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2024-10-25 00:00:00李月
经济师 2024年10期

摘 要:地方文化因其辨识度、区分度鲜明,成为地域认同的关键要素,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之间有着多重价值契合。文章以文化嵌入为视角,在阐述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内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以山西省X县为例,分析该地区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现状及问题,探索县域内地方文化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进而激活整个乡村系统内外的能量交换和循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地方文化 乡村振兴 文化嵌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40-03

地方文化,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历史悠久且仍然发挥作用的习惯、民俗、传统等文明的集中体现。其中“地方”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文化”由单要素和多要素构成,单要素主要有历史文化、方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多要素主要由单要素文化融合而成,体现在该地域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地方文化与乡土文化有交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乡土文化。相比乡土文化,它具有现代性,更开放、多元。因此,地方文化就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黏合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此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有学者将最初产生于经济领域的“嵌入型”概念引入乡村振兴,提出结构嵌入、制度嵌入、文化嵌入等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乡村振兴内外联动的规律。本文从文化嵌入的视角来探索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它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而这恰是文化嵌入的根本特征,将文化所能产生的多种功效与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发挥中介与纽带的作用,将乡村内部与外部联通,打破城乡之间的阻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乡村,乡村振兴担负着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就地区而言,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用好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之所以能助力乡村振兴,就在于他们两者之间存在价值契合之处。

(一)有助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有两种,一是物质生产力,二是精神生产力。作为生产资本之一的文化,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资源。促进产业融合,首先要考虑融合什么。从路径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另一种是农业功能的扩展。农业具有多种功能,除了提供农产品,还可以提供生态价值、文化体验价值和教育价值等等,要实现这些功能,就需要文化的融入。以特色农业为例,特色农业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品质的农业类型,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具有不可复制性。特色农业除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之外,还有文化特色尤其是地方文化,当地方文化融入特色农业就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特色产品,比如茶文化、梯田文化等,实现了农业功能的拓展。

(二)有助于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是文化的载体。乡村建设是否成功,标准不在于是否将乡村建设得“高大上”,而在于能否传承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原来封闭的乡村不再封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的价值观出现变化,认知处于迷失状态,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的乡土文化不仅没有带给农民自豪感,反而成为他们千方百计想要摆脱的“土气”。在乡村建设过程,如果能够合理科学运用承载着乡土文化的农家院落、标志性建筑、风俗与节日等资源,可以唤醒农民朋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新时代乡村治理取得快速发展,但不可忽略的是,当前乡村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婚丧嫁娶费用过高、人情泛滥等。简言之,就是乡村出现了社会失序问题,这势必对乡村治理造成困难。乡村具有独特的社会结构,这一特征就决定了乡村治理方式必然不能等同于城市。如何解决乡村社会失序问题?关键在用好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中的人文历史、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等蕴含着独特的、能被一定范围内大众所接受的治理智慧和经验,比如村规民约、乡村知识等,这些资源能够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善向美,从而促进三治融合。

地方文化与乡土文化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它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不仅有农耕文明,还有现代文明,具有普遍影响力,更容易被一定区域内大众所接受。实践也证明,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嵌入程度越深,村民精神状态饱满,乡村发展趋势也相对较好。相反,文化越匮乏、建设越滞后的乡村,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是优化乡村振兴效能的有效路径。

二、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地方文化蕴含多元价值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以山西省X县为例,X县底蕴深邃,历史厚重。近年来,X县盘活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不断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从地方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程度来看,其价值没有充分彰显,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程度不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地方文化挖掘深度不够。X县有足够的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作为晋国源头,晋文化作为该县的一张王牌,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没有完全彰显,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是在小范围内存在,引起这一问题的因素具有多面性,但文化呈现的载体单一是主要原因。目前来看,晋文化、枣园文化、霸国文化多是以文物、文献资料呈现,历史资料单薄。第二,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广度不够。近些年,X县持续不断推进农文旅融合,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从实际效果来看,文化赋能的价值没有完全彰显,在产业发展上更多依赖科技和自然资源,产业链的发展以产品为主,没有体现当地文化,这就导致农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偏低,农民获益较少。在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也存在此种现象。第三,地方文化品牌影响力小。X县对全县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后打造了地方文化品牌,但该品牌知名度低,影响力有限,目前停留在理论层面,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少之又少。地方文化挖掘不够深、创造性转化不够广、品牌影响力不够大的原因,导致该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引领力和动力表现一般。

三、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嵌入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文化观,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深度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宣传地方文化品牌、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强化组织保障,把好把准乡村振兴“文化支点”。

