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视域下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10-25 00:00:00王琼陆振昇
经济师 2024年10期

摘 要:深圳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一直致力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本文章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通过梳理深圳市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模式改革背景和探索实践,总结分析了现有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路径,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协同治理 装配式建筑产业 职工培训模式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20-02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一成就的背后,除了政府的有力推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外,更得益于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产业职工培训模式的改革。

一、深圳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模式改革背景和探索实践

(一)建筑行业向工业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建筑行业正经历由传统建造方式向工业化建造的转型。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集约化、标准化的新型建筑方式,其高效、环保、节能的特性,符合建筑行业向工业化转型的需求[1]。深圳市政府陆续出台《深圳市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现代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为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建设的需求

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对传统建筑业从业人员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单一技能人才已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需要的是具备多元化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圳市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组建高水平的装配式建筑专家库,汇聚了众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通过多年的培育与实践,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如孟建民院士等,大力推动了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

(三)装配式建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与责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建筑方式,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深圳市作为我国的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更有责任和义务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培养上作出改革和创新,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为了推进产业发展,深圳市高校联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大量的专场培训活动,年培训上万人次。深圳市的装配式建筑系列培训课程还得到了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认可,被纳入全省推广学习的范畴。

二、协同治理视域下校企共同开发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模式

(一)“顶岗实习与就业结合”模式

校方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基于双方的共同目标,展开了深入的合作,旨在通过“顶岗实习与就业结合”的模式,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人才。顶岗实习理实一体化培训计划,营造顶岗实习的职业情境,师傅以实际项目为载体,把工作现场带入课程,将生产车间转变为学习车间[2]。这种集中性顶岗实习的方式将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动力。通过寻求与具备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化大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企党建联盟和产教深度融合企业的资源,以破解难点、消除痛点、疏通堵点为目标,助力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历练成长,尽责担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前校后厂与工学结合”模式

另一种校企合作的职工培训模式是“前校后厂与工学结合”。“前校”阶段主要在学校进行,着重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开设了丰富的课程体系,包括装配式建筑的基本原理、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后厂”阶段主要在企业进行,着重于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和项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机会。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工学结合”模式是“前校后厂”模式的升华,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学校则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通过这种模式,学校与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

三、现有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现有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是不同的,但现有的培训内容却没有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导致一些职工在培训中学到了很多用不到的知识,而真正需要掌握的技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

(二)教学团队不能支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装配式建筑产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建筑设计、材料科学、工程施工等多个方面。而现有的培训教学往往只关注某一方面的知识传授,缺乏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和融合,无法培养出具备复合型技术技能的人才。再加上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不断锤炼和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积累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当前的培训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忽视,职工缺乏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机会,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培训教学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无法满足不同职工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地操作培训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从而导致培训内容传播效率低下,教学资源浪费严重,且难以满足不同职工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模拟操作、案例分析、互动教学等方面的先天优势。

(四)协同机制不健全无法保障人才就业

从设计、生产到施工、管理,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需要与产业实际需求、市场动态、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紧密结合。单纯以学校或企业为主的培训方式容易忽视了与外部的沟通与协作。比如由于缺乏对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的敏锐洞察,培训教学可能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变化,导致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四、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教学内容创新——构建“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

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教学内容创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深圳积极探索职工培训教学内容的创新路径。其中,构建“课证岗进阶式”模块化课程融合机制是一项富有成效的重要举措[4]。通过课程、证书、岗位为三个核心要素进阶式学习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育人理念、育人机制、育人平台和育人内容创新。首先,将装配式590bfb33b8d948af86b36dabb874a724建筑产业的知识和技能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其次,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职工可以参加相应的证书考试。通过考试后,将获得由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书,证明其在该模块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最后,职工在获得一定数量的证书后,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申请更高级别的岗位。企业和培训机构将根据职工的证书和工作经验,为其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机会。

(二)教学资源创新——构建“科研反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

深圳市作为我国的经济前沿和科技创新重镇,始终将科研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一是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通过将科研成果上教材、上课堂,全面渗透,有力保障了复合型的技术能力培养。二是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如深圳某高校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可以对软件著作权、专利发明等合法作价转让,有效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积极性。三是组建由国家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领衔的一流培训团队,涵盖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多方力量,为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式创新——构建“数字化信息”教学改革机制

一是依托数字化标杆院校的建设,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和教学改革,通过“BIM运维智能控制系统”“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与管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VR)”“装配式建筑VR识图与钢筋算量实训系统”等,将信息技术贯穿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建模、识图等关键技术教学全过程[5],推动“课堂革命”校本化落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构建复合型人才评价机制。将智能建造理念下的行业变革特征、岗位需求变化、工作技能属性等要素,融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体系。三是通过情景化教学适应信息化、多元化、智能化、现代化人才培养需要,构建集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安装、智能灌浆、智能打胶封缝等、智能生产线等岗位技能实操平台,向生产性实训室转型。

(四)协同机制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构建了校企共同开发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以住建局为主体,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创新教学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了产业导向的市场保障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如积极组建职教联盟,与建筑科学研究院、装配式建筑产学研基地、高校等主体合作,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建设工程管理产学研基地。三是整合多方力量,构建适需用人的就业保障机制。通过智能建造职教集团等主体的参与,实现了教学资源、企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深圳市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等举措,能够有效推动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这些经验不仅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也为全国范围内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树立了典范。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产业的不断发展,期待有更多地区能够借鉴深圳市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职工培训模式,共同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迈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晓燕,孔爱散,徐滨.“政行企校”联合构建“双元双线”装配式建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人文之友,2020(21):306-308.

[2] 佘勇,唐文.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1,20(7):26-31.

[3] 杨勇.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训模式研究[J].居业,2021(11):127-128.

[4] 潘洪科,张建营,简小生,王东旭,钟鑫,廖菲菲.建筑产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方向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20,025(3):116-119.

[5] 苟寒梅;张银会;骆文进;郭盈盈;郑周练;阳江英;“育训结合、科研反哺、五维协同”的装配式建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21,030(2):162-169.

[基金项目:2022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项目(JXJYGC2022GX534)“协同治理视域下装配式建筑产业职工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及特色创新项目(2020KCXTD040、2020KTSCX302) ]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