。基金一是能向原贫困县现代农业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以股权方式投入资本金,提供资金支持并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为企业规范化运营发展和未来上市筑牢根基;二是能优化创业环境,有助于企业创新支撑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优秀人才提供创业立足的条件,吸引人才下乡、返乡创业[5],提升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造血”能力,显示了股权投资基金在支持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
三、保险另类投资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的建议
(一)发挥股权投资产业基金“造血”优势,激活农村经济内生动能
在保险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中,捐赠类产品只能在短期内解决特定地区的部分迫切需求,起到较为基础的“输血式”兜底功能。另类资管产品则是从改善投资环境等角度出发,发挥作用的途径较为间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根本性改变作用有限。相较而言,股权投资产业基金一是能够将资本金直接投入实体产业运营主体,确保资金精准流向需要帮扶的领域,让当地经济自主“造血”;二是能够基于保险资金在经营管理、市场资源方面的优势,帮助中小规模、成长潜力大的企业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实现稳健成长;三是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下乡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积蓄人才后备力量。综合来看,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是由“输血式”帮扶迈向“造血式”赋能的优势工具。保险资金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中,既要通过传统投融资工具为农村经济“输血”,守住防返贫底线;更要结合股权投资产业基金这一创新型工具,聚焦优势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的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落脚点,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
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加快农业科创企业孵化,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例如,对于特色农产品、水资源等比较丰富的地区,投资可以聚焦于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对于产业资源等比较丰富的地区,则可以重点投资相关产业链科技创新企业,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当注重基金管理人自身优势资源与当地优势产业的匹配性,为企业引入经营、管理经验和上下游资源,助力当地企业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致富道路。相反地,如果产业投资不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投入的资源就是无源之水,无法发挥实效,资源配置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三)强化风险管控,合法合规是投资工作生命线
风险管理是基金投资生命线。股权投资基金应当坚持合法合规运作,坚决不碰监管红线,围绕基金设立、投前、投中、投后各环节确定合规要点,将合规风险管理内嵌到基金运作的全流程之中,将流程管控落到实处,做到全流程合规。建立基金层面的投资决策、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通过完备的制度建设确保基金运行框架的合法合规。建立完善的投后跟踪机制,基金定期对项目公司开展实地检查,获取其生产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财务情况,确保项目公司合规经营。严格遵守基金《合伙协议》等合同的相关规定,适时召开基金投决会、合伙人大会等,讨论表决重大经营管理与决策事项。严格按照监管机构要求报送基金各项信息,严控信息披露风险。
(四)组建专业团队,提升基金管理人主动管理能力
脱贫地区通常存在自然资源禀赋较弱和其他风险因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很少,绝大部分企业为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与保险资金的负债性、安全性、盈利性等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对保险资金的投资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适应投资难度更大的乡村振兴项目,基金管理人应着力增强项目主动管理能力。一方面,建议组建具备产业基金管理经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基金管理团队,一是有助于理解并高效对接合伙人(投资人)的需求;二是可以提升项目筛选、投资和运作的效率,有助于推动基金落地成功率的提升;三是能够依托管理人员的产业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处置能力,确保被投企业及项目风险可控。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完善的投后跟踪赋能机制,定期了解被投企业经营情况,推动被投企业规范化运作,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并帮助被投企业做好包括投资人在内的资源整合,促进上下游产业链深度融合,全方位赋能被投企业。
(五)完善制度保障,构建另类投资服务乡村振兴顶层架构
要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险公司及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另类投资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一是在投资导向方面,要积极推动参与投资设立相关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加大保险资金服务乡村振兴力度。二是在项目投资方面,考虑到乡村企业在规模、成长阶段上与保险资金传统投资标的存在较大差异,应当针对乡村振兴投资建立相适应的项目选择标准和投资决策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资制度保障,构建良好投资环境。三是在创新机制方面,(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1页)可以适当引入多元化投资人,特别是推动财务投资人和产业投资人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更好赋能被投企业。四是在运营管理方面,要配套专门的团队来实施基金运作,加强对被投企业的跟踪赋能和风险管控,确保基金实现预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五是在人才储备方面,加强人才培养,精准化提升投资人员专业素养,以应对乡村振兴领域更高的投资能力要求;同时设置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晋升支持,建立乡村振兴投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韧,陈嘉婧,周宇婷,等.农业保险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内在逻辑、障碍与推进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3(09):110-123.
[2] 熊伟.共建普惠金改试验区 谱写乡村振兴新乐章[J].中国农村金融,2022(23):15-16.
[3] 刘慧侠,闫永生,付志颖.西部地区农业保险扶贫机制模式创新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05):146-161.
[4] 苏艺.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及路径探究[J].农村经济,2022(08):12-20.
[5] 王文强.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2019(10):22-29.
[作者简介:孟韬,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直接投资事业部副总裁,研究方向:保险资金另类投资;张靖楠,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直接投资事业部分析师,研究方向:保险资金另类投资。]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