(一)深度挖掘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

深度挖掘地方文化,首先要有正确的文化观。地方文化的发掘、发展和传承,要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传统因子、红色文化基因及先进文化趋向,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因素要剔除。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大趋势和小传统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变迁有着自身发展规律,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必然对传统文化造成影响,比如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迭代,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已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要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不可逆向而行。但是保护好小传统是非常必要的,小传统就是一定区域内形成并通过不断积淀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传统,比如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曲艺、生产技术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正是挖掘地方文化、保护地方文化的意义所在。要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强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又要兼容并蓄,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克服文化保守主义。善于在不同文化种类间进行交流、对话,借鉴其他文化,发展、丰富地方文化。

要通过举办研究会、地方志编纂等方式,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理顺文化资源的增值逻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展馆和精品旅游景点,把文化资源转为经济价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需要在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才能实现。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要以记得住乡味、留得住乡愁为目标,推进乡村博物馆、村史馆建设。运用现代技术将文化中抽象的部分具象化、可视化。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方面,不仅要“脸”更要“心”,审美、功能、内涵,缺一不可,要通过文化创意直接触摸到其文化。

(二)坚持内外联动,打造好宣传好文化品牌

地方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乡村文化也有城市文化,既有农耕文化也有现代文化,要提炼能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和内涵,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尤其要突出顺应时代要求的农耕文化精髓。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需要“走出去”,打好“宣传牌”,让人气“旺”起来。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讲好自己的故事,打造亮点、营造热点、制造爆点,不断提升当地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要充分学习借鉴淄博烧烤、尔滨冰雪游、天水麻辣烫等成功案例和经验做法,联合主流媒体、咨询平台、网络红人搭建立体式矩阵营销网络,以历史文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文物古迹、非遗传承、民俗文化为题材,拍摄“内容有深度、表达有风度、话题有热度”的短视频引流圈粉。

要办好节庆活动。地方文化品牌具有属地性,影响力和知名度既要向外也要向内,尤其要做好乡村地区的宣传工作,利用各个节庆日,精心办好各类节庆活动,持续拉动消费、活跃市场。乡镇和村庄要举办活动与形象推介、产业赋能、经济驱动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让地方民众了解。要加强全面宣传。在全民自媒体时代,宣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要大力实施全面宣传行动,组织开展作品评优评奖活动。

(三)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拓宽乡村人才来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人才。坚持培养与引进、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畅通城乡人才流动,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尽管地方文化的挖掘、整合等工作需要各地政府的指导和参与,但在促进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过程中,如果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事半功倍。农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育本土人才。加强职业农民教育,畅通农民上升机制。近些年来,不少地方出台了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相关规定,打破了务农不是职业的固化思维,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强化了农民身份的认同感,培育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用好乡村能人。乡村能人有着丰富的致富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要善于发现能人,用好能人,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进而推动村庄发展。在乡村能人的选择与考量上,要德才兼备。

其次,发挥好乡村教师的教育功能。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做好教师入职培训工作,厚植他们的乡土情怀。强化身份认同,避免出现乡村教师边缘化现象。在自愿的前提下,鼓励乡村教师为所在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宣传、传承地方文化。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给予教师经济补助。对做出较大贡献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也可以在职称评定上有所倾斜。

再次,要引进外来人才。引导毕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城市退休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才服务乡村。在引进各类人才的同时,为了保障人才有序健康发展,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机制,为下乡人才提供科学可行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不仅要确保城市人才愿意下乡,还要确保人才能留在乡村,做到人尽其才、才为我用、用有所成。

(四)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任何政策的落地,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也是如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要建立健全学习机制,调动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虽说贵在行动,但对某一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同样不容易,因此,干部培训内容和课程的设置要更有针对性,将地方文化纳入培训课程,引导党员重视地方文化,理顺地方文化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只有理论上清醒,行动起来才能更有力度。要优化党员队伍建设,树立能上能下的鲜明导向,鼓励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结合当地情况吸纳表现突出的人才加入,做好干部的储备工作,确保农村党组织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强化组织保障,不仅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的要求所在。要建立有助于促进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制度,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吸引企业、人才、资金向文化产业集聚。要成立行业协会,监管网络直播平台,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要科学规划地方文化发展,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能开发的开发,该保护的必须保护,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地方文化不仅是一定区域内的精神财富,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它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不可忽略的因素,对唤醒民众文化自觉,重新认识文化价值起着重要作用。探寻地方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芸.地域文化与未来城市发展之间的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10-11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3.

[3] 温铁军,张孝德.乡村振兴十人谈[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82.

[4] 罗心欲.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28-34.

[5] 陆益龙.乡村文化的再发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04):91-99.

[6] 孟凡行.乡村振兴:民族视觉形象重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83-93.

[作者简介:李月,中共翼城县委党校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