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2024-10-25 00:00:00王海军
经济师 2024年10期

摘 要:高铁技术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湖南作为中国高铁制造与运营的重要基地,培养高素质高铁技术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强省的迫切需要。文章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切入,立足湖南省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寻新形势下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为建设高铁人才强省、助力交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高铁技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118-02

一、引言

高速铁路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作为中国高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铁里程、在建规模、企业群体、装备制造等均位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高铁强省”。但随着高铁事业跨越式发展,湖南高铁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供需矛盾加剧,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铁技术人才队伍,是新时代赋予湖南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新质生产力时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潮流涌动,为破解高铁人才培养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新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内涵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导力量,以知识、技术、管理等智力因素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形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高铁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交通运输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未来高铁的设计、建造、运维等将更多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创新素养等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高铁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湖南要在高铁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动能,用新动能培育新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新血液”。这是破解湖南高铁人才瓶颈制约,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彰显使命担当的内在要求。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湖南省高度重视高铁技术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高铁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主要问题体现在: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高铁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湖南高铁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环节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骤增,而高校相关专业的规模、层次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中高端技术人才缺口较大。培养模式亟需创新,目前高校高铁技术人才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应用型课程设置不足,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缺乏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不强。培养质量有待提升,高校重智育、轻技能,实训条件建设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缺乏在真实情境中练习操作的机会,生产一线工艺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薄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不到位。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湖南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1.共建高铁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高校要主动对接高铁产业发展,与中车株机、湖南高铁职院等骨干企业和院校开展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合作,优化高铁技术专业布局。合作共建轨道交通车辆、铁道通信信号、电气化铁道技术等专业,完善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的立体化高铁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长效机制。探索“高校+企业”“中高职贯通”等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建立高铁人才“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增列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扩大高铁技术人才培养规模。积极争取企业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建立企业冠名奖学金,设立企业客座教授,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获得感。

2.合作开发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校要秉持新质生产力理念,紧跟高铁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形态、新模式、新内容的高铁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轨道车辆专业的《动车组检修》《转向架维护》,铁道通信专业的《高铁移动通信系统》《高铁无线网络优化》等核心课程,及时将高铁前沿技术、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引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1.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高铁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立足高铁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围绕高铁设计、建造、运维等领域的真实工程,设计教学项目,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以中车株机某动车组设计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方案设计、技术交底、产品制造全过程,在设计实践中增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广泛应用情境化教学,校企合作开发轨道车辆检修、铁路客运组织等情境化教学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模拟真实的生产场景和工作流程,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融入项目实施和情境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2.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高铁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科学设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确定学徒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合理设计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学时比例,建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柔性学期制和弹性学分制。规范现代学徒制运行与管理,学校与中车株机等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学徒管理办法和实习管理规程,明确企业师傅选拔、学徒岗位轮换等环节的责任分工,保障学徒权益。健全现代学徒制支持与保障机制,制定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开发基于典型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资源。完善“双导师”选拔培养制度,合理确定师徒比,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技术人员到校兼课的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培养一线急需的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高铁强省和制造强省建设。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铁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是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铁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将TRIZ、创新思维导图等列为轨道交通类专业的通识必修课,开设创新方法与创业能力等选修课,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掌握创新创业方法和工具。开发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依托高铁装备等优势专业,开设动车组创新设计、高铁系统优化等专创融合课程,学生参与前沿科技攻关、工程技术创新等项目的设计开发,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大赛、创客马拉松等,普及创新创业知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开展高铁动漫创作、创意互联等特色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2.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高铁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载体,高校要主动对接区域和行业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高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中车株机等龙头企业,共建轨道交通装备创新设计中心、新材料应用研发中心等,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产品研发的实践基地,学生参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1]。打造高铁创业孵化基地,学校提供场地、经费等政策支持,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动车组零部件研发、铁路客运服务等创业项目,打造校园“双创”品牌,通过创业实战,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建立高铁创新创业导师库,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校友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项目开发、创业咨询等服务,导师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整合利用高校、行业、企业等创新创业资源,为学生搭建“双创”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助力高铁创新型人才培养。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智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1.建设高铁技术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虚拟现实、仿真模拟等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推动高铁人才培养变革的新动力,高校要主动顺应智能时代发展大势,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新形态。加强高铁仿真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动车组结构与原理、高铁供电系统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学生利用三维建模、VR场景漫游等,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零部件拆装、故障诊断等操作训练,感受逼真的现场效果。开发应用高铁作业标准化动作库、安全生产预案库等资源,为项目实训、技能训练提供情境化支持。完善高铁虚拟仿真实训条件,合理配置VR头盔、三维互动投影等硬件设施,满足大规模虚拟仿真教学需求。引进铁路信号系统仿真平台、动车组整车联调测试系统等,学生在虚拟工厂中进行整车装配、静态调试、动态测试、运行控制等实训,强化复杂工况下的系统集成与协同作业能力[2]。创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虚实互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利用移动AR、三维动画等,在情境中习得理论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线下实践,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动手操作要领。虚拟仿真实训能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多感官信息刺激,将抽象化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有效弥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培养新时代高铁“工程师”“设计师”提供有力支撑。

2.开发高铁技术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成果,为高铁人才培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高校要发挥自身学科、人才优势,加快高铁技术领域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加强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整合校企高水平教学资源,以高铁工程概论、动车组控制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开发内容新颖、特色鲜明的在线开放课程。引入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学习需求[3]。创新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的交互性,组织讨论交流、头脑风暴、在线测评等教学活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互动,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跟踪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因材施教、精准施教。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时代,高铁产业快速创新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湖南要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和人才基础,深入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理念,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走出一条高铁技术人才培养的“湖南路径”。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加快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有助于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湖南由高铁大省迈向高铁强省,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更大作为。高校作为高铁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勇于肩负起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时代重任,为推动中国高铁产业转型升级、再创世界辉煌贡献智慧力量。

参考文献:

[1] 任新,刘永河,石明星,等.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人才需求与培养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2020,31(02):107-110.

[2] 王媛媛.本土国际化: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战略转型——以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2(36):7-10.

[3] 董建文.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03):213-215.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数据驱动的湖南高铁技术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联合基金29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海军,副教授,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创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业创业指导。]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