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待提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金融体系结构不够优化,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金融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文章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金融服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策略建议。
关键词:金融 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 金融体系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098-02
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多次强调要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当前,在新发展阶段下,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普遍存在深层次的产能过剩问题,升级改造任务艰巨,急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培育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市场应用等方面存在短板,面临不小的技术瓶颈和市场培育压力。二是金融体系结构不够优化。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待加快,难以有效满足实体经济日益多元化的融资需求。同时,市场化、信息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尚不健全,资金脱实向虚、空转套利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待提高[1]。三是实体经济风险加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犹存,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信用风险水平持续攀升;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呈双升态势,资产质量面临的考验日益严峻。四是金融监管体系亟需完善。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深入,交叉性、复合型金融产品日益增多,“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不断膨胀,规避监管的行为屡禁不止,传统分业监管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对监管部门的专业能力和监管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策略
(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融资需求的关键所在。新发展阶段,要优化融资结构、丰富融资渠道,着力构建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一要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增强主板市场包容性的同时,规范发展创业板、科创板等专门服务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平台,完善差异化的发行、上市、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直接融资服务。二要健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功能。进一步丰富回购、同业拆借、同业存单等货币市场工具,完善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精准调控能力;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地方政府债等融资工具,加快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拓宽实体经济多元化的债券融资渠道。三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深化中小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建立健全激励相容、约束有力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差异化监管评价体系,切实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全面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亟需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特色鲜明、适应性强、附加值高的金融产品,优化提升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综合运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市场化融资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配套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着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面临的融资瓶颈制约[2]。二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等新型融资模式。立足产业链各环节的真实贸易背景,创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增信融资方式,综合盘活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等流动性资产,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难题,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可得性。三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顺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从传统的“抵押品驱动”转向以信用为基础的“数据驱动”,创新发展“数字信贷”、在线供应链等更加灵活、高效、普惠的融资服务模式,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三)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新发展阶段,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精准滴灌、均衡布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加大制造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准确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助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端制造业做大做强。二要深度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服务力度,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补发展。三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服务。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超前布局5G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为传统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夯实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四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引导作用[3]。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低碳、环保、节能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度融入经济金融活动全过程,加快构建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在内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金融力量。
三、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融资增信支持体系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激发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其生存发展的关键瓶颈。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难以获得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同时,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风险较高,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其信用风险,风险定价能力不足,出现“惜贷”倾向。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亟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快健全覆盖全国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应,采用风险分担、费用补贴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切实缓解初创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首贷难”“无还贷记录”等融资障碍,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降低担保费率水平。与此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金融科技手段,加快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依法依规打通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数据壁垒,强化对守信企业的融资激励,提高对失信企业的融资约束,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此外,还应进一步明确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以及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增信分险功能,创新推广投贷联动、投保贷、财政贴息等产品模式,主动分散和化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切实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意愿和能力[4]。
(二)加强金融审慎监管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运行平稳,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但随着金融市场日益开放,金融创新日益活跃,各类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隐蔽化的新特点,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传递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金融审慎监管,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筑牢金融安全的防火墙。一是建立健全逆周期的审慎监管政策框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综合运用信贷、资本、拨备等监管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增强前瞻性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规范发展“影子银行”。高度重视资管新规的贯彻落实,严格规范金融产品发行主体、投资方向和杠杆约束标准,加大对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资金运用的穿透式监管力度,从严整治违规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等问题,坚决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异化倾向。三是切实压实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责任。督促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担当,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将支农支小、绿色金融等普惠金融指标与经营者薪酬待遇、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引导金融机构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信贷流程,破解“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难题,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优化金融政策协调机制
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财政、货币、产业、金融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协调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层面、多主体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功能。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手段,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带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关键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要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以市场化利率调控为核心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综合运用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创新运用宏观审慎评估、信贷政策指导等逆周期调控工具,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绿色发展等普惠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投放力度。三要建立健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考核评估机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察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广度、力度、效率和效果,将评估结果作为实施差别化监管、财税优惠、人员激励的重要依据,引导形成金融机构主动服务、政府有效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良性互动格局[5]。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设计出台各具特色的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的信贷倾斜力度,不断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结束语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优化金融服务、强化保障机制是当前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未来,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体系将更加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日益丰富,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将更为畅通,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有效,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也将更加紧密。可以预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金融必将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陆顺,陆岷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思维误区、行为偏差及纠正路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04):26-33.
[2] 卢乐娜.郴州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24(15):140-142.
[3] 汪晨琛.国家审计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研究[J].经济责任审计,2024(05):5-15.
[4] 刘清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23(07):185-188.
[5] 马福春,尚敏,钟献兵.区域实体经济资本配置与金融发展——基于玉溪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23(01):26-32.
(责编:若佳)